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介紹

校園 閱讀(7.28K)

淺淡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介紹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史料滲透到了歷史學科的多種考試之中,包括會考、大學聯考,而且史料被運用於歷史考試的幾乎所有題型之中,其中包含了材料解析題、選擇題、問答題,甚至活動探究題等題型中。

歷史試題中運用史料,使所考內容不再限於課文知識的記憶,還要求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分析。這就給我們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知識和能力要求,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多下功去解釋歷史概念和歷史現象,培養學生髮現並能說明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關聯性,提高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能力,從而學會辯證的、全面客觀的.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使我們的歷史教學不再是隻讓學生只記住一種答案或者某種權威解釋,更要讓學生去閱讀史料,查閱各種文獻,介紹各種說法,解釋各種觀點,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究慾望,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思想,敢於質疑的人。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該如何運用史料呢?

一、認真閱讀史料,全面理解含義

閱讀材料,理解含義,首先要讓學生讀懂史料。中國古代的史料,往往有難懂的字、詞和典故,學生讀起來有困難,那麼教師就應該給出正確的讀音,適當講解。如:魏主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於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北史》。這裡教師對魏主、北語等講解,並對北魏孝文帝當時為什麼會如此改革加以講解,幫助學生認讀史料。

二、適當補充,拓寬視野思路

教科書篇幅有限,有些材料沒有完整地摘引,那麼我們在教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史料的理解,就需要適當增加內容。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課本中只有遷都,改用漢語,穿戴漢服,改漢族姓氏,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等。如果教者能圍繞這個歷史問題,給學生補充當時的史料。如,《魏書·高祖紀下》,(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拓撥(皇族)—元姓,獨弧—劉姓,尊孔子。孝文帝遷都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太和十九年……詔遷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通過適當補充,多角度地為學生展示歷史問題複雜的一面,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空間,使他們逐漸學會對歷史人物、事件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使課堂內容不再是枯燥的條款,不僅豐富,而且更具有說服力。

三、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能力

教師圍饒教學目標和要求,設計一些高質量、有坡度、有思維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設計的問題要與史料有密切的關係,不能讓學生不看史料就從教材中找到答案。同時問題要有適當難度和趣味,啟發學生思考知識遷移或者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如材料:鄭和與哥倫布首次遠洋航行對錶

提問:有人認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倫布、麥哲倫,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依據史料指出鄭和被稱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通過使用材料和相應的設問,使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照搬照抄,複述課本的教學傳統,更能增加學生對歷史的真實感受,給學生以時空穿越,回到那個歷史年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使課堂更具有活力和時代氣息,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促進歷史思維的發展,避免死記硬背,增強歷史感、責任感,養成探究歷史的習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