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介紹國中歷史多媒體教學中的誤區

校園 閱讀(2.07W)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傳統歷史教學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是很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的,那麼也就更難將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巧奪天工的歷史文物……展現給學生。恰巧多媒體歷史教學就能彌補這一短板。可見廣大歷史教師熟練製作課件,嫻熟使用多媒體教學已經刻不容緩。現將自己多年來從事歷史多媒體教學的諸多誤區談幾點粗淺認識,以期拋磚引玉。

介紹國中歷史多媒體教學中的誤區

一、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認識的誤區

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傳統教學中僅靠講述無法使學生想象到歷史場面的恢巨集氣勢、波瀾壯闊,無法想象到歷史珍品的美妙絕倫、璀璨奪目;更無法在教學中形象生動地再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而且能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還能保證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片面追求多媒體教學:基本形成了“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示範課”;更有甚者片面認為多媒體教學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捷徑或唯一途徑;“唯多媒體是崇”等,實際教學中我們都知道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傳統教學也不能全盤否定。其實傳統教學中有很多的優點需要我們去繼承。我們廣大年輕教師要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力求將傳統教學中優秀的教學方法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我們教育者的智慧創造出較為完美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的明天。

二、教師在課件製作中的誤區

在實際教學中,歷史課件製作是歷史多媒體教學的核心部分,它的設計會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現實教學中,歷史課課件製作一定要體現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作用。可有些歷史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駕輕就熟的課件製作水平,一堂課中不僅有精美的動畫、詳實的文字材料,而且還大量視訊和動聽的歌曲及相關的圖片……這樣便使學生沉浸在動畫、視訊以及音樂的欣賞、觀賞以及鑑賞的氣氛中去了,學生上課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實質性的歷史內容了……時間一長,學生一上這型別的課便陷入了視覺和聽覺的疲勞了。學生就自覺不自覺地遊離於學習活動之外了。而歷史多媒體教學原本是通過多媒體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不是我們看到的欣賞、鑑賞者了。相反有些歷史教師(尤其年齡偏大的教師)不注重課件製作,要麼有的從相關網頁上下載,要麼有的直接用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中的光碟,要麼有的教師對幻燈片中的字型及顏色和版式製作不協調,甚至模糊不清……這樣的歷史多媒體課件來教學就必然會出現教師上課邏輯不清,學生上課易疲倦的現象,當然這樣的課件便使學生的學習激情在一片怨聲中被澆滅。

三、教師計算機水平較低的誤區

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由於計算機及課件製作水平較低,不僅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優勢,反而成為影響其課堂教學水平發揮的絆腳石。在有一次教學競賽中,一位教師在講川教版七年級下冊《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時,原本課件有《青藏高原》等三首歌曲來引入清政府對西藏、臺灣、新疆的有效治理和管轄,可因為檔案未打包處理,結果沒有聲音而導致上課冷場了,教師臨場教學也未處理好。同時在講下一張幻燈片內容時由於不小心滑動了滑鼠,結果導致“清朝疆域”這一框目未講解便草草收場;還有一次有位教師在製作幻燈片時:由於整體色彩、背景以及字型顏色過於相近,導致教室靠後的學生直呼“看不清”,這位教師不得不耐心細緻地當起了“解說員”前後長達七八分鐘,當然這堂課也未按時完成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還有些歷史教師的課件中的視訊無聲音或由於剪輯不當而時間過長、重要的圖片、人物無文字說明或介紹也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提高計算機及課件製作水平已成為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師對圖片、視訊處理的誤區

實際多媒體教學中,有的歷史教師往往堆積大量相關的圖片、視訊資料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結果一上起課來感覺就是老師一個人在表演,沒有把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導工具,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當“解說員”。我們才擺脫了傳統教學的“填鴨式”,“滿堂灌”,孰不知這樣教師在悄然地用“機灌”代替“人灌”,學生在課堂上只是盲目地應對視訊,音訊及文字資訊處理,自己讀書時間被擠佔,想象的空間被色彩斑斕的畫面填滿了,這樣的結果必然是表面喧鬧,其真正效果不好。而真正有經驗的教師是通過自己的教學設計(問題或者圖片、視訊)來讓學生總結、發現,探究新的知識,構建相關的理論或概念。如我在講授川教版八年級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時,由歌曲《愛我中華》時:我就讓學生在欣賞,哼唱歌曲的同時歸納出歌詞中出現頻律最多的是哪一句來匯入新課,這樣學生不得不認真欣賞和哼唱了。實際上我在講授圖片、視訊時,教師故意不打出文字,讓學生思考、總結不失為一種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的妙招。還如我在講授川教版九年級上《俄國農奴制改革》時:出示四幅圖片和一段視訊之前,我就把問題:“上述圖片、視訊反映的物件是什麼?在前面哪裡出現過?處境怎樣?對俄國當時生產力發展後何影響?”寫在黑板上。可見我們歷史教師在處理歌曲欣賞,圖片、視訊時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的放失去思考、總結、歸納不僅可以免於讓學生論為鑑賞者和看客,而且使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真正的主體。

五.教師對知識點未落實的誤區

歷史多媒體教學應當是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對所學知識的內容進行思考、分析、理解,以實現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換,從而使歷史課堂達到一種學生樂學,會學,善學的目的,可是在我們現實的歷史多媒體教學中,大量的圖片,視訊是教師講解的工具,課堂中最忙碌的人不是學生而是教師。不是嗎?有的課堂上:教師拿著滑鼠一會兒找畫面,一會兒找影象,一會兒又忙投影,忙這忙那令人目不暇接……稍出現一點差錯,急得滿頭大汗。試想這樣的教師哪能從容地引導學生學習,及時關注學生反饋,落實教學內容呢?在個別歷史教師的課堂上,教師是“放映員”,學生是“觀眾”,學生的課本竟一次也沒開啟過,更不能說學生用筆勾劃出來課的重要知識點。還有的教師在上課中雖設計了討論辯論等探究、合作學習的環節,但為了完成教學進度,給學生時間太少,只是蜻蜓點水而已。諸如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表面熱鬧,效果欠佳,有經驗的教師運用多媒體圖片,視訊引導學生明白,理解某知識點後是會讓學生勾劃在課本上並讓學生齊讀,甚至有一些強調之詞或相關練習。

六.教師教學對重難點未突破的誤區

歷史多媒體教學無疑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使某些教學難點、重點問題迎刃而解,而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不會忍痛割愛,把一些相關圖片、視訊、MP3統統用到教學中去了,我在聽一節川教版八年級下冊《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時,課件中《愛我中華》、《大中國》、《我的'中國心》這三首音樂前後欣賞就達十來分鐘,結果新課一共用去了五十三分鐘;還有一部分教師在製作課件時,一味追求美觀,他們的課件畫面背景複雜,按鈕奇形怪狀,動畫和聲音振聾發聵……這樣的課件恰巧是畫蛇添足,喧賓奪主,同時也違背了學生在認識事物時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資訊的認知規律(國中學生更是如此),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重、難點的關注程度;另一方面由於課件製作的複雜和過多內容,使學生在思考和教師引導時重、難點時間過於倉促不得已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當然也就影響了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的質量了。

七.教師教學無粉筆板書設計的誤區

在部分教師的多媒體課堂上有個誤區:以為使用了先進的多媒體裝置,就告別了黑板粉筆這種傳統的教學工具。其實使用粉筆進行板書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課堂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有助於國中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落實(勾劃在課本上);還有極為重要的是黑板上的板書重現力強,隨寫隨看。更有甚者,教師在上課時偶有突發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但在多媒體教學中卻無法即時增加到板書中去而留下諸多遺憾;同時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用彩色粉筆警示的重難點能整堂課都使學生有意注意;甚至還有,個別教師的精心的板書設計,流利工整極富個性的粉筆字簡直是一種陶醉的藝術。實際中,多媒體教學雖有文字演示的板書,實際中對學生往往只是一種“曇花一現”式的演示,當然就對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非常不利,對學生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本來系統性的黑板板書是教師在講解引導下形成的知識體系,是學生把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的橋樑。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黑板板書與教學內容密切配合,勢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不是萬能的,多媒體歷史教學雖有許多傳統教學不可能比擬的優點,但它正處於成長,完善的過程中,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歷史教師用心去澆灌,呵護。我深信,只要我們廣大歷史教師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多媒體歷史教學勢必會展示出更加彭勃的生機和無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