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考研歷史學中國史初試的真題

校園 閱讀(1.49W)

歷史學是一門包羅永珍的學問,我們在進行考研歷史學的複習時,面對中國史初試的真題,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知識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歷史學考研中國史部分真題詳解,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考研歷史學中國史初試的真題
  考研歷史學中國史初試真題解析

一、統考更“偏”,自主更“熱”

2017年曆史學考研,中國史統考名詞解釋時段分佈均勻,古代、近代、現代名詞解釋各一個,古代史名詞解釋仍較為“偏門”。如今年的統考題名詞解釋,要求解釋東晉南朝的“土斷”政策和傳教士於光緒年間創辦的“廣學會”。各自主命題的名詞解釋,貼近各校歷年史學研究的關注熱點,相較於“偏門”的中國史統考更為清晰。如陝西師大的魏晉玄學、黃宗羲、總理衙門,南京大學的十三行、萬國公法、大生紗廠、兩廣事變等。各校自主命題顯然是更看重考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不是對基礎知識的“全面”把握能力,這可以從統考的論述題與自主命題的簡答和論述題對比可以看出。統考的論述題,闡述乾嘉學派產生的原因及成就,更為簡易,甚至可以說有固定答案,而自主命題的中國史簡答、論述更強調對歷史知識的“再認識”,如南京大學簡評“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鄉村建設運動”,“國民黨正面戰場情況”;陝西師大論述“導致封建小農經濟破產的因素”,高中所學的歷史思維以完全不能適應自主命題的“套路”,這種思維只能撿基礎分,其丟擲耳熟能詳的名詞,卻意在考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是值得廣大自主命題考生密切關注的。

二、政策導向更明確,特別是西部院校自主命題

目前國家正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因此關於邊疆史地和少數民族情況成為熱點關注物件。尤其是西部高校,對中亞和中國西北部地區著力關注。如陝師大簡述“兩漢對西域的經營”,西北大學名詞解釋“五代十國”,“華夷之辯”等,而南京大學作為中古史重鎮,對西域地區也極為關注,如其名詞解釋成吉思汗的“長子西征”,“均瑤”,“番汗和合掌中珠”,“東丹國”“呼韓邪單于”;人民大學的名詞解釋“土司制度”“五代十國”;雲南大學簡述“元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等等,都突顯了各學校自主命題對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特點,以及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也正是使眾多考生“費神”的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歷史學初試的難點所在。

三、改革是一個永恆的考題

歷年統考和自主命題,都對古代和近現代歷史上的改革抱以熱忱。這也是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正在經歷的。歷史上的“和議”“改革”“新政”“會議”都是階段性的轉折,也是各種社會問題一齊突出、亟待解決的關鍵時刻,是各種社會制度和規則的檢驗期,更決定著社會機制的未來走向,因此改革問題經久不衰。如人大的名詞解釋“郵傳部”,簡述“甲午戰後對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影響”等,西北大學論述“清末新政”,雲南大學簡述“兩稅法”和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措施”,首都師大材料分析“澶淵之盟”;四川師範大學論述“改土歸流”和簡述歷史上著名的“變法運動”;此外還有蘇州大學簡述“吳起變法”,“一條鞭法”,南京師大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訂新約運動”,北大論述“結合史實評價袁世凱”。

除此之外,還有“知識精英”救國和中日關係需要值得關注。如近代中國的鄉村建設運動,在去年的.各校真題中頻繁出現,今年的初試仍然在許多學校出現,透露出“知識精英”救國思路,如廈門大學的名詞解釋“鄉村建設運動”,南京大學簡述“知識分子鄉村建設運動的兩個實踐”,雲南大學論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的鄉村改造實踐”。對於中日關係考察也十分頻發,如“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甲午中日戰爭”和“蘇中、蘇日關係”等等。

2018年曆史學考生,需要面對兩個問題:統考的學校越來越少,而題目卻越來越“怪”,自主命題的學校越來越多,而題目卻漸清晰,但設計更“巧”。因此,參加統考的考生,更需要關注國家政策對歷史研究領域影響,和要求考生能夠對基礎知識做到全面、細緻的掌握,因此統考生,更因在知識點的“查缺補漏”上花精力,補充知識框架上的“盲點”;而參加自主命題的考生,更需要關注學術前沿熱點問題,更大量閱讀學術性論文,培養學術“思維”。

  歷史學考研複習法

第一種方法,知識框架記憶法。

知識框架記憶法,就是把所要掌握的知識點按照前因後果的聯絡記憶。就是說對於一個歷史事件要有一個總體的框架結構。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具備前因後果的,通過記憶事件的前因、過程和意義,在記憶事件的過程要力求簡潔,但是不可忽略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結果等因素。這樣在類似的知識點面前才不易混淆。

第二種方法,歷史規律記憶法。

歷史知識都是有其內在的規律的。歷史發展的因果性也是歷史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說歷史條件是相互聯絡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產生的,一定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考生只需把握住這些因素,就能掌握好歷史事件,並加強記憶。

第三種方法,大聲朗誦記憶法。

大聲朗誦記憶法,就是需要考生大聲朗讀知識點,並且要帶有感情朗讀。這樣,當考生再次接觸到這一知識點時,就會想起當時朗誦的情景。這樣有助於記憶。

第四種方法,互相提問記憶法。

在考研的過程中,考生不要一個人埋頭苦幹,而是需要結實研友,共同努力共同進步的過程。只有具備團隊精神,在考研的路上才能如履平地。找個志同道合的研友,制定計劃共同複習,利用空閒時間,互相提問題,這樣可以加強知識點的牢固記憶。並且在提問回答的過程中,檢查知識掌握的情況,查漏補缺,提高複習效果。

考生們可以根據以上幾種複習記憶法進行歷史專業課的複習,也可結合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復習,希望考生能在歷史專業課的複習上取得更大的提高。

  考研歷史學備考經驗分享

首先,歷史不應該被單一的看成是被歷史事件所組成的現象,那樣就對指導人們實踐失去了意義。歷史應該被看成是人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共同發展的載體,又是這些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我的建議是,若想真正將歷史學深、學透,就必須下功夫去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從多個角度審視歷史。

在考研複習尚且不太緊張的預備階段,一定要多花時間博覽群書。當然要帶著目的去看,帶著思考去看。我個人的方法是:比較學習法。我先從世界古代史開始看起,由於是預備階段,不必去背一些具體的時間或地名,因為這會影響你看書的進度和思維的連續性。但是要做好讀書筆記,筆記中要體現時間的順序,這樣可以方便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進行橫向比較。我的方法是:將主要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大事時間表分別列出來,每個國家或民族空出幾頁筆記。例如,筆記的第一頁列出希臘大事表,後空出兩頁再列出羅馬大事表,中間空出的部分就用於寫看希臘歷史這部分時的心得(包括思想、政治、經濟、軍事等)。而在這個階段,不應該只看歷史,應“求甚解”,遇到任何關於這個歷史物件的經濟、軍事、文化有不理解的地方應到圖書館去借這幾個學科的書籍,配合著看,也就是以歷史為主幹,用各方面的知識為它添枝加葉,形成一棵完整的,各學科交織相連的“大樹”。這項工程工作列巨大,這也是不宜記具體時間與地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