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價值觀目標實施誤區探析教育論文

校園 閱讀(3.24W)

面對生龍活虎、具有複雜情感的學生,正確實施價值觀目標,在感人、化人、育人中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養,不但是政治課程的根本任務,而且也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中學思想政治新課程將其作為優先設定的課程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盲點、誤區,值得探析。

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價值觀目標實施誤區探析教育論文

  1.價值導向失控——南轅北轍

傳統課堂價值觀目標實施的方法封閉、孤立、灌輸,壓抑了學生的主體創造性、能動性,甚至導致了學生精神、人格的分裂和倦怠。價值觀不同於純粹的客觀知識,反映的是人們深層的內心世界。這種精神層面的培育,必須在平等的、開放的氛圍中,需要學生作為主體進行自我體驗、反思、積澱和生成,自覺地建構。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把學生學習、探索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學生限於年齡、知識水平等的差異,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起點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有差異。而且,在課堂生成中,他們有些理解也是錯誤的。此時,教師正確的引導及必要的講解就十分重要,否則,價值導向失控,必然導致南轅北轍。

案例:桌國中課堂上,老師在“生活需要寬容友善”一課中,組織同學們討論“寬容”的意義。不少學生在列舉了邱吉爾等名人因寬容別人最終得到巨大回報的事例後,都強調:寬容不是吃虧,是佔了大便宜。老師在總結時表示也有同感。無獨有偶,在某高中課堂上,老師在組織學生談對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理解時,不少學生津津樂道於“出人頭地”的愉悅,而執教者也贊同這種看法,並且勉勵學生以此為座右銘。

不是說寬容、幫助別人不能講回報,但現實生活中同樣也存在著無回報甚至恩將仇報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又該如何對待寬容呢?寬容更多的是一種胸襟、一種人格、一種價值取向。過分強調功利,易導致學生對寬容的誤讀,最終因其理解的狹隘、偏執而走向其反面;而對“人上人”須作新的闡釋,否則學生只是停留於物質享受,醉心於等級特權,其自主方向是極其危險的。對學生髮言內容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差,教師如不適時循循善誘,不隨機糾正批評,必然導致價值扭曲,會對學生日後的自主發展造成嚴重後患。

  2.價值評價失宜——物極必反

理想的教育當然要追求完美,但完美不是苛求,不能一步登天,不能脫離現實的土壤。長期以來政治課課堂中價值觀目標的實施由於過於追求完美,而導致價值觀目標的虛化,甚至導向物極必反的境地。

案例:某教師在“生活需要寬容友善”一課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與你產生過激烈衝突,平時不說話的某同學在大街上跌倒後,你上不上去扶?學生通過前面對寬容問題的學習和導引,紛紛表態:要有寬容心態,要扶。此時,一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不扶。”教師愕然,隨即作出評判:“你太自私了。”但該學生卻辯解道:“我這不是自私,他年紀輕輕的,又沒有受傷,自己不能站起來?要我扶,我感情上一下子接受不了。”

這個案例中透露出來的價值取向值得深思。大幹社會中有聖人、賢人、壞人、惡人,但在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凡人、普通人,教育當然要努力培養“聖賢”、精英,但不能也不應該忽視、排斥現實存在的絕大多數普通人,應該允許普通人價值取向的存在。當然,從政治教學來說,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主流價值觀,反對錯誤、反動的價值觀。但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價值並存,只要不是錯誤的、反動的、腐朽的或是非法的,我們就應該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從學生自主成長的角度看,教育者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實際進行價值引導,尊重學生的個性,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國中學生正處於少年期,身心發展有著與其他年齡段不同的特徵,教師應該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承認其發展的過程性和差異性。在上述案例中,應該講,學生的觀點當然不是崇高的,但卻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許其存在的。或者從追求完美的角度講,也存在著通過逐步的教育而促使其上升的空間和可能的,簡單地給以“自私”的斷語,其價值評價是失宜的,這種人為催熟、過分拔高的教育,往往會導致空洞的價值說教和道德浮誇。

  3.價值探究失真——弄真成假

在新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有助於凸顯學生的自主性,克服“主體”變“客體”,“主導”變“主宰”的弊端。但學生不同於成人,不是科學家,他們的探究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有效的問題能創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一個充滿誘惑的氛圍,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產生思想意識的創造體驗,達到在價值探究中內化思想品德的目的。但探究需要和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性、開放性特點相結合,不能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現實的社會環境,否則必然會給學生帶來思想和實踐上的迷誤。

案例:對高一《經濟生活》“勞動和就業”一課中設定的“工作要體面,不要讓人看不起”的問題探究,某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的場景:

師:“這是一個帶有偏見的觀點,同學們是如何認識的?”課堂一片沉寂。

師:“甲同學你來談談。”

同學甲:“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為人民服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師:“乙同學,你有什麼要補充的?”

乙同學:“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作無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

老師總結:“同學們對這一觀點的認識是正確的、深刻的。在我國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室後面有學生在低聲議論:“唱高調,言不由衷……”

探究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強調讓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拋開了教材中“這一觀點的合理性何在?誤區何在?”的提示,不能為學生提供一些更寬闊的思路和視野、更豐富的選擇,無意間進行了片面的限定;面對爭議,面對需要引導的話題,以是非的仲裁者來發表一錘定音的“最高指示”,這其實已不是在進行探究了。不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現階段,勞動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人們因其自身愛好和條件不同有不同的職業選擇,人們的勞動技能與報酬有高低、厚薄之別,不同人的工作其貢獻和創造的價值有大小、多少之分,由於科技發展和物質條件等的制約,工作也有苦累、輕鬆之別。這也都是人們所選擇、所追求的,只不過不能以此來作為判斷貴賤的標準罷了。如果我們離開客觀現實泛泛而談,怎能使學生信服?怎能不使學生感到假、大、空?因此,在設定問題進行價值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衝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一味迴避矛盾,對問題所賴以依存的社會實踐環境進行提純淨化,讓學生置身於人為營造出的實踐“真空”中進行探究,勢必會陷入弄真成假的尷尬境地。

  4.價值情境失當——弄巧成拙

新課程重視情境教學,以克服以往的政治課教學疏離人的精神家園和生活世界、偏重於生硬灌輸的弊病,更多地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內在精神的發展需求,使課堂充盈著應有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但情境的設定要遵循認知規律、心理規律,要關注和研究預設和生成及效果之間的關係,防止弄巧成拙。

案例:某市會課比賽中的情景。某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易,從而關愛、關心殘疾人,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活動:幾個同學被蒙上雙眼在教室裡跌跌撞撞地走,有的跌倒在地,有的撞到桌子和牆壁,結果引起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教室裡洋溢著詼諧、戲謔、輕鬆的氣氛。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的設想是好的,可是提供或創設的情景所生成的情緒色彩,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卻沒有產生教師預想的.悲憫的情懷,向善的追求,助人的希冀,而是滑稽、可笑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的錯位,卻可能導向對殘疾人的漠視、輕視、無視的結局。

  5.價值抉擇失衡——似是而非

思想政治新課程的一個主要價值取向是迴歸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知識和生活的體味中作出價值判斷,進行價值選擇,內化思想品德。而在這一過程中起著引領作用的教師,如何克服長期以來我們在能力培養、價值選擇、道德追求等方面遺留的崇高症、強迫症的虛妄和偏執,是需要引起深思和關注的。

案例:某老師在“為了集體的發展”一課中設定的生活情境:小張面臨著鋼琴晉級考試,每天都在進行著緊張的練習。學校團委的趙老師找到她說,學校合唱團有一場重要的演出活動,希望身為領唱的她能按時參加排練。小張接過排練時間表一看,大部分和自己練琴的時間衝突。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遇到了怎樣的難題?議一議:她應該怎樣妥善處理?學生通過討論作出了選擇:要以集體的利益為重,妥善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不能因個人的事影響學校的合唱排練。誰知此時教師狗尾續貂,又追設了一個情境:星期天就要進行鋼琴十級考試,可學校也要進行合唱排練,小張應該如何做?在片刻的冷場後,教室裡響起了一片爭議聲。最後教師作出結論: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小張不能去考試,應該參加學校排練。課後,聽課的老師進行了調查,許多同學感到難以接受這一選擇。其實,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當然,與個人利益相比,集體利益更具有根本性的特點,佔首要地位,我們反對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他人、社會、集體的個人主義,在必要時甚至要犧牲個人利益。但不能在集體的旗號下,在正確、高尚、崇高的名義下,忽視、輕視、排斥個人的正當利益,或不分青紅皁白,一味強調犧牲個人利益,這不但帶來人的自我認同、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失落,也常常使人們產生我們所宣揚的集體主義面目可憎、缺乏人情味的錯覺。在上述案例中,星期天的鋼琴十級考試對於小張來講,是關係到個人發展的大事。學校的合唱排練雖然不能算是小事。但是能夠進行調整,在兩者之間是能夠尋找到平衡點的。過於偏執往往會導致價值抉擇失衡,不但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且也是與真正的集體主義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