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清明節為什麼吃寒食大綱

節日慶典 閱讀(1.21W)

《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禁火吃寒食,據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民間便有禁火之舉。所以每年一到清明節,各家各戶都會開始吃寒食。那麼你知道清明節為什麼吃寒食嗎?小編和你一起來看一看。

清明節為什麼吃寒食大綱

  清明節為什麼吃寒食

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一天。

根據傳統,這一天,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也就是主要吃寒食,用來紀念‘介之推’,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後來就變成了一種風俗,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傳承了下來,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吃寒食的由來

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介之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相傳他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飢。重耳返國即位,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而此時介之推卻與母親隱居綿山(即現在的山西介休縣),晉文公派人請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來。

於是晉文公下令燒山,想把介之推逼出來。不料介之推死也不願出山,結果和母親一起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難過,將介之推葬在綿山,還修了廟,並將綿山改稱為介山。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另外還有“桃花粥”,這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流行於河南洛陽地區。《廣群芳譜》中說:當地民間在寒食節,採摘鮮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鮮美,富於營養。這個風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清明寒食的禁忌

1、腸胃不好應慎食青團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團,青團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團,青團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種很難消化的'食材,對於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還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膽囊炎、膽結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青團要趁熱吃,冷卻後澱粉老化,不僅口感變差,消化吸收率隨之降低,也易感染腸道疾病。青團不宜和大量油脂或刺激性食物一同食用,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宜與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有整腸作用的酸奶或有助消化的山楂一同食用。

2、螺螄要清洗乾淨

清明時節正是螺螄還未繁殖,此時的田螺豐滿、肥美,在民間有“清明螺,勝似鵝”之譽,但是採食螺螄要注意啦。田螺多生長在汙處,體內有大量的寄生蟲,很容易引發霍亂、甲肝及其他腸道疾病,從市場買回的田螺一定要放養三天以上並且滴上幾滴菜油或麻油,讓田螺排盡腸腔內的泥質汙物,每天換水幾次,用刷子刷淨、絞去尾部,焯水後高溫加熱、炒熟、燜透。這時候,可以烹飪了,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3、遠離受汙染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