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高中歷史《三國鼎立》教學教案設計

歷史解讀 閱讀(2.02W)

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三國鼎立》教學教案設計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

2、魏、蜀、吳三國發展、鞏固統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傑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程序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 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慘遭失敗,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 識讀“三國鼎立圖”,瞭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方法: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2、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割據一方的軍閥,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軍閥常攻城略地,殺人盈野,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後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淒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麼局面呢?(學生:安定統一)那麼誰能完成這一任務呢?(生:曹操)師順勢提出以下問題:(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統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

(2)統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役是什麼?有何影響?

(3)曹操統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展?

3、對於以上問題,學生在簡短的思考和發言後,師生共同去偽存真,梳理整合。

4、讀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提問:該詩反映了曹操怎樣的抱負?(由此過渡,引出赤壁之戰。)

5、208年,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攻打劉備和孫權,企圖一舉統一全國。

6、依圖講述赤壁之戰的程序。

7、討論下列問題:

(1)孫劉兩軍為什麼要聯合?如果不聯合,會怎樣?

(2)赤壁之戰的'結局怎樣?你認為應該不應該這樣?請談談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哪些?

8、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後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 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國的建立。生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看書討論,並自己動腦動手,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要求體現建立人、建立時間、都城名和相對位置。

11、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0多年,該局面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吳建國後都努力發展經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局面。(過渡)

12、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二目的內容,要求列出魏、蜀、吳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比較三國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和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投影圖表(見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歸納概括上述內容。

措 施

作 用

廣屯田

解決軍糧,安頓流民

(1) 加強民族融合

(2) 促進經濟發展

重經濟

蜀國經濟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開發

同開發

民族融合,經濟進步

通夷洲

與臺灣的聯絡加強

原 因

重農 民以食為天 農業是基礎

學生完成後,教師檢查,並強調重點:(1)諸葛亮精神

(2)衛溫到夷洲

13、鞏固練習: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14、小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曹操順應民意,統一北方,進而想一舉統一全國,結果失敗,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一大業而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15、佈置作業:

魯迅說:曹操在戲劇舞臺上是一個白臉奸雄,其實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你認為這句話是否正確?談談你的看法。

16、附:板書設計:(見下頁)

統一北方

(曹操)

孫劉聯軍

赤壁之戰

袁 紹

曹 操

赤壁之戰

  課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