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中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習慣

工作方案 閱讀(1.61W)

[摘要]國中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是《語文課程標準》賦予國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內外結合,反覆訓練,方法指導,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閱讀中,體會閱讀的樂趣,掌握閱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如何培養中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習慣

[關鍵詞]培養 國中生 閱讀習慣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在教學上的試用,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在400萬字以上等。但是實際上,在農村,我們的學生閱讀面狹窄,閱讀量極其有限,課外閱讀成了大難題。歸結起來制約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形成的主要問題在於:(1)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不濃;(2)教師教學中還缺少一種激勵作用很強的評價方式和手段;(3)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科學切實的方法指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是關鍵。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強烈閱讀興趣是促進閱讀活動深入開展的內驅力,是構成閱讀能力的最為活躍的因素,要產生這種內驅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滿足;第三是入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宜採取以下策略:

1、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封閉的,學生的閱讀主體意識缺乏,教師過分低估學生的閱讀能力,認為學生文學修養和認識水平有限,不能理解作品。因此千篇一律的條分縷析成了他們慣用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如:在以前的課堂中,教師分析課文,提出問題,往往等不得學生思考,提問一兩個學生,如果答不上來就乾脆自己報答案;更有甚者,上成了賞析課,完全不考慮學生是否參與。這樣的教學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新課程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教學相長和三維目標的.過程。這樣形成的閱讀習慣才能使學生真正得到成長。

因此,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係,如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等,這些都要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也指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尤其是七年級新生,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務必把握住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以,面對七年級學生一張張稚氣的面孔,我總在開頭花幾節課,鼓勵大家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只要能大聲發言,我就口頭表揚;若能把問題回答正確,我就給予獎勵;要是提出見解性的問題,我不僅獎勵,還推廣他的思維方式。漸漸閱讀成了學生愉快的事,課堂上氣氛活躍、輕鬆、和諧,學生都能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逐漸形成。

2、積極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教師需在認真研討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固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1)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我在上《感受親情》活動課時,用老人的口吻,讀了一段老人對兒子說的話,讀完後全班學生都流下了眼淚,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2)藉助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教授《化石吟》時,先是播放了有關圖片並加以簡單的描述,學生對其有了感性認識,很快就進入了角色。(3)藉助音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講授《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時,播放朗讀錄音時配上《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既能讓學生感知課文又能振奮精神,加強對課文情感的領悟。(4)編課本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色龍》這篇課文篇幅較長,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讀完後,可能一無所知,但我們可以根據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編成課本劇,學生既參與到編劇活動中,又能清楚瞭解文字內容,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體驗到文學的美感。

3、課堂拓展延伸,誘發學生閱讀興趣。

這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用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上課時,老師有意識地進行拓展,抓住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比如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時,裡面對魯達的描寫獨特而細緻,人物性格鮮明、生動,於是我就引導學生知道《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在講《出師表》一文時,我就引導學生知道《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劉備、曹操等。都是個個性情各異,人人描寫傳神。學生的讀書慾望被誘發而出,自然在課外時間去讀有關名著。

《如何培養中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