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高中英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工作方案 閱讀(2.11W)

一、阻礙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因素

高中英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 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相互作用,即強烈的學習動機能促進外語學習,而成功體驗有助於保持甚至生成新的學習動機,因此,當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時,也就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自然就欠佳了。

2. 老師的傳統教法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在方法上採用說教式、填鴨式,側重於向學生灌輸知識,而較少啟發學生尋找、思考並解決問題,這就使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位置,較大地扼殺了他們的思維空間,不利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 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

有的學生未掌握記憶單詞的科學方法,而一味地死記硬背單詞,時間一長,就將記單詞視為一沉重的負擔繼而放棄學英語。有的學生一遇到生詞就去查字典,影響其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還有的學生不懂得記憶規律,總採取集中複習的方法。但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天學英語1小時,連學7天,其效果遠比一天連續學習7小時好得多,也即間時複習的效果明顯優於集中複習。類似上述的不良學習習慣一旦無法克服,勢必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

4. 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正確

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4大能力的提高各具特色,需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當學生尚未掌握這些方法時,就會越學越吃力,越吃力就越不想學,一旦形成惡性迴圈,就難以提高成績了。

5. 學生沒有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學習過程

有的學生習慣一味埋頭苦讀,卻忽略了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學習過程這一重要環節。其實,這一過程能幫助學生找出知識盲點、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其作用絕對不容忽視。

二、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1、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而外部動機則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為此,教師需靈活運用各種途徑,如課件、趣味故事、英文歌、英文電影等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張大均曾指出,為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價值對刺激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非常重要。正如教育心理學家蓋傑和伯令納所說,“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於使用且最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英語是在人類生活各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隨著社會的資訊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其重要性日益突顯。

有心理學家說過,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師應儘量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例如,讓優、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學活動,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教師繼而鼓勵其繼續努力。引入競賽形式,採取自己與過去的競賽、個人間的競賽及集體間的競賽相結合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實行“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教師應充當啟發者、引導者及幫助者,改變“滿堂灌”的做法,精講多練,多啟善導。

巴爾扎克說過,問題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學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發現、思考並解決問題。教科書設計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動,如讀了howlife began on the earth後,學生要弄清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oflife;聽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stephenhawking關於萬有引力的觀點後,學生要弄清三位科學家觀點的變化和發展,從中領悟到皮亞傑的一句話:“科學觀點不是瞬時性的,亦非靜止的,它是一個過程。更特別的是,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重新組織的過程。”這充分說明了科學是一個永無止境地、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過程。又如copernicus’revolutionarytheory一文深刻闡明瞭科學家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精神,他們為了維護自己所發現的真理往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又如,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可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組,每組均有優、中、差生,然後讓他們一起討論課文的主題或結局,並由優生改寫課文,然後進行評比。如此一來,就可在同一教學活動中鍛鍊學生的聽力、口語及寫作能力。另外,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一位英國心理學家曾說過,tell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learn.因此,教師必須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多參加語言實踐,以確保其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

《高中英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