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工作方案 閱讀(2.9W)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負責、管理自己的學習,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內容、策略,從而獲得有效的自主能力。學習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建構主義者看來,知識是人們永無休止的探索。教師不能把所有知識教給學生,只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本文結合筆者在高中歷史選修模組的教學實踐對這一問題作一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高中歷史選修模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性質決定的。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總體目標定位是:使學生了

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習歷史經驗,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瞭解和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為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和走向社會奠定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把學生培養成為自主的、能動的、有創造性學習的快樂主體,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選修模組作為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因如此。

2、大學聯考對選修模組的考查特點決定的。從近幾年新課程實施地區的大學聯考試題命制來看,大學聯考對選修模組的考查主要以情境材料題為主要題型,但試題不直接對選修模組的具體內容進行考查,而是依託選修課程作為學科背景,通過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來考查學生通過選修課程的修習獲得的學科能力和素養。這就要求在選修模組的教學中要尤其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高中歷史選修模組特點為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揚州大學的朱煜教授認為,高中歷史的選修課具有專題性、針對性、閒暇性等特點。專題性是指在設計模組時在內容選擇上都經過精選或濃縮,圍繞集中而專一的主題加以組織,這種加工處理,使選修模組的內容顯得比較清晰,適合高中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針對性是指選修模組內容選擇針對的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國內外熱點問題或學生探究心理的專題,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閒暇性是指選修模組的選材注重基礎,而且多選比較輕鬆的、或雅俗共賞的,可供學生在閒暇時間也有興趣談論的歷史話題。高中歷史選修模組的這些特點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

二、高中歷史選修模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途徑

1、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閱讀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新課程觀認為教材是學生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歷史的主幹和經脈。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會看書,為此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用心、用腦去讀。一般來講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可從兩方面進行。首先是泛讀,讓學生去抓住教材的綱目快速閱讀,使學生初步地、基本地瞭解教材內容。第二步是精讀。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反覆閱讀,理解教材每一個知識點,並融會貫通起來,使知識化整為零。如《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人民版,下同)模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目錄,使學生了解這一模組主要介紹的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革命家、科學家的事蹟及其評價,讓學生對這一模組有一總體認識。然後在教學每一專題時又讓學生翻閱教材,使學生對這一專題所選取的代表性歷史人物有一總體印象。最後在教學具體歷史人物時要求學生精讀教材,把教材中一些次要的描述性的語言忽略掉,把該人物的主要事蹟提煉出來,從而抓住教材的主幹知識,然後根據這些主幹知識對該人物作簡要評述,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2、培養學生自編知識結構的能力。歷史知識結構就是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發展線索、因果關係及相互內在的聯絡,是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歷史知識結構,才算真正掌握歷史學科的知識及其體系,歷史學科的能力的培養才有了物質基礎和依託。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將精心設計好的知識結構呈現給學生,以達到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這樣做是有效果,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因而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讓學生自編知識結構,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教材基礎知識,而且能清理教材思路,認識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絡和本質屬性,將教材有關內容按從屬或並列關係連線起來,把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納入到歷史發展的整體中來,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的某一歷史人物時,我都先要求學生在精讀教材的基礎上自編這一部分內容的知識結構,然後選取某同學的作業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並與全體學生共同探討該同學成果的得失,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