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社群創新工作彙報交流

工作報告 閱讀(2.91W)

社群黨的建設是社群工作的基礎和核心。近年來,寶星里社區主動適應城市工作的新變化,把加強社群黨建工作作為鞏固黨在城市執政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堅持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增強凝聚力為目標,大膽創新工作機制,豐富黨建活動載體,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徵的社群黨建路子,使社群黨建工作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有效地促進了社群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初步形成了有事找社群,找到社群能解決的格局。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基層基礎工作出現了新的情況,一些問題逐步顯現,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解決。

社群創新工作彙報交流

當前,社群黨建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群黨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發展黨員困難較大。社群黨員隊伍趨向老化,多數社群黨員為企事業單位的退休職工,純居民黨員少。社群服務管理的人員多為無業人員,思想政治素質參差不齊,入黨積極性不高,真正能讓社群黨支部發展的黨員後備人選較少,黨員發展工作難以有效開展。二是社群直接管理的黨員少。社群黨員組成較為複雜,主要有四類:

—1—

一類是外來務工經商的黨員,這部分黨員往往不能及時轉移黨組織關係,有的即使領取了流動黨員活動證,也不與社群黨組織取得聯絡;一類是遷居黨員,這部分黨員遷移到新居後,不願轉移組織關係,或者把組織關係放在口袋裡,成為“口袋黨員”;一類是國有企業離退休職工中的黨員,這部分黨員組織關係仍然留在原企業黨組織;還有一類是畢業後、就業前的大中專畢業生黨員和退伍軍人黨員,這部分黨員中有的待分配時間長達一年,在“找工作”期間,多數不能及時遞轉組織關係,即使轉移了組織關係,參加組織生活也比較困難,基本處於“無組織”狀態。三是社群黨建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吸引力和號召力。目前,社群組織的活動多為節日期間的走訪慰問活動,形式單一,層次較低,缺乏吸引力和號召力。

社群黨建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社群黨建凝聚與覆蓋雙重目標的提升,必須積極探索開展社群黨建工作的內容、形勢、方法,著力解決社群黨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推動社群黨建工作不斷上新臺階。

一要創新社群治理理念,進一步完善社群服務機制。堅持把創新社群治理體制作為強化社會管理和實現“公共服務型政府”目標的有效途徑,以理順政府與社群關係為突破口,堅持黨政指導與社會共同參與相結合,政府引導與社會主導相結合,動員各方力量支援社群建設,培育公民精神,構建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共同治理的模式,努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務完

—2—

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群。出臺相關配套改革措施,申請由政府參與,以購買服務性專案的方式,設立社群服務專項資金。為居民提供品種多樣的福利和服務。

二要構建社群聯建體系,進一步增強社群共建合力。建立和健全社群橫向管理體制,加強社群與社群、社群與在駐單位黨組織的聯絡溝通,形成社群區域聯建,建立合作共治的新型關係。一是鼓勵社群在駐單位的服務設施向社群居民開放,不斷提高社群服務設施對居民的開放率,為社群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形成社群和在駐單位資源共享、事務共辦、文明共建的良性互動機制。建議有號召力的在駐大單位領導兼任社群黨工委的副書記(或黨工委委員),並由在駐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將“聯建”實施情況納入年底考核,督促各在駐單位配合落實。二是由市、區兩級政府自上而下成立相應的黨建工作協調機構,劃撥活動經費,確保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由黨工委牽頭,以黨小組為單位輪流組織開展黨建知識競賽、健身舞蹈、歌詠、羽毛球比賽等社群活動,每季度至少一次,選派優秀黨小組同其他社群共同舉辦大型文體活動,不斷積累社會資本,努力提高居民對公共活動的參與率。

三要推行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提升社群組團式服務水平。建立起“責任到人、包乾到組、覆蓋到戶、巡查到點、管理到邊、獎懲到位”的新型社群管理模式。以“全面覆蓋,界線明確,不留空白”的原則,以人口為基數、按管轄地域劃分成若干網格狀的單元。社群內每3-4棟樓設立一個居民黨小組,黨

小組長給予一定的補助,在社群黨工委和居民黨支部指導下開展工作。根據網格劃分,按照對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務資源,組織服務團隊,帶領志願者隊伍對網格內的居民進行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將工作重心下移,變“坐等群眾上門”為“主動下社群服務”,變“處理線條單一問題”為“解決群眾各種難題”。網格服務團隊成員一年至少開展4次以上集中性走訪,與群眾“面對面”、“點對點”的交流溝通,重點圍繞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解決群眾就業、就醫、就學等實際問題,開展主題化、全天候服務,使一大批群眾反映的問題在最快時間內得到解決,從而使黨與群眾的感情進一步加深,通過網格化定位,劃定每一個網格服務團隊的責任區,明確其“包管理、包服務、包教育、包提高”的群眾工作職責,並要求切實履行“包乾”職責,做好責任區內的群眾工作,使聯絡包乾責任制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從而把群眾工作覆蓋到全社會,真正把群眾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社群創新工作彙報交流》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總之,社群黨建要牢牢抓住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突破現有體制束縛進行制度創新,搭建嶄新的運作平臺,確保黨建體制變遷的有效性;要通過廣泛動員來保證社群建設中人力、物力投入的高效率,體現較高的技術效率和政治能力;以解決民眾需求和社群管理中的問題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服務,實現高度的制度配置效率。

社群創新工作彙報交流 [篇2]

為探索更為有效合理的社群管理模式,使我區的社群管理模式既適合國家大環境又能與地方背景高度協調,為社群居民群眾提供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近段以來,我們通過各種媒介詳細瞭解了外地在社會管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同時結合我區實際,認真開展了調查和了解。現將我區社群管理模式創新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區社群管理現狀及分析

(一)我區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共有城市社群45個,居民89933戶,262103人,目前社群有社群工作者274名,各類協管員189名(其中勞動保障協管員144名,流動人口協管員45名)。

(二)“四級網路”管理模式

2015年以來,我們在北大辦事處西湖社群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區逐步推行了“四級網路”的管理模式。即根據每個社群的管轄範圍,原則上將300-500戶、1500人劃分為一個小區,80-100戶為一個樓院,20-40戶為一個樓棟,選出熱心社群工作的居民擔任負責人,建立起了社群、小區、樓院和樓棟四級工作網路。2015年,“四級網路”管理模式在全區城市社群全面鋪開,依託“四級網路”,實現了全區社群、安全生產、計劃生育、信訪穩定、城市建立等30餘項工作在社群的全覆蓋,提升了社群管理和服務水平。

2015年以來,社群黨建工作在運用“四級網路”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提升,由區委組織部在社群統一製作了“社群黨建

四級網路”版面,運用社群“四級網路”管理模式,提高了對轄區黨員的管理力度,並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但也存在明顯不足,主要有以下五點:

1、管理不夠精細

在“四級網路”中,社群、小區兩級負責人實際是由社群工作人員兼任,他們既要負責社群辦事大廳視窗服務工作,又要負責分包小區工作,平時還要應對各類檢查考核和評比,到小區具體走訪時間有限,對分包小區不易做到精細化管理。

2、網路負責人管理難

儘管小區內有樓院長、樓棟長、居民代表等熱心參與社群工作的人員,但由於樓院、樓棟負責人沒有任何報酬,都是憑覺悟、憑熱情開展工作,因而出現了人員變動頻繁、召集難、管理難等問題。

3、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有限

由於樓院長、樓棟長與社群是鬆散型關係,所以社群很難對他們定責任、定任務,工作大多靠他們的自覺主動,同時,他們缺乏對突發事件發生的預見性、敏感性,結果是社群、辦事處由於資訊不夠及時、暢通,容易錯過處臵突發事件的黃金時間。

4、社群工作力量相對不足

據不完全統計,社群目前承擔大致有全區各部門的120餘項工作,而每個社群平均只有6個工作人員,除勞動保障、公安等部門配備有專職協管員外,計生、民政、消防、安全、城市建立等佔社群工作量較大的部門,都紛紛要求在社群配備專職協管員。目前我區城市社群雖然有勞動保障和公安部門配

備了189名協管員,但他們都屬於條塊管理,其中144名屬於市、區勞動保障部門配備的專職協管員,其待遇由市、區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人員日常管理和使用也歸勞動保障部門。其餘45個流動人口協管員,日常的管理、使用及考核也由各派出所負責,無法與社群工作人員一道形成工作合力,作用發揮比較單一。

5、社群資訊化建設水平不高

目前我區社群資訊化建設,總體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整體規劃,多頭管理、重複建設。目前很多職能部門均在社群開展相關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各社群正在使用的有3個部門下發的4套軟體:計生部門的“河南省常住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系統”和“河南省流動人口資訊平臺”、公安部門的“派出所人口資訊系統”、民政部門的“全國最低生活保障資訊系統”等。同一批居民的基本情況,在不同部門建立的`系統中多次出現,基礎資料重複採集。重複勞動,重複投資,造成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增加了社群的工作負擔。二是各個系統自成體系,形成資訊孤島。由於各職能部門下發的垂直應用系統相互獨立,不支援跨部門的應用,採集的資料資源就形成資訊孤島,無法集中、不能共享,造成了行政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由於這些軟體是各業務部門在不同時期自發建設的,統計的時間和標準的不同,各職能部門採集的資料資源也不一致。政府部門不易及時、準確、全面的掌握基層情況,居民群眾到社群辦事也不方便,更不符合電子政務的發展趨勢。三是社群資訊平臺缺失,造成資訊斷層。我區還沒有適合社群綜合辦公的社群管理資訊網路系統,造成在實

《社群創新工作彙報交流》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