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電子商務師>

跨境電商監管優化關鍵方向

電子商務師 閱讀(7.27K)

隨著跨境電商市場潛力的逐步釋放,跨境電商規模快速增長,未來監管壓力將越來越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跨境電商監管優化關鍵方向,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跨境電商監管優化關鍵方向

  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既競爭又互補

跨境電商的競爭優勢源於渠道創新。相較於一般貿易進口的商品,以跨境電商方式進口的商品更具價格優勢。但這種優勢並非來自於跨境電商的稅收優惠,而是來自於跨境電商對渠道的再造與創新。這種創新表現在三個方面:從產業鏈角度看,跨境電商延長了外貿產業鏈。消費者在跨境電商平臺選購商品並完成支付後,該商品交予物流公司投遞,經過兩次海關通關商檢後,送達消費者手中。這一模式改變了一般貿易侷限在中間環節的現狀。從價值鏈角度看,跨境電商直接面對消費者,形成可隨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的生態圈。從供應鏈角度看,跨境電商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因此,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的競爭,是新興貿易方式與傳統貿易方式的競爭。對新興貿易方式的監管等向一般貿易靠攏,必然導致新興貿易方式削足適履,不利於優勝劣汰和對外貿易的創新發展。

跨境電商填補了一般貿易的市場空白。從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角度看,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存在互補關係。跨境電商產生於國內市場的潛在需求。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他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消費,對品質消費、品牌意識不斷增強。消費呈現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一般貿易大多進口大眾商品,難以滿足個性化、小規模的消費需求。潛在的市場需求孕育出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這種新的貿易方式。經過幾年探索,跨境電商發展模式逐步完善,形成了“國內產業園+海外倉”和“海外倉+國內保稅倉”的生態鏈。從這一層面看,跨境電商通過滿足國內市場小眾化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填補了一般貿易進口市場的空白,兩者從不同渠道滿足了國內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

跨境電商有助擴大一般貿易規模和品類。從近幾年的經營情況看,跨境電商平臺經營的80%以上的品類或品牌此前從未通過一般貿易進入過中國市場,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小眾商品進口數量少、品類多,通過一般貿易進口的單品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從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小眾商品在華品牌知名度不高,未必深受消費者歡迎,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便採取大規模進口的方式,可能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在跨境電商經營過程中,消費者逐漸認知國外小眾品牌。在市場認知度不斷提高後,國外小眾品牌可選擇銷量較好、市場需求較大的商品,通過一般貿易大規模出口至中國市場。因此,跨境電商為一般貿易提供了探索進口更多品類和擴大進口規模的機會。

  優化跨境電商監管模式要有新思路

共同的監管機構與監管目標。跨境電商雖屬於新興貿易方式,但也應納入到進出口貿易監管體系中,與一般貿易共同作為進出口貿易監管的物件,由共同部門進行監管。跨境電商進口渠道可分為保稅進口、跨境直郵以及“人肉代購”等灰色渠道。目前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已在監管實踐中摸索出了包括事前備案、國際互認、全程監控、供應鏈可追溯等創新監管辦法,實現了支付單、物流單、訂單“三單合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孕育出保稅備貨等跨境電商模式,不僅保證全程資料化、透明化,實現了陽光通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正規跨境電商對灰色渠道的替代,促進了跨境電商規範化發展。因此,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要共同接受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管,但應結合跨境電商多元化、扁平化、小批量、高頻次和數字化的特點,運用網際網路手段對跨境電商進行監管。

  實行檢驗檢疫標準和流程差別化

如果按照一般貿易監管,在首批正面清單中近一半的商品需要前置審批,奶粉、化妝品、保健食品等還需進行註冊備案。註冊備案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且費用較高,只有進口單品規模巨大,才能攤薄單品的註冊備案成本。跨境電商進口的商品多為小眾品牌,銷量小、品種多,單品進口規模較小,如果前期註冊備案投入成本較高,則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如果要求跨境電商進口商品進行前置審批和註冊備案,國外小眾品牌可能因前期成本過高而放棄通過跨境電商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同時,由於市場需求較少,即使國記憶體在一定需求,這些商品也不可能通過一般貿易進入中國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購買國外產品,看中的是國外產品的標準。因此,針對小批量、多品種、高頻次、碎片化的特點,建議對跨境電商進口商品的監管沿用負面清單管理辦法,進口負面清單以外的商品,可參照境外消費質量控制標準。只要跨境電商平臺銷售的商品能夠提供進口國的質量合格證,則視同為質量合格。

監管流程需兼顧跨境電商進貨渠道。通關單屬於一般貿易的監管要求。進口商品在向國檢申報時,除檢疫環節外,還需提供原產地證、質檢報告等檔案才能申請通關單。跨境電商進口商品類似於汽車平行進口,多數產品從國外市場直接採購,無法提供國外廠商授權、原產地證等一般貿易通關單隨附單據,使得申請通關單成為跨境電商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建議對跨境電商進口商品(包括保稅物流、跨境直郵)可採取免通關單的做法,按照行郵包裹處理。

利用資訊共享,防控系統風險。隨著跨境電商市場潛力的逐步釋放,跨境電商規模快速增長,未來監管壓力將越來越大。只有加強資訊共享與預警機制的建設,才能解決跨境電商快速發展與監管能力之間的矛盾。首先,要建立中國跨境電商資訊共享機制。推廣杭州跨境電子商務商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國家中心的做法,建立各直屬檢驗檢疫機構質檢的資訊交換機制,構建全國範圍內的風險監測網路。充分運用資訊化手段,形成以組織機構程式碼和產品條碼為基礎的“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的電商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即使跨境電商偶發質量安全問題,也可隨時監控,並追溯到源頭,把風險控制在最小範圍。其次,要建立國家之間的資訊共享和預警系統。自2003年起,歐盟實施了“非食品類商品快速預警系統”。如果在某成員國發現危險產品,迅速向其他成員國通報資訊,以便及時採取停止銷售、下架、召回等措施。2008年,中國與歐盟建立了系統交換資訊機制。建立國內跨境電商資訊交換機制,加強資訊共享,可在科學的風險分析基礎上,把檢驗檢疫監管的重點轉移到涉及安全、衛生、環保和健康的高風險進口產品上,防止疫病疫情、危險性病蟲害、有毒有害物質通過跨境電商進入中國國境,及時掌握跨境電商的系統風險,為跨境電商健康發展把好質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