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影視戲劇>

粵劇做功以及表演藝術

影視戲劇 閱讀(4.4K)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粵劇做功以及表演藝術,一起來看一下吧。

粵劇做功以及表演藝術

  粵劇做功

  粵劇做功五法

戲曲演員的舞臺動作,稱為「做」,也稱「做手」、「做功」。傳統藝人認為做功有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關目

「關目」,即是眼睛的各種表演動作。演員透過眼神把角色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向觀眾和同臺演出的演員交待。但是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演員的眼睛較細小,不容易看得清楚,所以要以手部動作配合,使觀眾從演員的「出手」看到眼神的變化。

  做手和身段

「做手」和「身段」是通過演員的動作來表達劇情的表演方法。每一個行當有自己的「做手」和「身段」;即使同一行當的演員,表演方法及風格也有不同。傳統基本動作有「拉山」、「扎架」、「走水波浪」等等。

  水袖功

「水袖」的表演動作有很多,常見的有「滾袖」,演員雙手滾動,表示緊張、發怒等情緒;另一種「驚袖」是表現震驚、驚慄、驚惶失色等情緒。

  水發

「水發」是縛在演員頭頂一束長長的頭髮。「水發」有不同的表現方法,跪著、站著、坐著都可以。演員用頸力及腰力把「水發」逆時針方向轉動 ,愈轉愈快。「水發」是用來表現人物異常激動或頹喪的情緒。

  翎子功

廣東人稱「翎子」為「鴙雞尾」。「翎子」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例如「捋雞尾」、「震雞尾」等。

  虛擬動作的運用

日常生活之中,人的動作離不開一定的對像與環境,像開門要有門,騎馬要有馬,上課會在課室。但在戲曲舞臺上,演員要在不存在或部分不存在的環境和物件的條件下,通過身體動作,使觀眾聯想到原來的物件和環境,這種動作就稱為「虛擬性動作」。

  虛擬動作的真實和不真實

有些虛擬動作接近生活動作,例如開門、關門、上樓、落樓、做針線等。但是有些虛擬動作已經擺脫對生活動作的模仿,例如坐轎、坐車、策馬等。因為經過長期實踐和提煉,部分舞臺動作已經偏向歌舞化,演變成一種戲曲表演獨有、著重形式美的「韻律動作」。

  粵劇的表演藝術

  排場

【排場】是粵劇的基本表演方法及重要組成部分,由一定規範的鑼鼓、唱腔、功架、人物的心理描寫、情節、特定環境等因素組成。有一些「排場」比較簡單,有一些則比較複雜,例如「會妻」、「猜心事」,本身就是一段戲。這是由於很多「排場」是從傳統劇目的精彩段落提煉出來,比較簡單的只是一個表演片段,而較複雜的基本上可以獨立成為一齣「摺子戲」,能夠作為演員在演出時借用的表演規範。

  打功

「打」是傳統武術。但是舞臺上的「打」是指符合戲曲表演要求的「武術動作」,而不是真正的「打鬥」。戲曲的「打」,一般分「靶子功」及「毯子功」兩種。凡用刀槍劍戟等兵器,無論是單人或對打,都叫做「靶子功」;在毯上翻騰跌撲的'稱為「毯子功」。

  南派和北派

廣東人將粵劇的傳統打法稱「南派」,而「北派」則由京劇引進過來。

「南派」武功的基礎是拳術,其次是棍、刀、槍等。「南派」的特點是硬橋硬馬,出手有力、有氣勢、穩重和沈著。

一九二六至一九三六年,粵劇武開啟始引進了「北派」,戲班聘請京劇的龍虎武師演出。「北派」動作快捷、瀟灑、開揚,打起來和「南派」各有千秋。

  手橋

粵劇的拳術,我們統稱為「手橋」。

  翻觔斗

觔斗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大翻」、「級翻」、「搶背」、「扒虎」、「車輪」或「半邊月」等。其實,粵劇在「打」方面的表演技巧還有很多,像在高臺或椅子做出各種騰躍跌撲的動作,往往令人歎為觀止。上面介紹的是一些基本動作,使大家初步瞭解粵劇「打」功的情況。

  刀和劍

粵劇裡,刀劍的打法,一般是劈、刺、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