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演藝>

粵劇有哪些表演藝術-粵劇知識

演藝 閱讀(2.08W)

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髮、髯口等方面的絕招。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講粵劇表演藝術,快來看看吧!

粵劇有哪些表演藝術-粵劇知識

  唱腔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陽腔及崑山腔傳入廣東。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本地班逐漸出現,但唱腔仍以梆子為主。後來隨著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

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將戲棚官話改為白話,又稱為新腔。抗戰時期,不斷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鑽研粵劇並發展自己的唱腔。

例如:薛覺先的“薛腔”,瀟灑典雅,韻味醇濃。馬師曾的“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細膩,低迴宛轉,蕩氣迴腸。羅家寶的“蝦腔”則真假嗓結合,清新悅耳,還有以甜、脆、圓、潤、嬌為特色紅線女的“紅腔”、新馬師曾-清越綿長的“新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豔芬的“芳腔”、陳笑風的“風腔”等等。

  唱唸做打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念是指唸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身段

演員透過象徵性的姿態及動作,演繹出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時空的改變及劇情的發展。基本身段包括:站相、臺步、七星步、指掌、雲掌、亮相、跑圓臺、開門、拉山(雲手)、上馬及背供。

小生的臺步是丁字步,要表現氣宇軒昂。花旦的臺步是撇步,要表現輕盈。為了作猶豫不決、考慮如何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尋物件、覓路等情節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式來表達。

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馬蕩子、起霸(北派)和各種拳劍刀槍等。跳大架是由一連串的身段動作組成,包括演員上場、拉山(雲手)、掛單腳、亮相、七星步、撮步(錯步)、俏步、雲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車身、洗面、順風旗、走圓臺等一連串的動作。

其中須功是武生行當的一項專科,早期的須功表演樣式繁多,有用手指拋、彈、撥、攪、拈、掙、捧、揉、吹、震等十種手法,來表達悠閒、高興、深思、意外、驚訝、震怒等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