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網路>遊戲動漫>

詳談遊戲改編電影的20年曆程

遊戲動漫 閱讀(1.34W)

在電影產業的市場細分中,遊戲改編的電影算是其中一個獨特的領域。選擇高知名度遊戲IP,帶來的好處是有一大批忠實的遊戲粉絲可能會為電影買單,但是壞處也很明顯,遊戲粉絲的眼光可比大眾挑剔得多,再加上游戲裡的角色、故事、設定已經深入人心,把電影故事改編得又像一部電影,又能夠滿足遊戲粉絲的喜好並不那麼簡單,以至於遊戲改編電影這個領域爛片如雲。但是,從第一部遊戲改編電影的出現到現在這20多年,仍舊不斷有遊戲改編電影作品出現,這說明遊戲改編電影的商業潛力。小編將這20多年分成3個階段,來為各位講述遊戲改編電影這個市場。

詳談遊戲改編電影的20年曆程

  遊戲改編電影1.0時代——最火的遊戲IP,做出最爛的遊戲電影

1993年可謂遊戲改編電影元年,這一年有2部電影上映,重點是《超級馬里奧兄弟》(Super Mario Bros.)。

  NES(FC)打開了遊戲改編電影的大門

在震驚遊戲界的“雅達利震盪”事件後,美國遊戲主機市場出現了空窗期,此時任天堂打算將NES(即FC紅白機)打入美國市場。一開始NES在美國的銷售並不順利,因為雅達利事件而對遊戲主機喪失信心打擊過的美國遊戲玩家很難輕易接受另外一臺遊戲機。

真正讓NES在美國熱銷的,是1985年宮本茂研發的第一款《超級馬里奧兄弟》。這款遊戲在美國總共賣出了4000萬套,基本上每個NES玩家人手一套。《超級馬里奧兄弟》和NES在美國開創了一個新的遊戲時代。

1990年11月,超級任天堂發售,同捆馬里奧系列第四作《超級馬里奧世界》,第二年這款遊戲連同超任一起在美國售出了超過1400萬套。

1993年,《超級馬里奧兄弟》電影上映,投資額高達4800萬美元。不過,即使參演的演員曾經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玩家們也無法容忍一部充滿童真的遊戲居然被改編為科幻電影,裡面甚至沒有遊戲裡最出名的“板栗仔”。

人物角色的還原度太低,電影故事和遊戲故事沒有絲毫關係,唯一的聯絡僅僅是主角的名字一樣,這一切導致了這部在當年藉著最火遊戲的東風專門為玩家所作的遊戲電影票房撲街,只有2092萬美元。

90年代是任天堂最鼎盛的時期。任天堂一心撲在和世嘉的主機競爭上,不斷推出新的遊戲主機和新的遊戲軟體,將旗下IP拍成電影並不在計劃之內,出售版權只是讓任天堂賺上一小筆。電影成功或者不成功,都不會阻礙遊戲玩家對《超級馬里奧兄弟》遊戲的喜愛。

4800萬美元的電影投資額在1993年已經非常高了,這大概也是因為電影公司認為遊戲本身夠火,上千萬購買過任天堂主機的遊戲玩家都是潛在觀影者。然而最終結果卻是,不熟悉遊戲的電影公司拍出了遊戲玩家們看不懂的遊戲電影,導致作品口碑出奇地差,至今在IMDB上《超級馬里奧兄弟》的評分僅為4,是一部口碑、票房雙失利的作品。

當年另外一部遊戲改編電影是《雙截龍》。這個遊戲在當年出現在街機和NES(FC)上,論名氣不如《超級馬里奧兄弟》,而電影的投資僅780萬美元,最終獲得票房只有234萬美元。儘管這款遊戲裡的角色很帶感,而且設定上有美國人很喜歡的李小龍與跆拳道的影子。

  動作遊戲改編電影初獲市場認可

前面兩部遊戲改編電影的失利,並沒有阻止電影公司繼續朝著這個方面前進。1994年的《街頭霸王》和1995年的《真人快打》,可以說是相對比較成功的兩部電影。

儘管街機早在70年代就已經出現,然而在90年代初期的美國,FTG(Fight Technology Game格鬥遊戲)興起,重新定義了街機遊戲的內涵。這一時期,Capcom的《街頭霸王》、SNK的《拳皇》成為街機遊戲的龍頭作品(前者受到美國玩家喜愛,後者則在亞洲流行)。同時,其他公司也誕生了大量優秀作品,比如Midway的《真人快打》、NAMCO《鐵拳》等等。

1994年環球影業發行的《街頭霸王》電影投資額3500萬美元,北美票房3342萬美元,全球票房9942萬美元,IMDB3.7。

1995年獅門影業發行的《真人快打》電影投資額2000萬美元,北美票房7045萬美元,全球票房12219萬美元,IMDB5.8。

這兩部電影有很多共同點。

1. 選擇的遊戲IP都是當時頂級作品之一。

2. 格鬥遊戲改編為格鬥電影,90年代是功夫片在好萊塢最流行的時期。

3. 兩部電影投資額都不算太高,發行商是好萊塢知名公司,最終都獲得了相對較高的票房。

再來看看兩部電影的不同之處。

1. 《街頭霸王》的IMDB僅為3.7,即使尚格·雲頓主演,但是電影劇情單薄,除了簡單肉搏之外,就再無其他看點。

2. 《真人快打》的IMDB為5.8,和《街頭霸王》一樣著重格鬥場面,但是由於人物造型、場景和招式的還原度較高,比較忠實於原作,讓遊戲粉絲看得熱血沸騰,在當年保持了2周的北美票房冠軍也說明它還獲得了大眾的認可。

遊戲改編電影有一個完全不同於大眾向電影的特點,那就是粉絲決定口碑,路人決定票房。從這兩部電影可以看出,由於所選擇的遊戲IP型別在當時恰好迎合了整體電影市場風向,儘管《街頭霸王》的IMDB只有3.7,卻依然獲得了近億票房。而《真人快打》不僅滿足了市場主流影片風格,再加上對原作還原度高,所以口碑、票房雙豐收。而電影公司趁著熱度繼續拍攝的1997年《真人快打2》就沒那麼走運,相比第一部更加偏重打鬥,而弱畫了劇情,所以就算投資預算從第一部的2000萬追加到3000萬,同樣是獅門影業發行,最終全球票房只有5138萬,而IMDB為3.6。2009年的《街頭霸王2》同樣慘遭失敗。

什麼樣的IP最熱門,什麼樣的電影就更容易圈錢,但是最終票房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受拍攝公司、發行公司的影響。當時拍攝這類電影的電影公司多為好萊塢二三線,一線電影公司不屑於拍攝遊戲電影。這主要是因為,那個年代的遊戲玩家多是未成年人,並非電影市場消費主力;媒體輿論對於遊戲的看法並不正面;遊戲改編電影並不容易(看看《超級馬里奧兄弟》就知道),一個不留神就砸了自家口碑還賠了錢。 這些原因導致了20多年間,出產的遊戲改編電影其實有很多,不過能進入院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則是套個遊戲IP外殼的B級片,以錄影帶或者DVD的方式發行。

再說迴游戲公司這邊,90年代的遊戲公司全都沉浸在遊戲研發的世界當中,他們想做的是開發好遊戲,擊敗競爭對手,獲得更多遊戲玩家的認可,自然也不會去管最終自家IP拍出的電影會遭到遊戲粉絲怎麼樣的評價。即是是在2000年後的10年間,遊戲公司也不怎麼在意自家IP改編出的電影口碑,這幾年流行的泛娛樂化更是當時的遊戲公司想都沒想過的。

最後,對當時的遊戲玩家來說,遊戲和遊戲電影之間其實是彼此獨立的。遊戲改編的電影只是作為遊戲附屬品的存在,甚至可以說只是玩家的一頓快餐,好吃或者不好吃,也只是影響這一頓的胃口。

這種狀況,直到2001年《古墓麗影》電影出現後,才得以改觀。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學聰明瞭,選擇頂級IP,不如選擇更能契合電影市場主流型別的遊戲IP。不過,對當時一大批不懂遊戲而只想跳進這個坑的電影公司來說,將已經深入人心的遊戲搬上熒幕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接連遭遇失敗,在如今看來也在情理之中。

在遭遇數次失敗後,終於有一些電影公司拍出了還可以看的遊戲電影,遊戲玩家也可以感嘆:遊戲改編電影不再是一坨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