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訓練特徵

太極拳 閱讀(5.77K)

陳氏太極拳以它獨有的內容詮釋著健康促進與教育的意義,將陳式太極拳的健康理論用它獨有的軌跡書寫在人群之中,這需要對陳氏太極特別是太極拳的深層解讀和挖掘。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分享陳氏太極拳訓練特徵,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陳氏太極拳訓練特徵

  1 前言

武術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南拳北腿之分,三大派系(少林、武當、峨眉)之別,在上百種拳種,一個拳種有可能會有幾種流派,這是由於長期處於封建時代,交通不發達,地域文化交流少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受傳統的宗法思想和血緣脈系的影響,造成各宗族、各地域實行自我封閉,也就形成了紛繁複雜的武術。而在各武術的種類中,武術當屬當今世界的最愛。

太極拳在創立過程之中,以武術基本動作為核心,集納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如“元氣論”、“臟腑學說”等,對人體的祛病延年,強筋健骨產生了極為有效的作用。在現代的緊張的生活壓力下,與自然相融合,與拳友和諧相處,給人帶來良好的心境;太極拳還修煉人寬和、寧靜、從容、穩健的品德,這一切都對人的心理具有正效果。

  2 陳式太極拳

當今陳氏太極以其獨有的風格拳路吸引著廣大群眾的喜愛之情,進而成為了世界人們心目之中的太極典範。陳氏太極拳以柔為主,柔中有剛。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運動以腰為主節節慣串,以掤、捋、擠、按為主,採、挒、肘、靠為輔,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運動如行雲流流水,綿綿不斷,發勁時鬆活彈抖,完整一氣。

陳氏太極拳,起源於河南。自明末清初創立以來,僅在陳家溝一地一姓的範圍內傳播。直至陳氏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帶到京城開枝散葉。陳發科在京傳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眾多,使陳氏太極拳擺脫了姓氏的侷限,重新定義為“陳式”奠定了廣泛傳播的基礎。在此期間他不斷地總結、提高,形成了北京特有的風格特點。使氏族武學邁進成為國術文化。經過多年發展,北京陳式太極拳逐漸推廣,甚至回傳陳家溝。其非凡的氣度,完備的理論,細膩的傳授,成為了中華武術的典範。被京城以外的拳家贊稱為“京朝派”太極拳。“京朝派楊門太極拳”是楊諾賓老師以京朝派為背景創立的拳學門派。

  3 陳式太極拳的特徵

3.1 把拳術與傳統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3.2 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太極拳把拳術招式的形體運動與呼吸養生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呼吸運動,以保障人體機能正常發揮,使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式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結構的形成。第三,通過拳術招式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佈,在心臟、肺臟的協同下,將人體的通常之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裡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3.3 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經絡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縱行幹線,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匯,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身骸、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提難防。

3.4 綜合百家拳術之長,而具自身特色

在太極拳的歷史中說道,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制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由於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而具自身特色,不斷髮揚光大。

4 陳氏太極拳風格特點及練習的要求

4.1 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始終保持頭容端正,百會穴輕輕向上領起,有繩提之意,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虛靈頂勁,既是打拳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要領,同時又是一種拳術境界。練拳之初,很難真正領會其意,準確把握要領,只要由招熟漸悟到懂勁階段,才會產生周身輕盈的奇妙境界,但儘管如此,演練者從一開始,就須嚴格遵守虛靈頂勁的要領。非如此,難於練好太極拳,不會產生清氣,也不會有以後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隨心所欲的通達和自如。

4.2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開胯屈膝的同時胸脯向內微微含住,心氣下降,兩脅微束,腰勁自然下塌,周身血脈流暢無阻;要塌腰,必定含胸。兩者不能分開進行,而要互為前提,互為照應。含胸塌腰同時進行,則擊身骨節處處開張,丹田中的清氣方可上長、暢通至百會穴,下沉之氣也可順利下沉至丹田達於湧泉。周身氣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氣貫通。所以說,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氣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須嚴格遵守這一基本要領。

4.3 鬆腰養氣

鬆腰養氣是指腰部放鬆,以養煉體內浩然之正氣,此亦為演練太極拳務必遵循的基本要領。鬆腰養氣與含胸塌腰相關聯,但要領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勁下塌,中氣自然沉入丹田;鬆腰則是指腰部鬆活,目的在於養護、養煉正氣。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鬆腰時,“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鬆腰養氣,能運周身之虛靈,可以促使虛實陰陽變化,足從手運,以腰為軸,圓轉自如。與人交手,進退攻防,剛柔相濟,鬆活彈抖,意到氣到,足穩身固,無堅不摧。鬆腰先要鬆胯。胯為腰根,鬆胯才能鬆腰。胯鬆、腰鬆、氣脈才能貫通,湧泉、丹田、百會等穴位,才能一氣相連。演練太極拳要十分重視鬆腰技巧,養成浩瀚之氣,氣自阻隨功夫長,方得太極神妙。

4.4 招勢相連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虛實之分,所以說練習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即可靈活轉化,才能耐久不疲,張弛輕重勻運轉換,不致困頓。練太極拳時不僅雙手要不虛實,雙足要不虛實,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隨,在運動中分清虛實,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虛則右足實。一招一勢,虛虛實實,遍藏玄機。虛,不是全無力量;實,也並非全部落實,佔實。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罷了。初學者,動作可以大開大合,大虛大實,根據身體條件和年齡的變化、功夫的進步程度即可選擇練習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轉為小虛小實,變為三七、四六分等。小虛小實,由於動作幅度較小,虛實轉換更為靈活。分清虛實,但不要過偏。所謂“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離超出兩腳內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過偏不利於轉換,易遭襲擊,不易靈活應敵。分清虛實,不可過實,過實則遲滯,也不可過虛,過虛則浮飄,無著無落,根基不穩。分清虛實要注意隅手的補救辦法。與人交手,偏虛偏重出隅的情況經常發生,要注意運用隅手糾正自己的偏虛偏實劣勢,隨機應變克敵制勝。分清虛實,演練者自己要儘量做到外形隱蔽,心中明瞭。“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皆實,此謂虛而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分清虛實,深得虛實變化要領,悉心把玩,相信演練者從中會逐步理解太極真味。

4.5 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是在鬆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時,將兩肩井鬆開下沉,兩肘隨之下塌,周身骨節放鬆,心氣沉入丹田,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至湧泉,全身貫通,勁達四梢。沉肩墜肘與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墜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墜肘。否則,無法使周身之勁合為一體,運動時上下不隨,內外不合。

成勢時,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膝蓋與肘尖上下相對,使外三合與內三合緊密配合,全身呼應合住勁,天長日久,功夫自成。

4.6 以意行氣

以意行氣是指氣受意的指揮,在體內執行,一舉一動均要用意為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意到氣到。以意行氣,用意不用拙力。以意行氣中的氣,是指“內氣”,並非一般所說用肺呼吸的空氣。內氣又稱元氣、正氣、先天之氣,從母胎中帶來。演練太極,就是為了讓內氣出現並吸取空氣中的清氣、五穀雜糧精微之氣合為一體形成浩然之氣。

由於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所以久練則精神集中,周身遍佈脆勁靈勁,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應,對忽然而來的刺激,也會做出敏感、準確的相應動作,免受損害。到了個時候,就到了神明階段,以意運氣可以隨心所欲。

4.7 上下相隨

陳式太極拳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達於四指,周身心須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達於手指。“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隨必須注意以手為引領,而手又全在於手掌、手指中衝穴領其周身運動。手到之處,足必相隨,中間胸腹自然也隨手足變化而運動,上下一體,一氣相連,說動一齊動,說停一齊停,將頂、襠心、眼、耳、手、足、腰八體緊密結合,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機靈敏,緩急相將。正可謂“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學者動作不熟,容易顧此失彼,顧上不顧下,顧下不顧上,必須加強訓練,使之協調一致。同時,還要注意分清虛實,特別是左手虛與右手實,右手虛與左手實,左腳虛與右腳實,右腳虛與左腳實,左手虛與右腳實,右手實與左腳虛等相互配合,以意運氣,以氣運形,練出靈勁,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隨。

4.8 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外形動作與內氣運動互相一致,密切配合。陳式太極拳千變萬化,所向無敵,雖然動作態勢多端,也不外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髮,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亂,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之也開;若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俱合。一招一勢,凡上欲動下自隨神往,凡下欲動上自領神去凡上下動中部和神策應,凡中欲動上下輔神主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發力自然會迅猛而機靈。

內外相合的基礎是上下相隨。但也只有達到內外相合的階段,上下相隨才會最完美地得到表達。演練太極拳不可上下不隨,更不可內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亂無主。

4.9 招勢相連

招勢相連是指打一整趟太極拳不僅一動全動,周身相隨,而且招勢之間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一氣呵成,內勁不斷,滔滔不絕,渾然而成。太極拳招勢相連的原因,在於它是以意行氣、以氣運形的拳術運動。最忌只用後天拙勁。拙勁貌似剛強,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斷有續,舊力盡時,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擊。以意行氣,用的是內氣,拳路自始至終,招招勢勢均由意念所引,綿綿不斷,迴圈無窮。招勢相連的具體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摺疊。如上一動將終,在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會呈曲線緩和運動。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邁步向前或退後走弧形,均不可直進直退,要有以步隨身和身隨眼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的神態。開合、收放、寓義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勢勢,以意貫之,形斷意連,勁斷意不斷,神氣執行,源源不斷。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極其勻稱地配合著開合,如玉環的無端,看不清銜接在何處。拳情拳晾,如層巒疊嶂,江河奔流,自有無窮美感。與人搭手,進退攻防,不呆不滯,立於不敗之地。

4.10 動中求靜

陳式太極拳是在絕對、永久的運動中進行的,似它要克服外家拳術以跳躍為本、用盡氣力去拼搏、練過之後氣喘吁吁的弊端。為此,就必須在絕對的、永久的動之中求得相對、暫時的靜,並於短暫的體形靜態之中繼續完成意念運動,調理身體內部因外部變化而帶來的短暫的不協調,使自己在傾刻之間達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以應御外來之動,剋制對方於不協調的短暫瞬間,一舉制敵。所以,陳式太極拳術的動作雖各式各樣、千變萬化,但在絕對動的形態下進行卻又貫穿著動中有靜的自然規律, 是一套無與倫比的具有無限生機的內家拳術。陳式太極拳本著 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的自然運動規律,順其道而行,在拳路運動中自然地把動與靜有機結合在一起,該動則動,該靜則靜,既有節奏性又有規律性,並且有變化性。演練中以慢為上,保持雖動猶靜法則,動作緊密配合呼吸,將氣沉于丹田,保持身體血脈經絡相通,使演練者大腦神經中樞保持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在運動中求得安定和沉著,保證在技擊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陳式太極拳術的“以靜制動”的重要準則。陳式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是陳式太極拳術中動中求靜和以靜制動的具體形式表現,即不動時如五嶽之山,巋然不動;動似江瀉海嘯,濤浪騰空。不動時像狸貓捕鼠,以待機出擊;動時如蒼鷹叼兔,迅疾準狠。陳式太極拳的每一招每一勢,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動的開始,落是暫時的靜。在兩勢承接之處,似停而非停,勁似斷而意未斷。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連綿不斷,如波浪一般,徐徐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