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資本運作>

公司國有資本運營新模式

資本運作 閱讀(2.42W)

“文化+金融”是公司國有資本運營新模式,下面小編帶大家來詳細瞭解。

公司國有資本運營新模式

“我們將國際市場作為‘十三五’期間要重點關注和開拓的潛在市場。”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也是化解國內文化產能過剩的一個有效辦法。

龔曙光還詳細闡述了對國有文化資本運營平臺的構想及中南傳媒的佈局規劃,“國企改革中一個最重大的政策之一就是建立國有資本運營平臺。把實體企業和運營平臺分離開,這是符合國資管理改革方向的,且與國際情況相匹配。”

  援外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關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話題,十七屆六中全會曾專門召開會議討論,然而多年以來進展並不明顯,“總是比較邊緣的”。龔曙光認為,加強文化援外,可以推動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產品更好地走出去。

作為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援外也是構建新型的國際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利益手段。龔曙光表示,“國家每年都拿很多的錢來做援外,但是,過去這項工作主要集中在受援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很少嘗試實施文化援外。但精神援助可能比物質的援助更重要”。

在採訪過程中,龔曙光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前幾年,中南傳媒子公司天聞數媒曾與非洲有過產品輸出的援外工作。當時,南蘇丹方面希望我們可以為他們做整個教育體系的構架,這個專案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援,從援外資金裡面拿了600萬美金,作為我們第一期的工作費用。可以說,這是我國首次進行文化援外”。

事實上,文化領域需要被援助的國家數量非常多,龔曙光告訴記者,“在當今世界文化中,我們的文化輸出是比較邊緣的。因為我們始終沒有找到真正的,被輸出國主流社會廣泛接受的這樣一個通道。而文化援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可以使中國與受援國之間架起溝通的通道”。

與此同時,除了加強溝通外,文化援助還能幫助文化企業“去產能”,龔曙光認為,“中國的文化產業也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例如,伴隨著網際網路閱讀的增加,目前印刷業的產能就是過剩的。但是,如果我們文化援外,就能把這些有益的產能利用起來。例如,海外一些國家學生的教科書都由中國企業來提供,那麼印刷的這一部分業務,就可以利用現在的過剩產能來實現。”

  中南傳媒“文化+金融”戰略

國有文化企業的資本管理是目前國有文化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

“因為只有專業化的資本運營平臺,它才真正具備對國際的文化產業進行資產整合和資本投資的能力。”龔曙光對記者表示,當下的國有企業改革,就是將政府管國有資本的模式,轉變為資本平臺來管國有資本。例如新加坡國有資本管理的淡馬錫模式,可以把實體集團和運營平臺分離開,以金融平臺的模式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實際上,中南傳媒“文化+金融”的財團發展戰略,正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一種新模式。

說起文化企業做金融,龔曙光表示:“沒有哪一家重大的文化資源戰略重組,不是資本推動的。但是,作為一家文化企業,中南傳媒並沒有做金融的資格。所以只有先拿到相關牌照,才能使我們獲得一個合法的使用金融工具的基礎。”

2014年,中南傳媒就宣佈進軍金融領域,獲批設立全國文化行業首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

“這對於一個文化企業來講,其實是具有探索意義的。目前中南傳媒成立了財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資部,形成三位一體的投融資體系”。龔曙光對記者介紹,公司下屬三個投資平臺之間分工清晰,“真正屬於文化產業,需要進行戰略性併購,並要求併購控股的投資專案,一般由投資部來完成;對於技術先進、內容具有創造性的一些中小企業的孵化,一般由基金公司來完成;而財務公司的職責,是運用各種金融的職能和工具,直接服務於公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