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質量管理>

2016企業質量成本管理探析

質量管理 閱讀(2.41W)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卓越的研究開發可使新產品匯入市場,營銷的多樣化可使產品在短期內增加銷售量,通過降低那些容易被抓住和容易被“看見”的成本與費用來降低企業成本,同時也能提高企業的效益。只有讓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挖掘企業內部降低成本潛能,才能獲取新的增長空間,所以實施質量成本管理迫在眉睫。

2016企業質量成本管理探析

  1.傳統的質量成本觀

質量成本(Cost of Quality)是指為確保和保證滿意的質量而發生的費用以及沒有獲得滿意的質量而導致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損失。質量成本一般包含:預防成本、鑑定成本、內部故障(損失)成本、外部故障(損失)成本等四大部分。

1.1預防成本

預防成本即為預防故障所支付的費用,他主要反應為減少質量損失和檢驗用而發生的各種費用。

1.2鑑定成本

鑑定成本為評審質量要求是否被滿足而進行試驗、檢驗和檢查所支付的費用。按照質量標準對產品質量進行測試、評定和檢驗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部門行政費、材料工序成品檢驗費、檢測裝置維修費和折舊等。

1.3內部故障(損失)成本

產品在交付前不能滿足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

1.4外部故障(損失)成本

當顧客接收到不合格品,而要求返工、返修、退貨和索賠發生的費用。

  2.關於質量成本觀的新認識

80年代新興起的“零缺陷”質量成本觀主張企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經營管理,生產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業務沒有缺點,並向著高質量標準的目標而奮鬥。

傳統質量成本從誕生起,都是圍繞著以最少的質量資金投入,儘可能多的減少廢次品損失而展開。這一理論的應用與研究在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中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質量觀念的不斷更新,傳統成本觀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

2.1忽視員工工作質量的提高,認為產品質量是靠嚴格檢驗得出來的

對於傳統質量成本觀,產品質量是嚴格檢驗的結果,檢驗越嚴,淘汰的產品越多,產品的質量成本就越高。

2.2僅從企業角度分析質量成本,忽視消費者質量要求

傳統質量成本觀把客戶因素排除在外,企業向客戶提供的是自認為合算的質量,忽視了客戶的質量要求,從而導致因企業信譽喪失帶來的潛在損害遠遠超過企業由此而獲得的質量成本節約。

2.3認為質量僅指製造質量,忽視產品整體過程質量

在實踐中,產品質量成本往往侷限在產品製造質量成本的範圍,而沒有從產品的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整體過程來考慮產品質量成本。這大大降低了質量資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使質量成本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3.提升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借鑑國外質量成本管理的成功經驗,我們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對策:

3.1提高對質量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質量成本管理工作,將其納入全面質量管理這中並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常抓不懈。

3.2加強對質量成本統計資料的監督與考核力度

建立由質量、生產、採購、財務等部門組成的跨部門專題小組,重點對各部門上報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監督檢查(按月或按季),並出具稽核意見。將稽核結果納入部門年度績效考核範疇,同時制定科學、量化的考核辦法。

3.3選擇切實可行的質量成本資料收集渠道

對於與財務資訊緊密結合的統計專案,如預防成本、鑑定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損失)成本中的維修差旅費等,應由財務部門直接從財務資料中提取;對於難以從財務部門提取的專案,如內部故障(損失)成本、外部故障(損失)成本中的維修材料費等,應由業務單元填報,同時報送編制說明及相關分析,經專題小組稽核後上報財務部門彙總。

3.4搭建質量成本統計專案與內部財務預算之間的銜接平臺

在完善內部財務預算的基礎上,明確質量成本專案與財務預算之間的對應關係。

3.5細化質量成本統計科目

按照質量成本分類將預防成本、鑑定成本、內部故障(損失)成本、外部故障(損失)成本四個一級科目,並在確定的一級科目下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並細化二級及明細科目,確保科目的設定涵蓋全部質量成本統計專案,以避免統計漏項。

3.6簡化納入質量成本管理的產品專案,按照產品類別進行統計

傳統的統計方法往往是按單臺套產品進行統計。由於單臺套產品數量眾多,類別繁雜,一方面不可能覆蓋全部產品,造成統計缺乏完整性;另一方面單臺套產品發生損失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較大,影響分析效力。因此,按類別進行統計可以杜絕此類問題,提高質量成本資料的完整性和分析有效性。

3.7實行全壽命週期質量成本法

將研發、生產、交付、保修、服務全過程所發生的與產品質量有關的費用均統計到質量成本中,並對其全壽命週期進行質量成本跟蹤管理。

  4.結語

企業管理中有效控制質量成本,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它不但反映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也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綜合素質的體現。只有重視質量與成本的關係,增強質量成本意識,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創造出最佳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