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國學智慧>

“國學熱”修煉下的人性管理

國學智慧 閱讀(2.37W)

今天是一個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而近年來以德治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在我國的倡導,學界與媒體聯手推動,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促使我們尋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等等,造成了“國學 熱”的興起。所以,不要把國學僅僅瞭解成都是死的東西,它應該是一個活的東西,這樣的國學才真正有生命力。

“國學熱”修煉下的人性管理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對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文化的積澱和民族性格的影響,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國學,是我們的文化之母,是我們的精神珍饈,當我們與外來的經濟文化發生碰撞以至承受靈魂流離壓力的時候,我們猛然發現,原來家裡還有那麼醇香的陳年老酒,儘管我們也許會不勝酒力甚至不諳酒道,但一樣會被它的磅礴氣勢和歷史之美所折服。

對於我們從小許多人所具有的願望也許就深深被打上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國學中的思想精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不同的學說先後出現。司馬談把這些學說大略區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後來劉向又把他們分成九種流派,這才出現三教九流的說法。兩千多年來,中華道統在於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家所倡導的,是堯、舜、禹、湯、文、武一以貫之的中華大道。

國學不一樣,無論是“道家”、“儒家”、“法家”還是“兵家”,是千百年來人們在自然、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經驗總結,而且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思想之中,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其精髓已成為世界華人道德觀的根本,提倡學習國學,讓國學精髓為現代管理 服務,讓國學精髓古為今用,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道德素養,實現自我管理,這可能也是我國提出“以德治國”的原因之所在。

從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等高校也紛紛開辦針對企業管理 者的國學班,到孔子學院在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等海內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現有孔廟1300餘座建立以及中國教育部初步計劃在全球開辦100所孔子學院。從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成為與各大選秀節目並列的電視現象,易中天“品三國”品出滋味,于丹“讀論語”讀出心得,“四大名著”又紛紛被專家學者“重新品鑑”,再到民間開辦國學班,準備以國學培養新一代“淑女”,教授四書五經的私塾再度出現等“國學熱”現象興起都成為國學熱興起的一個個時代“座標”。

國學修煉企業“人性”管理

對於這些傳統的國學理論與現象熱度背後,究竟對於現代企業管理又有什麼作用呢?它發揮的價值究竟又有多大呢?千百年實踐中人們得出一條經驗是:人是不太容易管理的,而現代的企業管理,實際上最終也就是“對人的管理”,人是領導一切的中心。因此,我們說對企業人、財、物進行管理,其根本就是人的管理,無論是對人的直接管理,還是人對財和物的管理,都少不了人。要提高人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須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那麼形成人類道德的主要力量是什麼呢?是人的信仰。而“國學”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各時代的國學經典論著以及四大名著等國學產生二千多年來,執政者都在全民中推行國學思想,國學中的許多精典已使國人耳熟能詳,在所有華人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為此,人們也想了不少辦法進行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各項制度來規範人的行為。人們都知道管理少不了制定這個制度,哪個制度,這些制度財務資本(財和物)是不會執行的,最終都是由人去執行,所有制度都是用來規範人的行為的,為此,企業制度還要符合“人性”,但是,無論制度制定得怎麼周全,人們總覺得少一個適合“我”的制度,中國人一直都提倡無為而治,但要真的實現無為而治,可能永遠是一種夢想,因此大大小小的企業無論其規模如何,人員素質有多高,都設有不同的制度。

現在作為企業管理人員,老闆對我們常常只有兩個要求:一是提高業績增長,二是提高客戶滿意度,從這個指標看起來,說學國學能提供直接幫助實在比較牽強。但是學習國學對人性由內而外的提升,卻能使你待人處世大方得體,談吐氣質雍容穩健,這樣就更容易獲得機會,達成目標,有時也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近些年,企業大量需求的管理、營銷、人力、法律等商務人才不斷升溫,而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卻多呈門前冷落鞍馬稀之態。受東方管理學派影響,有些人要自立門戶;管理學很重要,向西方學習有必要,但不能完全走西化道路,應該不斷創新;社會的需求以及利益驅動。東方管理學,實際上包括了中國管理、西方管理和華商管理三大部分:中國管理又包含古代、近代和現代三部分,其古代部分即是現今國學與商道中宣講的《易經》陰陽、道家無為、儒家仁愛、佛家慈善、兵家用人、法家崇法等學說。對此,被稱為中國式管理 之父的曾仕強先生認為:中國式管理原不過是中國式管理哲學,並沒有發展出一套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學。曾氏的中國式管理有“三大主軸”。“以人為主”主張因人設事,事在人為,唯有以人為主,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此意義上,中國式管理可謂人性化管理。

中國式管理必須現代化,要破除長久以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曲解與誤解,把那些不當的言論加以導正,才會有現代化的功效。而最根本的誤解,是把儒家看成儒教。我們只有儒家,沒有儒教。因為孔子從來不重形式,也沒有戒律。他只是述而不作,把合乎人性需要的'道德修養整理出來提供給大家,依據各人的實際情況自由參考,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旦提出嚴格的要求,形成教條,就不尊重人的自主性了,那是儒家不願意做的事情。自有人類以來,便有道德的事實。

然而,隨著人類的不斷演化,道德的內涵隨之產生變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告訴我們,要學做一個被大家看得起的君子,必須由修已安人而進入“至善”(頂好、園滿、和諧)的情境,這便是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觀。要完成“在職場中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我”的人生任務,最好的辦法便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群體中完成自我;最有效的方式,是以仁義道德待人,從而提升在企業中的地位與被尊重感,企業管理自然也會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從管理的另一角度來說,企業既不是友誼的結合,也不應該成為利害關係的組織。如果能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把同仁都當作人來看待,並沒有把人當作工具的偏差觀念,那麼所有的成員都是“管理者”,同時也都是“被管理者”,這時候組織變成仁義道德的結合體。一方面保持道德的平等,一方面毫無私心地密切配合。人人自愛,努力修造自己,並且推已及人,將心比心,包容寬恕,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力求在安人中追求共同進步。

現代社會,常見個人為求滿足其一已的享樂而犧牲了自己的健康,並且危害了社會大眾的安全與發展。國學將中國式企業管理推動至經濟道德方面的貢獻表現為個體與群體的互動性,在確立永保和諧的大前提下,又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能夠與時俱進,進行合理的調整。那麼,將傳統的國學精化與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性管理”張弛有度的結合起來,這樣所形成的“管理堡壘”可能會更堅固持久,無堅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