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動力培訓>

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動力

動力培訓 閱讀(2.75W)

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立足於發展迴圈經濟,而要儘快推進迴圈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分析促進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因素,拉動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動力。下面小編準備了關於企業發展迴圈經濟動力的文章,提供給大家參考!

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動力

  迴圈經濟的內涵與發展目標

迴圈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發展迴圈經濟的目的是在不影響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前提下,達到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使人類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國家發改委巨集觀經濟研究院“迴圈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提出,我國發展迴圈經濟的總體戰略目標是:用50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建成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資源節約的迴圈型社會,資源生產率等迴圈經濟的主要指標以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極大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並整體改善生存空間,全國全面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

  企業與迴圈經濟發展的矛盾分析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發展迴圈經濟離不開企業的配合與支援,但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企業與發展迴圈經濟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企業目標與迴圈經濟的經濟效益方面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即單位產出成本消耗最小化,經濟效益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任何企業在生產中都會產生各種廢棄物,但如果廢棄物的排放量不足以達到規模化處理的最小規模,內部獨立迴圈利用資源在經濟基礎上就沒有可行性。因而,對單個企業來說,只有規模大、排放的廢棄物足夠多時,企業才具備獨立對其進行迴圈利用的經濟可行性。並且發展迴圈經濟需要改變企業原有的生產經營思路,引進新的有利於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技術裝置等等,這必然會增加企業生產經營投入和費用支出,從而使產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下降,這顯然有悖企業目標。

迴圈經濟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廢物再生和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被企業所看重,在整個社會層面實現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節約;廢棄物充分利用有助於減少環境汙染,國家由此獲得降低環保投資的社會效益;資源共享節約的重複消費,迴圈經濟倡導產品的標準化和相容性,使資源能被更多的人同時或分梯次共享,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緩解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國家由此獲得生態效益等。

可見,企業參與迴圈經濟建設著眼點在生產效益和提高利潤率上,國家促進迴圈經濟建設著眼點在環境效益和生態附加值上,不同利益主體對迴圈經濟有著不同的效益追求。

  企業發展與資源節約方面的矛盾

企業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獲取經營成果,而資源是社會的公共的,企業不可能像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那樣追求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許多資源之所以得到不可持續的開發利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源的歸屬問題未能有效解決,是由於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市場一般不會對於沒有產權的物品進行交易,使得稀缺的自然資源和諸如荒野、河流、空氣等成為人人可以免費開採和使用的`公共物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通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和迴圈利用等措施節約資源、消除環境汙染的激勵。

  企業領導人知識結構、能力、經驗及企業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矛盾

企業領導人原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經驗及接受的培訓等往往與企業經營管理、經濟效益等密切相關,但他們不一定熟悉迴圈經濟,往往缺乏將企業發展與迴圈經濟有效聯絡起來的意識和經驗,對於發展迴圈經濟的認識也可能是膚淺的片面的,更談不上自覺的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促進迴圈經濟的發展。

雖然政府倡導迴圈經濟,對在發展迴圈經濟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企業予以表揚或表彰,但力度不夠,缺乏足夠的社會影響力和有效的激勵政策體制。發展迴圈經濟需要政府的巨集觀調控和政策激勵。但我國還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政策、回收處理體系和費用機制。評價企業社會地位是以其上繳的利稅額和回饋社會的多少為標準,而不是他們是否發展了迴圈經濟。

  企業迴圈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分析

發展迴圈經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保證國民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要儘快推進迴圈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企業與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矛盾,拉動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動力。

  將發展迴圈經濟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

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經濟措施,調動企業積極性,激勵企業自覺地發展迴圈經濟,是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迴圈經濟實踐依賴於制度評價和社會補償,制度體系和補償機制影響著企業和企業叢集對迴圈經濟建設的態度。生產型企業在特定生產線模式下,採取迴圈經濟建設模式,意味著要對生產線進行革新和改造,需要進行相當程度的專項投資。同時,形成具有迴圈趨向的產業叢集,既需要提高企業參與迴圈經濟的積極性,又需要提高企業間的社會組織程度。對企業和社會來說,迴圈經濟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存在著不同的級差和序列,如何通過免稅、減稅和補貼制度等經濟手段促進兩種效益在企業內部和企業叢集間的調整和改進,是提高企業參與迴圈經濟建設積極性的關鍵問題。因此,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深入認識迴圈經濟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建立無汙染、無公害的產品創新標準化體系和法律制度,對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是增強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完善稅收制度 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完善現有稅種。改革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體現綠色稅收理念。取消企業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免稅或低稅徵收的規定,取消有毒農藥、農膜低稅率的規定。凡列入國家《節能產品目錄》和《關於政府節能採購的意見》生產和使用目錄範圍內的產品給予減免稅的優惠政策。為鼓勵全社會投資環境產業,國家需出臺環境保護投資優惠政策,扶持環境產業的發展;對國內目前不能生產的汙染治理裝置、環境監測儀器等進口產品,減徵進口關稅;對清潔汽車、清潔能源以及獲得環境標誌產品減徵消費稅和關稅;對經營環境公用設施的企業,在徵收營業稅、增值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方面給予優惠等。

開徵環境保護稅。其目的就是為實現特定的環保目標,通過強化納稅人的環保行為,引導企業與個人放棄或收斂破壞環境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同時籌集環保資金,用於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援。環境保護稅的稅目可以包括大氣汙染稅、生態補償稅、水汙染稅等。

形成有利於節水、節電的價格體系 積極推進峰谷分時、豐枯分季的電價制度,使價格訊號正確反映市場供求關係,抑制高耗能行業盲目發展,減少電力的浪費式消費。適時開徵燃油稅,減少大排量汽車快速增長、以及以低油價支撐沙石等低價值商品運輸的現象。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企業發展迴圈經濟,既可以得到經濟補償,又可以享受稅收優惠,企業發展迴圈經濟與其經濟利益不一致的矛盾有效得到解決,從而達到社會和企業雙贏的良好效果。

  將節約資源與企業發展掛鉤

利用經濟手段,形成迴圈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採用市場手段促進迴圈經濟的發展,是OECD國家採用激勵機制保護環境的有機延伸。由於OECD國家實施了嚴格的“汙染者付費”政策,廢舊物資回收和綜合利用企業可以得到廢物產生者的資金補助。我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我國企業一旦使用了其他企業的廢棄物,如工業廢渣、粉煤灰等,原來的廢物產生者不僅不付費,而且還要向使用者收費,使綜合利用企業無利可圖;深化體制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產權制度,只有明晰了資源的產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

經濟主體將會根據“成本―效益”的原則來貫徹實施迴圈經濟的“3R”方針,使環境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如果政府能夠以適當的制度安排以建立或支援環境資源的產權,那麼環境資源的開採和使用將不再免費。為了促進物質和能量在區域和社會更大層面上的迴圈流動,政府可以利用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務,為廢棄物資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場交易平臺,例如建立再生資源的交易市場和資訊網路。特別是,政府通過搭建生態工業園區,遵循市場執行的法則,引導不同企業按照迴圈經濟的原則,構建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

增強資源稅的環境保護功能。一是擴大徵收範圍。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將那些必須加以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也列入徵收範圍。二是調整計稅依據。由現行的以銷售量和自用數量為計稅依據調整為以產量為計稅依據,並適當提高單位計稅稅額,特別是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徵以重稅,以此限制掠奪性開採與開發。三是將現行其他資源性的稅種併入資源稅,並將各類資源性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等也併入資源稅。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勵資源回收利用、開發利用替代資源的稅收優惠政策,使資源稅真正成為發揮環境保護功能的稅種。

總之,採取有效措施將節約資源與企業發展掛鉤,使企業追求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的同時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雙重效果。

  將發展迴圈經濟與企業領導人利益及企業社會地位掛鉤

20世紀5O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紛紛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的關係。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如是否會造成公害、環境汙染等。企業在進行決策時,對這些問題進行考慮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為本身就是在承擔社會責任,這與發展迴圈經濟的目標不謀而合。但是,要求所有企業都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是不現實的,必須採取相應措施促使企業約束自己的經營行為,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發展迴圈經濟與企業領導人利益及企業社會地位掛鉤:

一方面,政府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政策、回收處理體系和費用機制,採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廢舊物資回收處理費用機制等,對企業行為加以巨集觀調控和政策激勵,通過細緻的工作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迴圈經濟資訊諮詢支援服務系統,提高企業領導人的迴圈經濟意識與知識。組織行業協會等機構通過舉辦技術推廣會、經驗交流會、技術成果展示會等,加快資源效率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建立資訊釋出制度。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釋出國內外各類能耗、水耗資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資訊,引導企業挖潛改造;推行綜合資源規劃和需求預測管理方法,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積極穩妥地推進供熱和物業管理體制改革,努力降低資源費用支出等。

總之,只要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企業與發展迴圈經濟的內在矛盾,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儘快將企業納入發展迴圈經濟的軌道上,以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