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供應鏈>

供應鏈風險預防措施

供應鏈 閱讀(3.21W)

供應鏈的管理本質上是基於價值鏈的業務流程重構,它圍繞業務流程組織節點企業,通過對流程的整體控制與協調獲得流程的綜合經濟效應。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應鏈風險預防措施,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供應鏈風險預防措施

  1 供應鏈風險的分類

1.1 自然環境風險

主要有水災、火災、地震、雷擊、風暴、海嘯、冰雪損害、火山爆發、山體滑坡、外界物體倒塌及其他各種不可抗拒的原因所造成的損失等,這些風險一般都是難以控制和預測的。

1.2 社會環境風險

主要有經濟政策變化、地區文化衝突、政治事變、恐怖事件、危機事件、戰爭、公共緊急事件等,這些不可預料的突發事件會帶來供應鏈系統難以防範的風險。

1.3 經濟環境風險

(1)供應鏈企業之間的信任風險。供應鏈是個動態戰略聯盟,企業之間是合作伙伴也是競爭對手,彼此之間既存在資訊的公開共享,也存在著企業本身機密的安全問題,供應鏈夥伴企業間容易出現相互不信任、不規範行為,因此帶來企業之間的信任風險。

(2)單一上游或下游企業帶來的風險。由於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上游或下游企業僅採用獨家供應商或獨家渠道商的方式或策略,這種供應鏈模式存在巨大風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鏈條就會崩潰。

(3)供應鏈企業的財務風險。由於企業本身的行業或特點決定了某些企業在生產運營中可能會佔用上游或者下游企業大量的資金,如果該企業的財務狀況不夠穩健,就會造成資金的斷流,將隨時導致對整條供應鏈的致命打擊。

(4)市場波動的風險。影響銷售的市場因素是多方面的,由於市場機會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風險非常高,一旦出現不可預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導致銷售下滑,市場出現逆轉,風險有可能波及供應鏈各個夥伴企業,並在供應鏈企業中重新分配,整個供應鏈可能受到影響甚至崩潰。

(5)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企業的連結風險。供應鏈中各企業之間在經營管理水平、員工素質、企業文化、經營思路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都影響著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因此帶來了供應鏈企業之間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導致供應鏈管理的風險增強。

(6)利潤分配的風險。供應鏈中所有企業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供應鏈整體利潤保持一定水平的條件下,某些企業利潤的提高會導致供應鏈中其他企業利潤的降低,某些企業獲利水平過低,將導致消極合作甚至退出供應鏈,這將極大的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營甚至造成供應鏈斷裂。

(7)資訊系統的可靠性風險。在供應鏈當中的資訊系統對企業的資訊傳遞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供應鏈中存在著資訊系統的適用性及資訊傳遞的風險。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雜時,資訊系統與供應鏈企業的業務不匹配,資訊傳遞延遲及資訊傳遞不準確都會增加,並使整個供應鏈陷入困境。

  2 供應鏈風險的特點

2.1 供應鏈風險的相關性

供應鏈風險主要來自組成供應鏈系統各環節之間的關係,它由各環節之間潛在的互動關係與協作配合造成。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間因為資訊不完全、不對稱,同時又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因此企業往往為了為其本身爭奪更多的系統資源或更好的經濟條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開激烈的談判。在爭取個體利益的同時,供應鏈中企業也在部分資訊公開,資源共享基礎上,展開一定程度的合作,以謀求單一企業所不能實現的經濟利益。

2.2 供應鏈風險具有“牛鞭效應”

由於在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需求資訊相對保守,造成鏈上企業對需求資訊的曲解,使資訊會沿著下游向上遊逐級放大的現象出現,即出現所謂“牛鞭效應”。在經營實踐中,供應鏈製造源頭和終端需求之間總會存在時間上的延遲,這種延遲導致反饋誤解。由於供應鏈上的企業多依據相鄰企業的需求資訊進行決策,而並不能夠充分把握其他成員的需求資訊,造成這種曲解從一點微小差異最終傳遞到源頭時出現不可思議的放大。供應鏈越長,供應鏈中間的流程越多,“牛鞭效應”越嚴重,供應鏈效率就越低下。

2.3 供應鏈風險具有傳遞性

由於供應鏈從產品開發、生產到流通過程是由多個節點企業共同參與,因此供應鏈風險因素可以通過供應鏈流程在各個企業間傳遞和累積,並顯著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風險水平。根據供應鏈的時間順序和運作流程,各節點的工作形成了序列或並行的混合網路結構。其中某一項工作既可能由一個企業完成,也可能由多個企業共同完成。供應鏈整體的效率、成本、質量指標取決於節點指標。由於各節點均存在風險,則供應鏈整體風險由各節點風險傳遞而成。

2.4 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複雜性

由於供應鏈是由鏈上多個夥伴企業組成,供應鏈風險管理核心在於對供應鏈夥伴關係、合作關係的管理、監督與控制,供應鏈越長,供應鏈流程越多,供應鏈涉及的合作企業越多,供應鏈風險管理就越複雜。

  3 供應鏈風險的預防措施

3.1 供應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風險問題

在最初設計和構建供應鏈時就應認識到供應鏈存在風險性,根據供應鏈的結構、企業環境等特點分析風險因素,區分風險類別,在設計及構建供應鏈的初期就儘早識別風險,有利於制定風險管理目標,合理選擇風險預防措施及工具。

3.2 加大供應鏈資訊共享程度

建立多種資訊傳遞渠道,加快資訊流通速度,預防資訊風險,通過有效的資訊共享與傳遞,供應鏈上所有成員從供應鏈一端能夠直達另一端。如果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資訊,就會造成成員企業在資訊不完全情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或決策。通過與供應商和客戶的資訊共享,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化,運用準時生產方式(JIT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 )、供貨方管理庫存(SMI)等供應鏈管理技術,實現供應鏈夥伴之間的協同商務,以便用資訊替代庫存,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如某企業通過網站向供應商提供實時資料,使供應商瞭解零部件庫存、需求預測及其他客戶資訊,更好地根據該企業的需求組織生產並按JIT 配送,大多數零部件只在該企業倉庫存放15分鐘以內;同時,該企業的客戶在網上按指令配置PC,下訂單5分鐘後就可以得到確認,36小時以內客戶訂購的PC就會下生產線裝上配送車。增加供應鏈資訊的透明度,加快資訊流通速度有利於提高供應鏈反映速度。

3.3 加強供應商及客戶關係管理

培育與發展多種供應渠道,多地域的供應渠道,制定出對供應商的情況進行跟蹤評估與優勝劣汰的選擇機制。

為確保產品供應穩定,供應鏈上應發展多個供應渠道,不能僅依靠某一個供應商,否則一旦該廠商出現問題,勢必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執行。同時,在對某些供應材料或產品有依賴性時,還要考慮地域風險。如戰爭會使某些地區原材料供應中斷,如果沒有其他地區的供應,勢必造成危機。

除建立多地域、多個供應商外,還須對每個供應商情況進行跟蹤,如果欲與供應商建立信任、合作、緊密的長期合作關係,必須首先分析市場競爭環境。目的在於找到針對哪些產品市場開發,供應鏈合作關係才有效,必須知道產品的需求、型別和特徵,以確認使用者的需求,確認是否有建立供應鏈合作關係的必要。如果已建立供應鏈合作關係,則根據需求的變化確認供應鏈合作關係變化的必要性。同時分析現有供應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對供應商的業績、裝置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質量控制、成本控制、技術開發、使用者滿意度、交貨協議、服務水平等方面也要作充分的.調查,它很可能成為影響供應鏈安全的一個因素。一旦發現某個供應商出現問題,應及時調整供應鏈戰略。

另外在客戶關係管理中,也需要加強下游企業的甄選與識別,選擇對企業最具價值的合作伙伴,使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保持連貫與一致。優化合作夥伴選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補性以發揮合作競爭優勢,一方面也要考量夥伴的合作成本與敏捷性。

3.4 構建供應鏈的誠信合作關係

誠信合作可以降低供應鏈結構成本,減少內部交易成本。加強契約規定等規範建設,促使夥伴成員以誠實、靈活的方式相互協調彼此的合作態度和行為。供應鏈企業之間應加強夥伴間的溝通和協調,合作伙伴應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由採購、生產、分銷、銷售構成的分離的塊功能,只有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堅持並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起到佔領市場份額,擴大整體利益的作用。

3.5 制定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

供應鏈是一種多環節,多通道的複雜系統,很容易發生一些突發事件。供應鏈管理中,對突發事件的發生要有充分的準備。對於一些偶發但破壞性大的事件,可預先制訂應變措施,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應變事件的小組。通過整合供應鏈流程,提高供應鏈效率的同時保持供應鏈的彈性。如今供應鏈管理中實施的部分管理手段與方法,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或需求有較大波動時,就會顯得缺乏彈性。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應保持供應鏈適度彈性。

3.6 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建立穩定可靠的資訊系統

供應鏈企業之間的互動日益加快,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這就要求給予支援的網路基礎設施必須確保供應鏈的通道暢通、資料完整、可靠和安全。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資訊傳輸錯誤,並能夠及時對風險進行控制。充分利用網際網路、GPS、EDI等技術可以降低供應鏈的風險。通過網上採購輔助材料、網上銷售多餘庫存以及通過電子手段進行倉儲與運輸交易,藉助電子商務來降低供應鏈的管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