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供應鏈>

供應鏈風險與風險管理槓桿識別要點

供應鏈 閱讀(1.53W)

在眾多供應鏈企業低效運作、利益衝突甚至土崩瓦解的事例告訴我們,對供應鏈風險進行準確識別,掌握風險特性是提高風險應對方案針對性所必須面對的課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應鏈風險與風險管理槓桿識別要點,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供應鏈風險與風險管理槓桿識別要點

  一、導語

成熟供應鏈風險管理方法的欠缺已成為制約企業供應鏈平穩運作的重要因素。眾多供應鏈企業低效運作、利益衝突甚至土崩瓦解的事例告訴我們,對供應鏈風險進行準確識別,掌握風險特性是提高風險應對方案針對性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作為一種中間組織,嚴密的分工合作是供應鏈成功執行的關鍵所在。然而,由於其特有的多主體特徵,決定了這種合作運作模式潛在效率的發揮是有前提的,即確保組織之間合作執行的穩定與安全。也就是說必須對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及時準確地識別,以便合理應用企業管理槓桿,制訂針對性的應對方案。

為此,探求一個完整的供應鏈風險識別模式,有助於我們在繁紛複雜的供應鏈事務中保持思維的縝密,敏銳地發現供應鏈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風險因子的在供應鏈運作中的聯動機制,以便採取合理的管理槓桿有效應對各種風險。

  二、供應鏈風險特徵分析

在風險特徵識別與分析的過程中,若資料相對完整,我們便可以定量地對風險進行逐一分析,並建立相應的模型來對其影響進行分析。通常需要從兩個方面予以考量,即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風險的嚴重性及其可能帶來的損失。

如果歷史資料充足,通常會對風險事件的頻率以及規模進行評估,併為每一種風險事件建立完整的概率分佈。當風險事件的可觀測訊號非常少時,我們就可能需要通過極值分析的方法來進行評估。

然而,在更多情形下精準地定量分析法會很困難,原因往往是資料不全面或者在可觀測訊號事件與風險之間無法建立可信的聯絡。這時候我們往往只能依賴於從相關事件中提取出來的資訊,以此分析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對應的結果。在此過程中,有時候需要將定量的方法和專家的經驗以及直覺聯絡起來,並且組合應用不同識別方法,分階段來完成這些資訊收集分析工作。

將風險可能性與風險事件損失組合分析,是識別工作的重要內容。一種典型的做法就是以矩陣的形式確定風險在可能性以及嚴重程度方面的特徵,如圖 1 所示。

處於第一象限的風險不經常發生,可一旦發生則其對組織的影響將是嚴重的。對於這類風險通常採取弱化的方式、以偶發事件預案的方式應對,保險———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經常會成為被選工具;

處於第二象限的風險不僅發生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所產生的損失也是非常嚴重的,這種風險如果以保險的方式應對成本會非常的高,所以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以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或者弱化其影響的嚴重性;

處於第三象限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所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一般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是應該週期性地對其進行監督;

處於第四象限的風險具有發生可能性高、危害相對較小的特徵,一般可以通過改變運作、控制方式來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

  三、供應鏈風險識別模式

發掘並識別這些不同形態的風險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前提,而設計並運用合理的識別手段是準確掌握供應鏈風險特徵的重要保障。一個相對完整的風險識別工具組合有助於我們拓展視野,更好地管理企業風險。

風險識別就是發現影響組織的關鍵風險事件,首先要求對其特徵進行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歸類,在此階段要對不同風險的本質、嚴重性以及它們對組織的影響特性進行評估和分析。一旦完成此項工作,我們就可以著手設計有效的風險管理槓桿對策。而這些風險管理的對策和程式將根據風險識別以及特性分析展開,以計劃的形式對各類風險進行準確的描述與定義並明確說明在各種情況下所應該採取的具體行動方案。

對於那些可控的風險,我們可以通過戰略層面或者運營層面的變化來實現風險轉移,而對於另外一類風險則可以通過引入新業務以及組織控制來實現對其有效掌控。對於那些無法掌控的風險,公司必須明確所能承受的風險大小程度,並以此來調整業務計劃或者財務風險管理程式。近年供應鏈風險識別技術發展迅速,這裡主要探討關鍵事件預警分析、歷史資料分析以及全景描述模式。

(一)關鍵事件預警分析

進行從上至下的戰略風險評估,通常需要採用關鍵事件預警分析。這種分析方法通常需要通過一系列的頭腦風暴法來識別可能對公司業績產生影響的關鍵經濟、技術、文化因素,然後對這些相關因素的未來狀態進行估計,並一一列舉出來,綜合起來就形成了現實和潛在的風險因素組合。關鍵事件預警分析法在識別戰略層面的風險較為有效,尤其是由於新技術的出現、經濟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動所產生的風險。除此之外,這種方法同樣應用於戰術方面,並且在對現存的風險以及各種風險彼此之間的互動效果分析過程中也經常使用。

(二)歷史資料分析

另外一種風險識別的方法就是歷史資料分析。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可以在識別未來風險方面得到一些啟示,以便及時發覺可能產生重大負面效應的事件。歷史資料分析的一個缺陷在於,它只能對曾經發生過的風險因數進行識別,而這可能使得未來發生的新型重大風險被忽略; 另一方面的缺陷在於重要的風險事件通常並不經常發生,這可能使我們對風險事件的型別認識受到約束,為此,我們需要將在同類型公司中曾經發生的風險事件儘可能地包括在我們的歷史資料之中。

(三)全景描述

全景描述是通過建立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圖,並將不同業務功能單元予以組合,進行視覺化的整合展示。全景描述可以綜合性地將一個組織或者供應鏈進行從頭至尾地解析與展示,對於此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提供詳細的資訊,包括目標、如何操作、誰來執行、出現突發事件如何應對等。一個完整的全景圖將可以將需要控制的誤差、潛在風險點以及薄弱的環節一一暴露出來,尤其是需要注意那種在組織以及部門間會相互動態轉移的風險,其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全景分析對於識別由於執行不力帶來的風險比較有效,與歷史資料分析不同,全景分析可以在實際損失產生之前從全程的、整體的角度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它的影響進行分析。

在這三種風險識別方式中,全景描述以及歷史資料分析法比較適合於識別供應鏈運營方面的風險。在對市場風險以及事件風險的識別方面歷史資料分析法有它獨特的優勢。但是在識別類似於品牌以及口碑方面的不可見風險方面歷史資料分析法通常比較困難。而關鍵事件分析法作為一種極具藝術性的風險識別工具在識別企業或者特殊事件層面的風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供應鏈風險因子及其風險效應識別

在對供應鏈進行特性分析時,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搞清楚每一種風險所影響的具體供應鏈運營業務內容。供應鏈的風險因子錯綜複雜,這裡將其歸納為數量、適用性、質量、過時性以及複雜性幾個方面,結合供應鏈企業的採購、製造、營銷、物流以及服務等運作過程進行特徵分析。

(一)數量

數量方面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對供應鏈運作影響具有貫穿性。

採購方面,零部件的供應不足會影響生產、打擊銷售、損害公司聲譽以及服務的可靠性; 生產製造方面,拙劣的能力計劃制約生產產量,拙劣的生產計劃將導致過多的生產瓶頸以及過量庫存; 營銷方面,不準確的市場需求預測將導致市場機會的喪失或者過多的成品庫; 物流環節,供應鏈設計以及執行方面的缺陷將導致過量庫存,不合理的`庫存佈局將降低送達的響應速度、贏利能力; 服務方面,不準確的安全庫存預測導致備件不足,從而引發客戶的抱怨和市場份額的下降。

(二)適用性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採購方面,選擇服務意識差而且標準化程度低的供應商影響生產、降低收益、損害組織聲譽; 製造方面,生產週期高波動性影響按時交付產品的履約能力; 營銷方面,銷售程式在某特定市場區域可能比較有效,但要擴充套件至其他區域則成本非常高,使收益和利潤下降; 物流方面,供應鏈設計以及執行方面的缺陷將導致適用性差,降低客戶滿意度,制約執行準時化等模式的能力; 服務方面,售後服務支撐體系的低品質影響客戶滿意度、損害公司聲譽。

(三)質量

質量因素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低質量的採購零部件影響產出、損害銷售,同樣也影響客戶滿意度以及公司聲譽,另一方面也增加保證以及售後服務的成本。生產製造方面,過低的產量將損害組織的收益; 營銷方面,低劣的品質影響客戶滿意度和口碑,增加售後服務的成本和相關支撐保證體系的成本,低劣的質量將加速淘汰的速度; 在物流以及售後服務環節,質量方面的風險效應與適用性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具有相似性。

(四)過時與退化

採購方面,過多的訂購零部件會因為快速淘汰而導致庫存賬面價值的損失; 製造方面,在成本結構以及產品結構方面,過時的生產技術會使得公司缺乏競爭力。營銷方面,過時的產品將無法準確地向消費者傳遞的價值,而帶來損失; 物流方面,不合理的庫存佈局使淘汰退化情形進一步惡化,直接導致庫存貶值。服務方面,在現行的質保條款下維持對過時產品的服務是不經濟的,過時零部件將導致庫存貶值。

(五)複雜性

採購方面,過多的供應商將使管理維護供應商關係,協調彼此之間的物流變得困難; 製造方面,複雜的製造過程增加變數,表現在質量以及週期的不確定性; 營銷方面,複雜的營銷制度與程式會使業務難以開展,將會導致市場機會以及商業利潤的流失; 物流方面,過長的物流週期影響可獲性,增加庫存以及庫存過時的風險、降低客戶滿意度; 服務方面,複雜的產品使得對應的服務支撐體系費用變得更為高昂,增加保障成本,而複雜的支撐組織體系將難於管理,降低了其響應速度,複雜獨特的制度及程式使得僱傭合格的員工比較困難,增加人力資源成本。

  五、基於供應鏈風險特性的管理槓桿選擇

(一) 運營和財務系統的管理槓桿及特性

在財務系統中我們常用財務槓桿當前存在兩種趨勢為企業管理各類供應鏈風險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種選擇一方面來自於金融創新、保險以及金融領域出現的衍生工具,使企業對由於天氣變化、劇烈的價格波動以及能源問題所導致的風險可以更為有效地採取應對措施。這類風險可以組合後在相關市場上向廣泛的投資者兜售,而抵押以及現貨交易共存則為供應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使企業內部以及供應鏈合作伙伴間的整合度更高,以使從產品設計階段到售後服務支援全過程,相關主體都可以較早地發現風險事件並迅速採取應對措施。這些趨勢使得我們可以更為準確地分析、確定供應鏈風險的特性,尤其是將運營系統和財務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便創造更高級別的財務目標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業務支撐體系。合理的戰略風險管理槓桿應用將極大地提升供應鏈組織應對不同型別風險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在財務系統中我們常用財務槓桿、保值以及多元化的方式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工具和思路同樣可以應用到公司或者業務單元上以降低風險、提高回報率。我們可以以一種廣闊的視角來審視這些不同的風險管理技術與價值分佈、創造過程之間的內在聯絡。財務系統中常用的槓桿技術側重點相對狹小,它們的基本目標就是決定公司價值在不同投資人之間的分配問題。而運營槓桿的多元化以及相應的保值手段則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它們不僅僅影響價值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影響價值創造過程本身。

運營槓桿由公司的成本結構而不是資本結構所決定。公司的固定成本的變化,對於運營槓桿的效應影響明顯。如資金密集型的生產製造企業,在市場繁榮業務增長很快、產銷量大的時候,公司可通過裝置更新、擴大規模等增加固定成本投入或減少變動成本支出來提高經營槓桿係數,以充分發揮正槓桿利益用途; 在市場衰退或業務拓展不利時,公司應儘量壓縮開發費用、廣告費用、市場營銷費、職工培訓費等開支,以降低經營槓桿係數,降低經營風險,避免負槓桿利益。供應鏈的一系列決策都對運營槓桿產生影響。投資裝備自動化的生產線或者分銷系統增加固定成本,隨之影響運營槓桿與風險水平; 外包同樣影響運營槓桿,如果外包單筆業務量相對較低,通過外包可以強烈地降低運營槓桿; 合資以及戰略聯盟意味著共同籌資、投資,因此也會影響到運營槓桿; 公司構築供應商以及客戶關係的方式對它的風險構成與屬性同樣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而類似於最少合同採購量這樣的條款則往往可增加運營槓桿效應。

(二) 兩種風險管理槓桿的選擇

在企業的供應鏈風險管理中,基於風險弱化與轉移的內在本質,圍繞著不同業務夥伴及板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風險管理槓桿的選擇工作。

1.基於合作伙伴之間能力的差異性選擇。由於不同業務夥伴的資源稟賦、種類、競爭優勢領域等存在差異,導致不同企業在實際經營中對於風險的識別、防範、處理能力存在差別。對於每一個企業而言,其自身資源的有限性和主觀判斷的侷限性,使其不可能在業務領域中面面俱到,能力的差異性使得各企業達成某項業務目標 ( 尤其是風險管控目標) 所需的資源投入和成本是不同的、效率差異明顯。因此,企業在綜合考慮成本、質量、時間、風險等因素之後通過合理的管理槓桿策略選擇,將風險轉移、外包給最合適的專業化公司與合作伙伴,將有助於實現整體風控績效的提升。

2.基於風險物件感知的差異性選擇。供應鏈上各企業在不同業務板塊能力的差異性,使其對於同一經營領域、甚至是同一專案的經營成效存在顯著差異,並導致風險大小不同。以財務管理系統為例。投保人和保險公司處理風險的經驗和能力不同,因此保險公司樂意接受合適的投保人購買保險。同樣的道理,在運營系統中,企業認為存在很大風險的難題對於外包商來說風險可能很低甚至接近於零。從風險的心理感知角度出發,企業與業務夥伴、外包商對於同一風險的感知度是不同的,這種風險物件感知差異性提醒企業決策者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要基於感知差異合理選擇管理槓桿策略與合作物件,在合作伙伴之間實現風險的最佳分佈。

完善優化成本結構需要我們從公司生產流程、外包策略、戰略關係以及合同關係方面對公司當前的營運槓桿進行評估,評估的過程就是分析運營槓桿如何影響風險效應及公司業務績效,並確定運營槓桿變動與成本變化之間的關係,進而確定如何調整運營槓桿,以應對企業不同型別的供應鏈風險。核心風險與企業的核心業務商業活動密切相連,無法通過常規的財務以及保險等方式化解,而必須通過運營槓桿以及模式優化予以弱化、管控。相反,非核心風險則與公司的核心業務聯絡不是那麼密切。儘管它們同樣會給公司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可以相對容易地採取財務乃至金融工具予以轉移和化解。

  六、結論

掌握不同風險識別工具的適用特徵,準確識別掌握風險因子的特性有助於減少風險應對計劃過程中犯錯誤的可能性,提高組織應對危機的能力。本文從供應鏈運作以及企業風險表現特徵兩個視角探討了風險因子識別以及風險管理槓桿的應用,以便有效整合利用組織資源,制定合適的政策、採取恰當的方法應對不同型別的風險。從戰略角度優化管理槓桿,包括調整財務以及運營槓桿,合理設計組織應對風險的政策、方法以及其他形態的資源將有效提升企業資源利用、風險管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