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計算機>網路技術>

淺談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當今的社交網路

網路技術 閱讀(2.15W)

很多科技文章都熱衷於分析活躍於各大社交網路平臺的青少年受眾。但很少有青少年參與這樣的討論,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19歲美國大學生自己的看法。

淺談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當今的社交網路

  ins:用得最多的“社交媒體展示平臺”

ins 是目前我們這個年齡段用得最多的社交媒體展示平臺。請注意,我用的是 “社交媒體展示平臺”。意思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臉譜 上,但我們卻是在 ins上釋出東西。以我個人為例:我在 臉譜 上有著 1500 朋友,發一張照片在 臉譜 上只能得到 25 個贊;然而在 ins 上卻能得到 253 個贊(我在ins 上有 800 粉絲),也是醉了!為何會是這樣,以下是我的看法:

我並不擔心我在 ins 上贊過、評論過的內容,會出現在其他人的 Newsfeed 資訊流,並且會被截圖說我贊過或提過。

我沒有要去 ins 上回粉(互相關注)的壓力,因為我訂閱的基本都來自於我確實想看的。我會願意回到 ins 並翻閱我所喜歡的內容,而不是需要去大海撈針。

ins 上的內容通常質量會高。大家都會花時間用各種濾鏡去編輯圖片,用不同的亮度和對比(這只是貼照片中的一步)等等,已達到最佳的效果。意味著 ins 上的內容通常會好些(比如照片),我會更願意去看。

ins 還沒有太多年齡大的群體(不是所有人都有 ins),對年輕群體來說更時髦更酷炫——只要你有智慧手機,就一定會用它。即使你不拍照,你也可以在照片中貼標(tag)出別人。

另外:貼標(tag)。我無需時常去檢視 ins,以確保我沒有出現在任何尷尬或醜陋的照片中。簡單來說,ins 不會讓我的關注者看到這些醜照,使得整個體驗更加私密化。至於這些醜照被另一個人的關注者看到?誰在乎——如果真的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甚至可以刪除這個標籤。

人們不太會在 ins 上每天上萬次發帖。很多人還是較為客氣的發帖,要麼一日一貼,或是一週幾貼,等等。因此,ins 不會在每次我開啟時,被潮水般的內容淹沒。我可以及時跟進訂閱的賬號。

在 ins 中沒有連結,意味著我不會時常被相同的廣告,糟糕的八卦新聞騷擾,比如 Buzzfeed 上 “關於你家狗狗,那些你不知道的 28 個新奇事” 這樣的清單文。

以上就是為什麼與我同齡的小夥伴更願意用 ins 而不是 臉譜 的原因。前者商業化程度低,更注重內容,因此更多的青少年會開始使用它。用得高興,大家會更願意和帖子去點贊和互動。這些都提升了使用者和應用的互動,良性迴圈。

臉譜 會有我們所有拍過的照片,不管是好是壞。然而 ins 只會有一張關於我們活動的涵蓋,更加精選,並且大家確實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拍攝,去使得這些照片更加相關些、有趣些。而在 臉譜,我們只會直接把所有的照片貼上去,讓大家去貼標籤,去告訴家人我們還活著。

很多我聊過這個問題的那些比我還小的青少年(10-16歲)甚至還沒有 臉譜,他們只需要 ins。

  Twitter:很少也很難在上面找到朋友

我們很多人根本不明白 Twitter 的精髓。每個學校都有一個 Twitter 粉絲群,虔誠地用它來發推,另一群體只是用它來檢視或是轉發,但更多的人並不使用。我們很少(也很難)在 Twitter 上找到朋友。很多人僅僅只是用它來抱怨學校,因為父母和家人(也可能是僱主)不太會看得到。

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注、或被關注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雖然現在很多人在 ID 後加上了實名(這點將來會很重要)。你的推文也會很容易被搜尋到,這是件好事。但過於肆無忌憚的發言,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萬一哪一天你吐槽老闆的話被他本人看到了呢?

Twitter 有三個主要人群:一個是用它來抱怨/表達自己,一個是用它來寫帖子給將來僱主看,一個是僅僅只是看客或偶爾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