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高中物理小課題研究小結

工作總結 閱讀(5.69K)

物理小課題篇一:高中物理小課題研究

高中物理小課題研究小結

一、難點形成原因:

1.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時,這種相互作用只能憑著各力的產生條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維想象去畫,不像實物那麼明顯,這對於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多習慣於直觀形象,缺乏抽象的邏輯思惟,所以形成了難點。

2.有些力的方向比較好判斷,如:重力、電場力、磁場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如:彈力、摩擦力等,雖然發生在接觸處,但在接觸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卻難以把握。

3.受力分析時除了將各力的產生要求、方向的判斷方法熟練掌握外,同時還要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相聯絡,這就需要一定的綜合能力。由於學生對物理知識掌握不全,導致綜合分析能力下降,影響了受力分析準確性和全面性。

4.教師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不當造成難點。教學要求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過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開始就給學生講一些受力個數多、且又難以分析的物體的受力情況等。這樣勢必在學生心理上會形成障礙。

二、難點突破策略:

物體的受力情況決定了物體的運動狀態,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體受到周圍其它物體的作用。為了保證分析結果正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難點。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體法和隔離法

2.受力分析的依據:各種性質力的產生條件及各力方向的特點

3.受力分析的步驟 :

為了在受力分析時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況下按下面的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物件 ——可以是某個物體也可以是整體。

(2)按順序畫力

a.先畫重力:作用點畫在物體的重心,方向豎直向下。

b.次畫已知力

c.再畫接觸力—(彈力和摩擦力):看研究物件跟周圍其他物體有幾個接觸點(面),先對某個接觸點(面)分析,若有擠壓,則畫出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則再畫出摩擦力。分析完一個接觸點(面)後,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觸點(面)。

d.再畫其他場力:看是否有電、磁場力作用,如有則畫出。

(3)驗證:

a.每一個力都應找到對應的施力物體 b.受的力應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對應。 說明:

(1)只分析研究物件受的根據性質命名的實際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不畫它對別的物體的作用力。

(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作為物體所受的力。

(3)每一個力都應找到施力物體,防止“漏力”和“添力”。

(4)可看成質點的物體,力的作用點可畫在重心上,對有轉動效果的物體,則力應畫在實際位置上。

(5)為了使問題簡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體速度不大時的空氣阻力、物體在空氣中所受的浮力等。

(6)分析物體受力時,除了考慮它與周圍物體的作用外,還要考慮物體的運動情況(平衡狀態、加速或減速),當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時,其情況也不同。

4. 受力分析的輔助手段

(1)物體的平衡條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

(2)牛頓第二定律(物體有加速度時)

(3)牛頓第三定律(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5.常見的錯誤及防範的辦法:

(1)多畫力。

a.研究物件不明,錯將其他物體受到的'力畫入。

b.虛構力,將不存在的力畫入。

c.將合力和分力重複畫入。

要防止多畫力。第一,徹底隔離研究物件。第二,每畫一個力要心中默唸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 少畫力。

少畫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過程混亂所致,因此

a.要嚴格按順序分析。

b.分析彈力和摩擦力時,所有接觸點都要分析到。

(3) 錯畫力。即把力的方向畫錯。防範辦法是要按規律作

三、分類例析

1.彈力有、無的判斷

彈力的產生條件是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但有的形變明顯,有的不明顯。那麼如何判斷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無彈力?

法1: “假設法”,即假設接觸物體撤去,判斷研究物件是否能維持現狀。若維持現狀則接觸物體對研究物件沒有彈力,因為接觸物體使研究物件維持現狀等同於沒有接觸物,即接觸物形同虛設,故沒有彈力。若不能維持現狀則有彈力,因為接觸物撤去隨之撤去了應該有的彈力,從而改變了研究物件的現狀。可見接觸物對研究物件維持現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有彈力。

例1 接觸面光滑。

【審題】在a、b圖中,若撤去細線,則球都將下滑,故細線中均有拉力, a圖中若撤去接觸面,球仍能保持原來位置不動,所以接觸面對球沒有彈力;b圖中若撤去斜面,球就不會停在原位置靜止,所以斜面對小球有支援力。

【解析】圖a中接觸面對球沒有彈力;圖b中斜面對小球有支援力

法2: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分析彈力。即可以先假設有彈力,分析是否符合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或者由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反推彈力是否存在。總之,物體的受力必須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符合。同時依據物體的運動狀態,由二力平衡(或牛頓第二定律)還可以列方程求解彈力。

例2:如圖所示,判斷接觸面MO、ON對球有無彈力,已知球靜止,接觸面光滑。

【審題】圖中球由於受重力,對水平面ON一定有擠壓,故水平面ON對球一定有支援力,假設還受到斜面MO的彈力,如圖1—3所示,則球將不會靜止,所以斜面MO對球沒有彈力。

【解析】水平面ON對球有支援力,斜面MO對球沒有彈力。

再如例1的a圖中,若斜面對球有彈力,其方向應是垂直斜面且指向球,這樣球也不會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斜面對球也沒有彈力作用。

【總結】彈力有、無的判斷是難點,分析時常用“假設法”並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分析。

2.判斷摩擦力的有、無

摩擦力的產生條件為:(1)兩物體相互接觸,且接觸面粗糙;(2)接觸面間有擠壓;(3)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例3:如圖1—3所示,判斷下列幾種情況下物體A與接觸面間有、無摩擦力。 圖a中物體A靜止

圖b中物體A沿豎直面下滑,接觸面粗糙

圖c中物體A沿光滑斜面下滑

圖d中物體A靜止

【審題】圖a中物體A靜止,水平方向上無拉力,所以物體A與接觸面間無相對運動趨勢,所以無摩擦力產生;圖b中物體A沿豎直面下滑時,對接觸面無壓力,所以不論接觸面是否光滑都無摩擦力產生;圖c中接觸面間光滑,所以無摩擦力產生;圖d中物體A靜止,由於重力作用,有相對斜面向下運動的趨勢,所以有靜摩擦力產生。

【解析】圖a、圖b、圖c中無摩擦力產生,圖d有靜摩擦力產生。

【總結】判斷摩擦力的有、無,應依據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關鍵是看有沒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物理小課題篇二:國中物理小課題報告

從確定課題至今,我小組課題研究已完成過半,現將所做工作進行彙報。

確立課題後,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制定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並按方案進行課題研究。

首先,我小組成員先查詢有關國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資料,並進行整理,得到以下理論知識。傳統作業觀將作業視為強化課堂教學的一個途徑或工具,追求的是作業終結性的實效。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日趨封閉僵化,僅侷限於學科知識範圍,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新課程的作業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平臺,成為教育的又一平臺。作業應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可見,作業將是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願望的活動,作業應當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作業設計應著重體現以下原則:

1、趣味性

趣味性設計原則是指: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

知水平,作業設計要求生動、有趣,能使學生在作業時,自始至終保持高興趣。許多學生對作業應付、馬虎,很大程度上因為作業枯燥,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時,他們就不會把作業當成一種負擔,而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完成,而且知識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2、層次性

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功,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做到分層設計。例如我們可以把作業設計為“必做”和“選做”兩個層次。“必做”題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完成,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對於“選做”習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盡力完成。我們也可以把班級學生按層次從高到低,分為A、B、C三個等級,科學明確地制定分層目標,設計分層作業。另外,層次性也可體現為同一作業設問由易及難,層層遞進。

3、合作性

新課程要求從“獨立學習”轉為“合作學習”,它可以使學習物理的效率有更多提高。對於習題性作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是利大於弊,但有些作業如“家庭作業與活動”、“課題研究”、“實驗探究”、“實踐活動”等等,則需要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在廣泛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與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組織管理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知識經濟社會對現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4、實踐性

學生在校接受知識一般由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間接的途徑獲

得,另一條是通過直接的途徑獲得,傳統的學科課程更多地強調知識的間接性獲得,以至於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學到的知識純粹為了應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結合物理學科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特點,充分利用作業這個平臺,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和學以致用。常見的實踐性作業有:課題研究,小製作和小實驗,參觀調查,解析現象等。

5、探究性

“問題的結論往往隱藏在較深的層次,需要學生去挖掘;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通過嘗試錯誤,提出假設並驗證假設來尋找。”這就是探究性。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其次,我組教室在所帶班級就作業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目前作業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作業的“無設計”現象突出作業模式單一、內容同一,缺乏層次,讓全班學生做相同的作業。

2、作業設計的系統性較差,能力遞增層次、程度、側重點的研究較少,作業的量和內容設計帶隨意性。

以上問題造成的弊端主要為:囿於書本、拘泥算練、限於室內的作業,一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適合學生個體的發展,大大禁錮了學生的活動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物理整體素質的提高。

學生對作業分層設計的需求體現在:實驗班、重點班的學生對作業分層設計反映較好,很多學生支援。在平行班只有極少數同學希望作業分層,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有很大部分的學生希望老師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佈置作業,希望作業可以有選擇性。還有很多學生希望作業的多樣性,不要只是在作業本上完成。

針對調查反饋的情況,下一階段,我組將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提出作業分層設計的具體實施方案,並在少數班級中進行試點,經過分析總結得出具體措施、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