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校長研修學習心得漫談

職場 閱讀(1.55W)

我有幸參加了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達州市中學校長高階研修班”。今天(4月14日)我們參觀了北京市一0一中學,聆聽了熊永昌副校長的經驗介紹,還聽取了北京市十四中校長、教研中心主任王建宗老師的《怎樣提高辦學育人的思想力》。我受益非淺,感受很多,思考很多。在學習期間,我一面認真聽、認真記、一面認真想。說真的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貧困地區教育的落後,發達地區教育的先進。特別是王建宗校長講授的內容受益匪淺。所講的一些觀點感受頗深,如:

校長研修學習心得漫談

一是教育的反思與改變中講到的為了學生的發展和生存生活:教育要為了學生髮展打好人生基礎,要抓住時代特徵、社會發展趨勢反應及時;社會推崇精神創造、技術創造的人才;在教育時間上要突顯指向認知、勞力、心智、心靈,在學校內,在課堂上以心靈手巧為重,在系統結構上突顯此重心。並以講授冷字為例如何進行教學。教育的根本在心靈,思維靈動為始終。

二是教書育人的基本觀念——心靈手巧: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善良、高貴的靈魂;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記憶過的東西遺忘後,思想中還留下什麼,是檢驗素質的尺度;在獲得過的財富、地位失去之後,還留下了什麼精神瑰寶,是檢驗心靈素質的尺度。 三是涉足深水區的課改理性思考:現在主要是外在性的改革實

驗,對時間改變、空間改變、內容拓寬、方法手段技術性的要求多且活躍,做法多樣,範例多多;內在的,內涵式的發展,在根本上實踐才是真正的涉足深水區;內在思考是什麼,即更多的思考知識本身的內在價值,知識養成素質的原理。並提出了思考:教學是什麼?如何是?是螞蟻(搬運工)、是蜘蛛(結網)、是蜜蜂(釀蜜)。什麼是教學:日常、平常、超常?

四是理解課程是什麼,教什麼:課程是跑道;課程是靶標;課程是種子。並舉例國小課本中的童話《三袋麥子》、《美麗的西沙群島》的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所取得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教學效果。 今天的培訓,我獲得了幾點深切感受:

一、對校長在學校辦學育人中的角色地位理解更深刻。從王建宗名校校長的專題報告,演繹了名校怎樣一步步打造辦學特色。精闢的論述,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都在教育引導著我,促使我反思而奮力前行。

二、認清形勢,明確了我今後工作的目標,心底踏實了。培訓讓我更加理解了學校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讓我們更明白了獨特的辦學視角和管理思想決定了學校今後的發展。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校長,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校之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校之長,應該擔當好改革發展等重要角色。

三、找到差距,增添措施。通過此次培訓學習,深感我們的教育

與北京等發達地區的教育不僅是教育投入的不足與教育觀念的落後,還有管理意識的粗放隨意。

幾點思考:

1.怎樣做好學校課程改革及學校發展的設計

學校的改革發展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在學校各項規劃和計劃的制訂過程中,校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這些規劃和計劃其實就是校長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所謂校長的教育思想,就是校長對教育的本質和育人功能的理性認識,對教育發展趨勢的總體把握,對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關係的深刻理解。然而,校長決不可以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或一廂情願去制訂、設計學校規劃,而需要充分依靠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的力量,群策群力去完成。校長不能把自己的既定想法有意無意地強加給老師,而是以和諧、民主、尊重的姿態去感召和激發教師的智慧,以自己先進的思想、開闊的視野、豐厚的積澱去引領教師的智慧,使他們積極地、自覺自願地參加到學校規劃的制訂和設計中來,以集體智慧構建學校的發展藍圖。只有這樣,學校的規劃和計劃才能被大多數教師所主動接受,才能成為激勵大家奮發進取、努力工作的行動指南

2.如何進一步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在改革創新上做教師的引路人,實踐“教什麼?如何教?”以及“如何準確把握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跑到其他跑道上去”。沒有改革就難以發展,缺乏創新發展就會滯後。作為管理者,我們究竟可不可以通過一種有效手段,

讓教師反思自己的能力素質是否適應新時期的教育教學崗位,自己是否還應該繼續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能否制定一套激勵機制使我們的教師樂意的、主動地接受培訓,將“要我培訓”轉化為“我要培訓”。如何構建一種新型的學校文化,為教育管理者與教師搭建了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為教師形成終身教育思想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對學校教師而言,校本培訓以教師為本,以教師發展為目的,培養教師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對學校管理而言,校本培訓強調一切“以學校為中心”,學校管理有了更廣泛的自主權,逐步由“外控式”管理向“內控式”管理轉變。使教師培訓不再是一種外在的負擔,而是一種使學校更快更好發展的內在激勵機制,是學校變革、教師發展、素質提升的興奮點,讓學校能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地研究教師的.專業發展。

《校長研修學習心得漫談》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