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那樹》語文課課堂實錄

校園 閱讀(2.02W)

師:這是從我生活的那個城市拍攝的一張照片。這是一棵生機蓬勃的古樟樹。它在這個地方生長了幾百年,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樹下。人們珍愛這棵古樹,保護這棵古樹,欣賞這棵古樹。樹的下面也早已鋪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它寧靜而安詳地站在這現代化都市的繁華里,站出了一道無比靚麗的風景,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美的讚歌。這是一棵幸運的樹,也是一棵幸福的樹。今天,我要和同學們一起讀解卻是另一棵樹──那樹,那樹的命運又如何呢?是一樣地令人羨慕呢,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那樹》語文課課堂實錄

首先我想問同學們:那樹,曾經是怎樣一棵樹?

同學們聽了這個問題,目光會落在哪幾個自然段?

生(各自):一到五自然段

師:同學們讀一下一到五自然段,然後用幾個詞語概括,那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生讀。

生1(回答):那是一棵堅固的大樹,有籠起的枝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還是一棵老樹,露出老態。

生2:樹頂像炸開的煙火一樣繁密,茂盛。

生3:被人欣賞和崇拜。

師:給人帶來廕庇(生蔭錯讀,師糾正。)

師:它是一棵這麼古老的,堅固的,茂盛的,給人帶來廕庇的樹,那麼這棵樹最後怎麼了?它是怎樣被殺的呢?

生雜說。

師:大家把眼光落在了課文的哪一部分?

生:九到十二段。

師:老師讀一下這一部分,一邊聽一邊感受:這一部分中最讓你感慨萬千的一句話。(配音朗讀)沉默一段。

生4:這就是落幕了,他們來參加樹的葬禮,螞蟻尚且有情,何況人呢。

生5: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樹曾經給人們帶來過廕庇,到死的那一刻還沒有任何抱怨。

生6:掃到樹根,他們圍著年輪站定,看一圈又一圈的風雨圖,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每一個黑鬥士,──螻蟻尚且有情,可人卻這麼冷漠

師:人無情表現在哪裡?

生6:大樹經歷這麼多風霜雨雪甚至遭了這麼一個結果,人們沒有表示任何同情,卻在為自已的利益考慮。

師:他們怎麼說?

生6:說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師:把兩句話比較起來讀,也是一種很多的方法。

生7:(用文中的若干句話)樹記錄了一代又一代,給一代又一代帶來廕庇,可是人們殺死了他,他死了之後,沒有人對他有所紀念。

師:這個同學聯絡了前面的幾段文字,也很好。

生8:切斷了所有的動脈靜脈,表現了人的無情。

師:同學們能不能讀一下這句話(一整句),把人的無情讀出來。

生9讀。

師:點評,糾正劊的讀音,切斷一句讀得有力。

生:集讀一遍。

師:這是最後把樹挖走的部分,人殺樹用了幾個步驟?

生10:兩步。

生10:先砍斷,兩個星期後挖走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跤下去,嚼碎,灑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屍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

師:那麼加上前面挖走的部分,一共是三個步驟,老師對這三個步驟自已也寫了三小段文字,同學們比較一下,兩組語言有什麼不同?

生11:兩組文字比較起來,我覺得原文更能表現人的冷漠無情。

師:你覺得哪幾個詞特別能表現這種冷漠無情。

生11:咬、嚼、撒、白森森的骨粉、肢解、割下、切斷、劊子手。

師:作者為什麼要把砍一棵樹寫得像一場屠殺一樣呢?

生12:因為寫更能表現出作者對樹的感情

師:怎樣的感情?

生12:熱愛,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其它人的冷漠無情。

師:那麼,這樣一棵古老的,堅固的,茂盛的,給人帶來廕庇的樹,最後卻被人咬了,嚼了,肢解了,挖走了(回顧板書),這樹到底犯了什麼罪過?

生13:因為那樹遮住了路燈,倒致一位駕駛員撞上了樹,所以要被殺。

師:要是沒有這一事件,那樹就能倖免嗎?

生14:不會。因為樹和現代化建設不和諧。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14:讀課文原話(兩大句)

師:同學說,他防礙了現代現建設的步伐,那是不是他的錯呢?我想請同學讀一下第八自然,同學們聽一聽。

生15:聲情並茂,讀。

師:同學們聽了,有什麼感想?

生16:樹生活在這裡,是上帝安排的。

師:樹完全做到上帝的安排嗎?綠著生,做到了嗎?(生答)綠著死,做到了嗎?(生答)死復綠,做到了嗎?(生答)為什麼沒做到死復綠?

師:死復綠是什麼狀態?(提示)

生: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為什麼不能化作春泥更護花呢?

生:被挖走了。

師:所以,樹沒有錯,如果錯,那就錯在它信守了上帝的箴言,做了一個守信的君子。

師:如果你是一棵樹,面對人類你想說什麼?小組討論,寫下來,請發言人來發言。

生討論,寫。

生17:難道我真的有過錯嗎?如果是我的錯,我將用我精髓來彌補我的過錯。但是我不甘心就這樣灰飛煙滅,可是我真的有錯嗎,我來到這個世界,是上帝付於我的使命,我將用我所有的精髓來哺育我深愛的人民。

師:一棵奉獻的大樹。

生18:我為你們製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我為你們那麼多,你們為什麼還要殺我?

師:人,太忘恩負義了吧。

生19:當一片綠色被淹滅在一片鋼精水泥的世界裡,世界將會籠罩在灰暗之中,人們又將如何生存?

生20:我要對所有的人說,我只是一棵樹,我的職責是廕庇所有的土地,給人類帶來涼爽,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綠能給生命帶來生機,是一種和平的顏色,綠能使世界充滿生機,使平淡的世界不再單調,不再乏味,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朋友,請珍惜綠色。

師:是啊,人類難道不需要綠色嗎?

生21:上帝曾對我說,你綠在這裡,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我尊從他的意念,你們說,我妨礙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但這並不是我的錯,我只是本能的.生長,這是上帝制造的悲劇,上帝是無情的,人是無情的,而我只是無情的一個犧牲品。

師:說得好,你讓我幾乎失去了點評的權力。

生22:殺吧,希望我的死,可以為你們贖罪。殺吧,只是我無法想象,以後你們每天一直面對現代現的白色,和臭氣熏天的黑色。如果你們願意,那就殺吧。願上帝保佑你們,在白色和黑色之間還能生存。

師:讀了這篇文章,我的腦中總揮不去昔日那美好的影子老樹用它的千掌萬指托住陽光,隱蔽著人們,於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幼稚園裡的孩子也在唱歌,然而曾幾何時,樹還是那樹,人已不是那人,那樹消逝了,但消逝的真的僅僅是一棵樹嗎?最後我想說,如果有一天同學們擁有了處置生命的權力,請同學們一定慎重地對待他。我們住在鋼筋水泥的世界裡,但人類的基本構造畢竟是血,是肉。

師讀的部分時間較長,是希望帶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文字。

沉默一段的效果是有的,可惜沉默的時間不夠,此時學生自己與文字對話,此時無聲勝有聲,師不必惜時如金。

讓學生暢談感受,是學生初讀文字的最初的發現。在這個階段學生的發現雖不免膚淺但是真情流露,師在點評時應該倍加愛護。

讀切斷一句,感情比較難流露,所以學生讀的時候不是太能感受人的殘忍。於是在發現中教師的引領更顯重要,他直接關係到學生下一步的發現。

用比較法,學生很容易發現語言的妙處。當然,在比較的設計中,教師的指向性不能太明確,不然學生的發現就不純粹了。

這樹到底犯了什麼罪過,這一問是教師引領,意在讓學生深入文字,對文章主旨進行發現。

這個環節,教師太急了,看似熱鬧,但問題沒有思維強度,其實是以教師的發現代替學生的發現。如果時間允許,如果教師善於等待,學生應該是可以自己發現的。

這是對主旨的深發,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發現。從主旨的發現到自我的發現,我發現自我發現好象是語文的歸宿。

這個階段學生髮言踴躍,教師的點評顯得無力。點評的功力在平時。

【教學反思】

拿到參賽篇目《那樹》心裡一直是惴惴的,惴惴於場合的盛大,惴惴於自己的年輕,更惴惴於這個文字本身。《那樹》講的是一棵老樹在人類文明的程序中從自然生長到慘遭屠戮的過程。作者把老樹寫成一個鮮活而美好的生命,把那屠殺的過程寫得血肉模糊。這讓我想起很多時候,當我們夾著備課筆記走進課堂,當我們無法將學生帶進文字而迫又於時間的限制必須講完一篇課文時,我們又何嘗不是在肢解著文字呢?

若是在抨擊屠戮的文字面前幹著屠戮之事,豈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所以,讓學生走進文字,去感受一個鮮活的個體(文字)該是本文的第一要著,而老師在設計之前也應有心理和行動上的準備:

1、把課堂還給學生:

個人以為,把課堂還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生應該是繫著線的風箏,而不應該是繫著牛繩的耕牛。在課堂上,也許教師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為發現尋找一片利於放飛的天空,讓魚躍於闊海,鳥飛於高天。

所以在《那樹》的設計中的三大板塊的內容就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包括:生讀、聽課文(自讀、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師讀生聽),生說說讓自己最感慨萬千的句子,生寫寫如果我是一棵樹,我要對人類說什麼,這三個環節預計時間為33分鐘(整節課為40分鐘)。設計之初希望:聽說讀寫相結合,環環相扣,讓學生的感悟和發現變為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進入課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課文最後到探尋主題並自我發現。如果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預設,那將是既符合現實又合乎理想的一種課堂形態。

2、把背課還原成備課:

很多時候,當我們夾著備課筆記自信滿滿地走進課堂的時候,我們的自信來自於預設完畢,但是課堂並非完全靠預設,更多的是生成。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課自然帶來更多的生成的危險。所以在《那樹》的準備中,我竭力作到備課而非背課。如自己對文字多方位揣摩,不放過一個讀音,一個句子的理解。如竭力設想學生的回答,希望做到兵來將擋。

然而,預設是美麗的,生成卻是危險的。

經過反思,問題的出現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始料未及。

1、課堂活動形態和活動內容的不協調。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如果你是一棵樹,面對人類你想說什麼?小組討論,寫下來,請發言人來發言。這個環節設計的本意在於:學生在對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加入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進而做到自我的發現。然而,小組討論的形式,主要是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更全面,更深入的過程。而此時,學生對老樹被殺一事,已經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實面對人類你想說什麼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向個人的,這是一個學生個人對文字闡發的過程。事實證明,學生後來的書寫也多表達了個人的意見。

所以,課堂上形式的熱鬧與否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教師要巧用課堂形式配合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有價值的發現。

2、學生髮現以後教師的點評力量綿薄。

在發現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著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

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現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事後,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

在這堂課上,存在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學生髮現的時間不夠;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師趕著學生髮現的,或教師代替學生髮現的。但我想,只要我們肯想肯做,我們的將來會比我們的現在強。也許我們的課堂永遠是不完美的藝術,但她會不斷接近藝術,或成為不斷進步著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