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分析

校園 閱讀(3.24W)

篇一: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分析

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分析

態度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懶惰不勤奮、上課不聽講、作業不完成等等;有的是學生頭腦拐不過彎,面對環節多一點稍微複雜的題目就轉不過來;當然還包括一些數學問題的刁鑽和巧妙,學生一般找不到解題招式。但是,通過和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探討,我發現還存在一個更為普遍,但或許被很多人忽略的原因,它是對於數學語言文字的理解欠缺。

數學語言簡潔明瞭,邏輯性強,又比較抽象,很多數學表達對於低年級學生的文字理解力還是顯得有些難度的。特別是有些女生,喜歡模稜兩可朦朦朧朧似是而非的文字,遇上著精確簡練的數學語言就傻了眼了。

真正學不好的學科是沒有的,只有你是不是特別喜歡的學科,還有就是心理有牴觸不想學習的學科。現在數學學不好大概只有幾點原因:

1、對數學沒有興趣,沒有探究學習的慾望

2、沒有找到學習數學的學習規律,學習方法

3、心理有牴觸,不想學

4、心理有陰影,總覺得自己數學不好,心理暗示自己就是學不好

其實學習一門科目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慾望,有了這些那麼自己就會主動的去歸結學習的方法,去探究知識,成績自然就會提升,所以想學好的話就嘗試著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吧。

不注意理解數學概念不懂得從例題中提煉方法

上課聽講抓不住重點不注意整理知識和方法

不注意尋找習題之間的聯絡對繁雜的字母運算有一種排斥情緒

從不看教材,或不懂得怎樣看。

淺談國中學生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國小到國中絕大多數同學對它情有獨鍾,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並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國小、國中數學學科成績的佼佼者,進入國中階段,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所以有些同學怕學數學,特別是怕學幾何內容。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就從學生的學習狀態方面淺談如下:

面對眾多國小數學成績的佼佼者,淪為國中學習的失敗者,筆者對他們的學習狀態

進行了研究、調查表明,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國中後,還像國小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瞭解,上課忙於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2.學不得法.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絡,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麼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國中數學與國小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國中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教師應當採取以加強學法指導為主,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紮穩打,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鍊學習意志.

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後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麼地方該詳,什麼地方可略;什麼地方該精雕細刻,什麼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及時複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覆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絡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複習一邊將複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獨立作業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這一過程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於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覆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並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複習強化,作適當的重複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複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課外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繼續,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滿足和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能力,激發求知慾與學習熱情.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

由於學生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國中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衝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麼國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紮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3.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鑽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方法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複習總結)是少不了的.

4.加強輔導,有的放矢

在輔導過程中要有針對性,不要盲目的輔導同一個題目,對於數學基礎紮實,要注意拔尖,對於數學基礎不差,只要求會做課本上和課課練上的題目就可,不必作更高的要求。

興趣——用趣味代替符號

趣味數學

“做出一道題帶給我成就感,我喜歡解題時注意力集中的那種感覺。”

比誰做得快。最後居然能不思考就下筆。集體營造的數學樂趣讓人樂此不疲。

學很抽象,又很具體,關鍵是怎麼讓孩子明白數學其實就在身邊,逛街時買蘋果、數樓層、看斑馬線,都可以讓小孩子腦子裡有數學意識,而不要羅列一組加減乘除符號。

基礎——題海戰術也沒那麼壞

數學學習中主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法則、公式、定理,把握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絡。

由於數學是一門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正確掌握我們學過的每一個概念、法則、公式、定理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在學習某一內容或解某一題時碰到了困難,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與其有關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識沒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補漏,找到問題並及時解決之,努力做到發現一個問題及時解決一個問題。只有基礎紮實,我們成績才會提高。

2、培養數學運算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每次考完試後,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同學說:這次考試我又粗心了。而粗心最多的一種現象就是由於跳步驟產生的錯誤,並且屢錯不改。(特別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這種現象出現的多一些。)這實際上是不良的學習習慣、求快心理造成的數學運算技能的不過關。要知道數學題的每一步都是運用一定的法則來完成的,如果在解題過程中忽視了某一步,那麼就會發生這一步的法則沒有正確的運用,進而產生錯解。

因此,運算能力的提高從根本上說是要弄懂“算理”,不僅知道怎樣算,而且知道為什麼這樣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從而把握運算的方向、途徑和程式,一步一步仔細完成,使得運算能力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同學們要注意,如果你有上述類似跳步的現象應及時改正,否則,久而久知,你會有一種恐懼心理,還沒有開始解題就已經擔心自己會做錯,結果這樣就會錯得越多。

3、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培養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推理證明能力。

老師上課在講解公式、定理、概念時,一般都揭示它們的形成過程,而這個過程卻又是同學們最容易忽視的,有的同學認為:我只需聽懂這個定理本身到時會用就行了,不需要知道他們是怎麼得出的。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因為老師在講解知識的形成,發生的過程中,講解的就是問題的一個思維過程,揭示的`是問題解決的一種思想和方法,其中包含了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推理等能力。如果我們不重視的話,實際就失去了一次從中吸取經驗,鍛鍊和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機會。

4.把握好學期初始階段的學習。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但同時我們注意到新學期初的學習很重要,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假期已經結束,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又要投入到了新的學習生活。時間不算短的假期,同學們一定感到輕鬆了很多。剛開學,大家可能感到還不那麼緊張,然而我們的學習卻更需要從學期初抓起,抓緊期初學習很重要。

學期之初,所學內容少,作業量小,同學們常有一種輕鬆之感。然而此時正是我們學習的好時機。一方面知識前後是有聯絡的,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將以前所學相關內容溫習一下,以便於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另一方面,基礎稍微差一點的同學,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彌補過去學習上的不足之處,這種彌補對新知識的學習也是較為有益的。

學期之初,我們所學內容儘管少,但要真正全部消化並不容易。那我們就必須花時間去鞏固,直至把所學內容全部理解為止。如此看來,儘管是學期之初,我們仍然鬆懈不得。

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才會有一個良好的結果。

數學成績的提高,數學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學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分不開的,因此在最後我們再一起探討一下數學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包括:聽講、閱讀、探究、作業。

聽講:應抓住聽課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在聽講時儘可能與老師的講解同步思考,必要時做好筆記。每堂課結束以後應深思一下進行歸納,做到一課一得。

閱讀:閱讀時應仔細推敲,弄懂弄通每一個概念、定理和法則,對於例題應與同類參考書聯絡起來一同學習,博採眾長,增長知識,發展思維。

探究:要學會思考,在問題解決之後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甚至改變條件或結論去發現新問題,經過一段學習,應當將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維規律。

作業:要先複習後作業,先思考再動筆,做會一類題領會一大片,作業要認真、書寫要規範,只有這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學好數學。

總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小的細節注意起,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進而培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把數學學好。

根據個人經驗,參考有關資料,我認為學生學不好數學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由於學習方法的缺乏而嚴重製約學生的有效思維,數學思想方法普遍缺乏。

2.學習目標確定不當,影響了學習效果。

3.對關鍵資訊感知把握不準,思維指向性模糊,出現思維的惰性。觀察只停滯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關鍵資訊,也不能加工形成有價值的反饋資訊,致使思路受阻,從而懶於動腦,久而久之,養成了思維的惰性,學不好數學。

因為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習慣有所欠缺

每個人思維能力各不相同,思維習慣也各有所長,有些同學比較偏向形象和感性思維,對於數學的數字和邏輯思維相對較弱。這樣的同學對於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解方面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可能在遇到一些相對較難的題的處理上會感覺比較吃力

篇二:中國學生數學好與不好的原因

摘要:中國人的數學好,似乎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但中國的數學研究卻相當落後,為什麼會這樣?

世界人民已經懶得吐槽美國學生的數學水平了,正如他們已習慣於驚歎中國學生的天才。

脫離計算器就不會四則運算,把sinx/n算成“six”,美國學生鬧的笑話層出不窮,每隔一段時間,輿論就興起“救救孩子”的呼籲。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的能力之強,令大多數美國中學生咋舌。

網路中廣為流傳的美國學生在數學試卷上鬧出的笑話

中國人的數學為什麼好

在經合組織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中,上海的中學生在數學水平測試中超過其他75個城市,排名第一。英國人不勝羨慕,立刻邀請了60名上海中學數學老師赴英介紹經驗。

來源:OECD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

另外,其制定的各國家和地區15歲學生數學成績排名,大陸尚未作為整體參加測試,但中國上海的成績高居第一,美國只排在36位。

除了日常的教學,競賽的成績也體現了這一差距。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是面向中學生的最著名競賽之一,自1985年中國參賽以來,19次獲總分第一。中國以外,只有韓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蘇聯(俄羅斯)、伊朗和美國獲得過總分第一,其中,美國僅僅獲得過一次。

好事的美國媒體當然會反思。9月份時,《華爾街日報》援引波士頓東北大學和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將落後的原因歸

納為語言問題。

也就是說,中國、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語言帶有天然的數學優勢,比如漢語,10個基礎漢字就能呈現所有數字,而英語卻要20個不同的單詞,影響了頭腦運算效率。

不同語言中,中文、日語、土耳其語都可以運用湊十法表現數字,英語則不能。來源:wsj

運算過程中,“湊十法”(makeaten)的應用與否也影響頗深。就是說,若能將數字首先湊十計算,似乎就更加清晰快速。如“9+5”,用“湊十法”可分解為“9+1”,然後“10+4”,而英語母語者卻不能順暢的將之分解。同樣,“11+17”能被中文等換為“10+1+10+7”,“eleven+seventeen”就無法如此。

一些學者也反覆思考這一問題,最經典的應當是有怪才之稱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Gladwell),他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一書中以《稻田與數學》為題專門分析研究了中國人的數學為什麼特別好這個現象。

格拉德威爾的解釋看上去非常有說服力。除了前面提到的10個基礎漢字就能呈現所有數字外,他還認為,漢語的單音節使得中國人在處理數字時,心算速度天然會更快;中國人在語言上的另外一個優勢是,漢語中表達分數的方式,天然就比其他語言更簡潔直觀。

但格拉德威爾認為,中國人的數學好,還不僅僅是前述種種語言優勢,中國以水稻為主的農業耕作文化具有同樣的決定性。因為格拉德威爾注意到,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日本、韓國人數學能力同樣突出——適宜水稻栽種的地區,農夫一年四季都要忙碌,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時間,他們會遠比小麥耕作農夫更精打細算。另外,中國古代一直是分散的小農戶,經濟的獨立性,使每個農夫都必須像企業家一樣學會計算。漫長歷史中的競爭選擇,會使得以水稻耕作為主的社會數學能力更為突出。

不過,格拉德威爾的分析雖然頭頭是道,但無論是他對現象的觀察,還是對現象的解釋,都有非常嚴重的錯漏。這甚至可能使他的研究變得毫無價值。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與他的作品《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中國人的數學好麼?

第一個問題是,數學好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我們說某個人群的數學好,指的是數學研究水平,那麼問題來了。數學一旦延伸到大學或研究領域,笨笨的美國人立刻站起來了,而中國人的數學優勢也神奇地縮小。

世界數學研究中,美國、法國和俄羅斯處於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隨後的以色列和日本等國也領先中國。即使是在中學數學向中國取經的英國,數學研究同樣大幅領先。如果將話題的討論範圍擴充套件到研究和應用領域,反而會出現一個新問題,為什麼中國人的數學研究不好。

以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為例,除中國外,1985年以後的許多金牌獲獎者們已在國際數學界嶄露頭角。法國、俄羅斯、美國、匈牙利和巴西等國的競賽選手們都有獲得菲爾茲獎、克雷數學獎等,而中國的參賽者卻在研究水平上整體落後於曾經擊敗過的對手。

美國的數學研究尤其強大,不僅在純數學領域,物理、化學以及需要大量數學知識的金融學、需要離散數學的基礎計算機科學方面也處於領先。美國在這些倚賴數學的領域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其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整體數學水平也絕不弱於其中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