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校園 閱讀(1.39W)

【教學目標】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1、學會生字,能借助註釋理解生詞;

2、讀懂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詩中的哲理;

3、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二、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1、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後抽讀

2、瞭解作者,理解讀題:

⑴ 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⑵ 結合註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補充:激趣導課。

世間尤物豐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著千絲成縷的聯絡,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祕,認識萬物的聯絡,本課兩首詩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發現萬物的奧祕,思維兩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⑴ 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藉助註釋,又要聯絡上下文,既要聯絡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才能正確理解詩句意思,這是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明確方法後各自試著理解詩句大意,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

⑵ 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小結等,並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情感。

5、品讀悟意境:

⑴ 啟發談話悟意境:

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為什麼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經過思考,作者發現其中的奧祕: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⑵ 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1、反覆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後評價。

3、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複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遊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瞭解作者,理解詩題:

⑴ 學生互相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⑵ 根據註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第一首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熟讀成誦。

  【教學反思】

備課充足,能使上課發揮得更加的好。在備課《遊山西村》這首詩時,我就感嘆於詩人用詞的精煉、準確,僅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當時由疑惑到驚喜的轉變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詩蘊涵的東西很多,有對美的詮釋,不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彭一龍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麼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麼?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說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豔。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樑樂儒拿起書:這句詩是說陸游騎著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 忽然他發現柳樹蔭深,鮮花鮮豔,不遠處看到了一個村莊。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藉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我指著詩句輕聲地問: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學生受到了挑戰,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我激動地說: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一個學生說: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能把高興換一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說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說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為什麼放在後面寫?是不是弄錯了。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說;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說: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說給山西村的村民聽。說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敘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後兩句,我這樣一說學生,就聯絡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採用了這種寫法。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還用採訪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採訪他,問他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也可以互相採訪,內容是大家學習了這首詩後有什麼感想和收穫。

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這節課在師生的共同對話中推進了學習的深入,最後結束,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回去進行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