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怎樣進行國小數學的圖形教學

校園 閱讀(2.04W)

在現實情境中抽象出圖形,精力建立模型的過程

怎樣進行國小數學的圖形教學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具有豐富的實際背景,在現實世界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數學課程應在重視將現實世界中的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使學生從生活的空間中“發現”這些圖形,經歷現實源泉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圖形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絡。 由於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觸的是各種各樣的物體,因此,學生可以從認識立體圖形開始。在孩子們玩的積木中有許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他們見到的樓房、磚頭、紙盒、箱子、書等等,更是給他們以長方體的形象;他們從小玩的皮球給了他們球的直觀形象。從這些熟悉的物體中抽象並直觀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等立體圖形後,再通過從不同角度觀察、搭積木、製作模型等活動,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然後通過觀察這些立體圖形的某個面、得出正方形、長方形、圓等平面圖形。這種安排從具體到抽象,從空間到模型,從整體到區域性,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也初步揭示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

即使對於點線面等抽象的概念,學生的理解也需要背景,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影子”。因此,學習點線面,應使學生通過豐富的例項,在具體的背景中理解這些基本元素及其關係,瞭解它們的廣泛應用,而不是從其抽象的形式化的描述中接受它們。當你遠遠地觀察霓虹燈組成的圖案時,圖案中的每個霓虹燈都是一個點;交通圖上上點用來表示一個地方;電視螢幕上的畫面也是由一個個小點組成;運用點可以組成數字和字母,而這正是點陣式印表機的原理。這些生活的例項,使學生體會到了“點”的真正含義及其廣泛應用。“角”的概念也是如此,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許許多多角的形象,學生把這些形象印在腦子裡,並從中抽象出角的本質特徵。

經歷觀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探索並掌握基本圖形的基本性質

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推理能力的提高,活動經驗的積累、圖形性質的探索等都是在數學實踐中進行的。因此。數學課程應注重設計大量觀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在有想象性的、充滿挑戰的和富有思考的過程中, 圖形的性質。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摺疊、剪拼圖形、圖畫以及測量建造模型、分類等活動,對圖形的多方面性質有了親身感受,這不僅為正式學習圖形的性質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親身實踐遠比只是看一下要獲得遠遠多的對圖形的洞察。例如,當學生用紙拼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就不難知道:等腰三角形可以分成兩個同樣的直角三角形,中間的那條線位置很特殊,今後研究等腰三角形時常常會用到它。

對於圖形性質的探索過程,我們還需要強調探索方式的多樣性。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儘可能多的性質,然後通過交流尋找出圖形的主要特徵。例如,對於矩形的性質,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發現其中心對稱性,然後通過旋轉等方式,儘可能多地發現矩形的性質。這裡是將圖形的變換特徵與性質聯絡起來;學生也可以利用測量等方法探索矩形的性質。總之,在探索圖形性質的過程中,要留給學生實踐、思考與討論的時間,這不僅能使他們對探索到的性質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將積累豐富的直觀經驗和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巧用多媒體提升國小數學幾何圖形數學

變靜為動,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我們利用身邊的實物進行教學確實能拉近學生與知識間的距離,但還不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興趣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國小的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除非你能一直吸引住他。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靜的.課堂活動起來,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的精神亢奮起來,這樣才能緊緊地吸住學生的目光,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資訊科技的使用,恰恰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使課堂動態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為了讓學生明白圓柱體側面長方形的長與底面周長的關係,我們可以把課堂內容設計成動畫形式,或者把靜態的知識通過視訊、影象等演示給學生,像學習《圓柱側面積》的知識時,可以將一個與圓柱體底面等大圓放在側面長方形長的左端點上,用紅色突出顯示重合的一點,讓圓沿著長方形的長滾動,圓上的紅點正好與長方形長的右端點重合,直觀巧妙地說明圓的周長恰好與側面長方形的長相等。這樣不但直觀,而且生動有趣,學生好像在觀看動畫一樣趣味盎然,同時學會了知識,並且印象深刻。

幫助突破難點,提高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多為老師講授,學生被動聽,填鴨式的方式不僅讓學生興趣索然,而且有些內容只是通過講解是很難讓學生理解明白,以為畢竟是國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更多的還是依賴感性、直觀,如果看不見、摸不著,他們就會難以理解或者無所適從,時間久了就會造成學生接受渠道的淤堵,因為不明白,所以沒興趣,長此以往這樣下去,勢必造成厭學情緒。

而多媒體教學式的教學程式動態化、直觀化,那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圖形都可以生動、直觀的演示出來,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內容了,學生就會覺得簡單多了,容易理解多了,難度係數大大降低,學生能夠學會了,你說學生還能不願意學嗎

採用直觀操作,促進學生理解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教學時,幾何圖形概念如果只借助看、聽、說等方法肯定是不夠的,學生也難以理解它的本質屬性。因此,我們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例項,並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然後採用直觀操作等實踐活動的形式,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如:教材中的“體積”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首先,“空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不易理解;其次,“物體”如何“佔空間”,學生難以想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通過直觀操作,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下面是我在教學“體積”概念的片段:第一步,播放“烏鴉喝水”課件,讓學生感受烏鴉的“數學智慧”。第二步,實驗――讓“看不見”的空間“看得見”。

先在一個玻璃杯裡裝大半杯水,用紅筆標上水位標記,再往杯裡放一塊鵝卵石,讓學生觀察到水位的變化,並思考:水為什麼會上升?接著,引導學生交流得出:鵝卵石放到水裡,要侵佔水的位置,即“佔空間”,於是把水“擠”上去了。第三步,比較――體會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大小的不同。在另一個同樣大且裝同樣多水的玻璃杯裡放一塊更大的鵝卵石,讓學生觀察水位上升的幅度,並思考:為什麼杯裡的水上升得更多?接著,引導學生交流得出:這個鵝卵石更大,在水裡佔的空間也更大,水上升得就更多。第四步,聯絡――喚起學生生活中的相關體驗。引導學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與上述實驗相似的經歷?(教學時,學生想到“把腳放進盆裡,盆裡的水位會上升”,“夏天把西瓜放入裝滿水的盆裡”,水會溢位……)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歸納“體積”的意義。這樣的教學,充實了學生概念建立的過程,強化了對體積與容積異同的體驗,便於學生理解幾何圖形概念的本質。

通過表象作用,為學生理解幾何概念提供幫助

國小生在思維方面,多是表現為形象思維以及直觀思維,因此,教師在幾何圖形的教學期間,藉助一些直觀的工具,對學生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可起到一定的幫助。以“長方體”的教學為例,在教學期間教我對一些相關的道具加以利用,首先,在教學期間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幾何圖形直觀感知材料,使學生通過材料直接取得幾何影象的表象。其次,適當對形成表象採取加工處理,為學生建立起表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描寫直觀材料所具有的特徵。在建立起幾何圖形的表象後,將會為學生在今後的幾何學習與解題中提供很大的幫助。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藉由長方體的模型讓學生直接觀察到長方體在面與面之間的特徵,接著,由此引出正方體中的“稜”,進而通過“稜”將“頂點”引出。通過模型,學生可更快速地理解長方體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對其形成的表象進行加工,指導學生對相似物體的特徵查找出,通過回想,表達出圓柱體的特徵,自然而然地形成圓柱體影象的概念。如“平行四邊形”的教學,老師們都明白:平行四邊形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後進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學習平行四邊形的上位知識。教師只有充分了解知識背景,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長方形、正方形的複習,讓學生建立起表象,再通過一系列活動猜想、操作、驗證等,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通過比較、觀察、動手操作等手段探索這三種圖形之間的關聯,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分散的圖形串聯起來,動態地構建認知結構,讓學生經歷從部分到整體、由易入難的過程,進一步豐富概念的外延,明確概念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