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歷史會考知識要點小結

校園 閱讀(2.19W)

中學歷史是一門以陳述歷史知識為主要認知目標的課程,國中的學生在準備會考的時候,要重視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歷史會考知識要點小結

  歷史會考易錯知識

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趨勢

(1)從戰後雅爾塔體系確立到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形成,世界形勢由緩和轉向“冷戰”。

(2)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盪、分化和改組。

①6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解體,資本主義陣營也出現分化,戰後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並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3)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蘇爭霸激烈。

(4)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蘇矛盾緩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

(5)自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

影響大國關係的三個因素

(1)國家利益是影響大國關係的根本因素。

(2)國際格局的變化是影響大國關係的重要因素。

(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異同在特定條件下影響大國關係。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占主導地位

(1)金融方面,美國憑藉安排戰後世界經濟秩序之機,取代英國,通過《佈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2)國際貿易方面,為了對外擴張和輸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國積極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迫使英國放棄大英帝國特惠制。

美國打著相互減讓關稅的幌子,降低別國的關稅,以擴大自己的商品輸出,實際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3)工業方面,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力量,成為世界工廠。

(4)科技方面,戰時美國經濟的繁榮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美國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加強了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總體特徵

(1)兩個趨勢:

①經濟區域集團化。主要表現:東盟、亞太經合組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

②經濟全球化。表現在1995年WTO正式運轉。

③二者關係:前者是實現後者的重要步驟和途徑;後者則是前者的最終歸宿。

(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雙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帶來風險與問題。

(4)中國抉擇: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有利於改善我國的外貿環境、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但是,加入WTO對中國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國的弱勢產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九年級歷史必背知識

血腥的資本積累

1、罪惡的“三角貿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後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開闢以後,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3、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2、“三角貿易”是指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非洲擄獲黑人後運往美洲販賣,再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以此獲取暴利。

第十六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

2、在南美的解放運動中,領導者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解放者”。

3、19世紀以前,最早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國家是葡萄牙。

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1848年,英國工人為了取得普選全而掀起了憲章運動,頒佈了政治綱領《人民憲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2、1844年,德國人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相會,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馬克思與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

4、《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解放而鬥爭。

5、1871年3月,法國巴黎的工人起義,反對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人民,並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6、為了紀念巴黎公社,歐仁·鮑狄埃和狄蓋特創作了《國際歌》。

7、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

  國中歷史考點知識

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時間:1917年3月

2.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革命後形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臨時政府對內鎮壓革命,對外繼續進行一戰。

2.領導人及地點:列寧,彼得格勒。

3.經過:彼得格勒起義勝利,建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

4.性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5.政權鞏固: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6.意義:

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⑵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

⑶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7.鞏固政權:經過三年國內戰爭,1920年蘇俄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勝的無產階級政權。此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8.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後,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⑴國內戰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⑵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

2.時間:1921年

3.領導人:列寧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範。

二、蘇聯成立

1.時間:1922年底

2.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3.最初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4.擴大:後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5.解體:1991年底。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領導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實施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3.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實現。

4.斯大林模式(又叫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形成標誌: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佈(蘇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