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中國歷史知識點總結

校園 閱讀(1.48W)

學習國中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對中國歷史十分感興趣,因為可以瞭解自己國家的事蹟,增長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中國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中國歷史知識點總結

  國中中國歷史知識點總結

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

1、★★主要表現:

⑴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若家給人足,朕雖不聽管絃,樂在其中”﹚;革除弊政,善於用人,虛心納諫﹙“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潛;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時名將、名相輩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⑵經濟繁榮:人民生產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國力強盛。

⑶文化昌盛:繼承、發展並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廣納賢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⑷民族關係和諧:邊疆各族同漢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冊封邊疆少數民族首領。(“自古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⑸外交開放:唐政府推行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對外貿易,那時中外貿易活躍,交往頻繁。

2、主要原因: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吸取隋亡教訓,政治清明,政策開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發展教育,培養人才,貞觀年間名將、名相輩出。

(4) 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3、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

B、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D、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現實意義:(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並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建立和諧社會。

  國中中國歷史知識歸納

一、夏、商、西周的興亡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禹傳啟建立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建都陽城。

2、夏、商、西周政權的更替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鞏固西周奴隸主統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意義: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二、燦爛的青銅文明

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商周時代是我國曆史上的青銅時代。

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銅文化的代表有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代時“五穀”已齊備。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周時代燦爛的奴隸制文明——青銅文明

  國中中國歷史知識

大變革的時代

一﹑經濟上的大變革

1﹑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力的提高

春秋時期出現的鐵農具和牛耕在戰國時期得到推廣,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

2﹑都江堰

⑴建造﹕戰國時期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地理位置﹕長江支流岷江中游

⑶作用﹕使水患不斷的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

⑷啟示﹕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

二﹑政治上的大變革——各國的變法運動

1﹑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

2﹑目的︰為了確立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發展封建經濟。

3、性質: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4﹑★★典型——商鞅變法

(1)時間和人物﹕前356年 秦孝公和商鞅

(2)主要內容﹕

(3)意義(影響)﹕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4)成功原因:①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因此,它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商鞅本著“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的指導思想,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