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讀論語有感15篇

校園 閱讀(1.62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有感15篇

讀論語有感1

《論語》是一本很好的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組成,是記錄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和生活的美好描寫,也有對生活的知識和道德,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讀現代故事書一樣,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其內容的主題。只要你讀完這篇文章,你就能理解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有一些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人物,如孟子、老子、莊子、周邊等。

在這本書中,我似乎看到孔子向老師學習,最終成為一名古老而著名的.老師。突然,我懷疑孔子不是老師的想法在我心裡消失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後,我知道人們應該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探索它的奧祕,不要因為童年的樂趣而耽誤他們的學習。正如書中所說,黑髮不知道早點努力學習,白首方後悔晚讀書。閱讀並不難,只要你仔細閱讀,仔細閱讀,仔細寫,你就能讀得很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受益終生。

讀論語有感2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麼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現錯誤,並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麼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麼要不得!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並向她道個歉。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為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床頭,裡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3

當我第一次寫自己的名字時,我父親告訴我,我的名字“尊重”來自《論語》。當時,我只知道有一本《論語》,什麼都不知道。但正是因為如此,我才對《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增加,我試圖在這個假期通讀《論語》。雖然這個過程有點困難,但我覺得我理解和理解了很多哲學。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歷經滄桑,流傳了2500多年,其中無一虛言、句句落實,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正如裡面所說,“學習和學習是快樂的`嗎?”、“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無,思而不學則危”、“朝聞道,夕可死”、“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於義,小人於利”等都傳達了一種簡單、溫暖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事情。今天,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到處都充滿了誘惑,很容易迷失自我。名言和精彩的典故可以讓我們擺脫精神困惑,糾正我們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和人格修養方式。

以“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尊、疑思疑、憤思難、見思義。“在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紳士有九件事要想:看清楚,聽清楚,表情溫柔,外表尊重,言語誠實,全心全意,問題困難,憤怒想到麻煩,看到名聲和財富想到正義。它讓我明白: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可以思考意義;紳士與人相處,自己的顏色必須溫和,外表必須謙虛;紳士的言行必須忠誠,工作必須認真;說,做自我反省,回顧得失,有疑問諮詢他人,憤怒考慮後果,看財富和名聲和財富考慮是否符合正義。 如今,以孔子命名傳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近千所,遍佈世界各地。作為中國經典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它的思想哲學和名言早已傳遍了世界各地。正如《朱子語》所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夜。孔子和《論語》延續了讀者20xx多年的夢想,講述了千年的理念,讓我們現代人依然能夠得到溫暖,體會到經典的平凡智慧。

《論語》的魅力是巨大的。在我眼裡,它的意義和深刻性遠不是我能徹底挖掘出來的。下個假期,我計劃重讀《論語》。我想當時的感受會比這次更深刻。我為我的名字來自聖人的話而自豪,聖人的教導會讓我受益終生。

讀論語有感4

我不知道哪一天開始,班上的學生開始滿嘴,有一段時間“不同,不尋求”,有一段時間有一個“紳士寬巨集大量,惡棍經常悲傷”,讓我困惑。我終於知道這是學生們從《論語》中引用的。我滿懷好奇地找到了這本書,一本薄書,幾千字。但這本書,讓我從中受益很多,受益很多。

孔子云:“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像他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的大作家和教育家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孔子還是這樣,更不用說我們了?從這裡讓我明白,與人相處,善於發現他人的優勢和優勢,同時更應該做“選擇好人,改變壞人”,學習那些好人,放棄那些壞人。

在學習方面,我在《論語》一書中看到了一句好句子,“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在旦夕”。我不得不說“回顧過去,瞭解新事物,我可以為老師“學”而不厭其煩。不知疲倦地教導人們”。孔子告訴我們要多思考,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經常回顧我們所學到的,回顧過去,瞭解新事物。

而且在整本《論語》中,孔子對“孝”的闡述最讓我難忘。他說:“今天的孝者,是為了能養,至於犬馬,都可以養。不尊重,為什麼不呢?“這是為了教會我們:孝順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不尊重和愛父母,那只是物質上的奉獻。否則,它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是的,如果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他有多大的知識,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他怎麼能被稱為人呢?

《論語》就像一個認真誘人的`老人,耐心而仔細地教我們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生活,如何孝順,如何學習。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我認為這本書將永遠陪伴我,在生活的道路上,它必然會在我的航行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讀論語有感5

《論語》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之,是知也。”每當我讀這句話時就會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門了,會是誰第一個來拜年呢?我開啟門,看見姑媽一家人先來,奶奶就叫我帶六歲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帶她去堆雪人,正在滾雪球時,她問我:“娟娟姐姐,你覺得我聰明還是你聰明呀!”我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我聰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問我:“那我就問你兩個問題,好嗎?”“可以呀!”我心想她是個孩子,問的問題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應了。

她一開始問我:“雪是什麼顏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著說:“雪不管怎麼樣,都是白色的.嗎?”我說:“只要不加有顏色的東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見她把雪放在手上,走進屋裡,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變成了透明色。“哎喲!”我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哪,真後悔。

接著她又問第二個問題:“雪和冰一樣嗎?”這是我沉思了一下說:“不一樣。”她又說:“只要不加任何東西,都不一樣嗎?”“對呀!”我笑著說。隨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進屋裡,雪和冰都變成了水,她說:“這不是一樣了嗎?”我頓時啞口無言,臉紅耳赤。

這件事後,我又想起了《論語》當中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從此,我也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最聰明的。

讀論語有感6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必須從中國文化的啟蒙入手。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可以讓思想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馳騁,深刻理解人生哲學,為你的人生撥開迷霧,指明方向。因此,作為林業局的幹部職工,我認為我們必須認真學習中國文化,以提高自身素質,幫助林業發展。

漫步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叢林中,《論語》就像一朵芬芳的花,等著我們去採摘和品嚐它所蘊含的芬芳。讀《論語》,感受文化的精髓,就像一縷微風,輕輕拂去我們心中的塵土,讓我們明白世界不是我們一個人的,無論人多麼聰明能幹,沒有別人的幫助,都很難取得成就,一個人只是一個“船”,人們可以攜帶“船”和“船”水。因此,我們必須“真誠、真誠、自我修養”,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質,使自己的人格健全,成為一個無憂無慮的紳士,能夠在金錢、榮譽、地位面前保持自己,克服自己,忍受孤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承擔家庭、單位和社會的責任,才能真正享受心靈的幸福。

學習《論語》的收穫是巨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習”不僅僅是閱讀和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樂此不疲。直到晚年,他還努力學習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所以有一個“魏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知識的第一件事就是熱愛學習,樂於學習,這是關鍵。孔子說:“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樂者”,也就是說,真正愛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知,學而不厭”。也就是說,學習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默默記住所學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要集中精力,知難而進。子說:“士志於道,而恥辱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追求道德、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厭倦世俗。第四,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說:“三人行,一定有我師。選擇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一個人,要注意隨時隨地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為誰;但力行,不學文,任自己見,無緣無故。“這句話是教我們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實踐,理論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真正的知識,我們才能真正發揮“學習成為教師,行為世界”的作用。要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注重實踐,拒絕學習知識,很容易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能適應真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的獨特精髓。它承載著中國5000多年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其在歷史舞臺上閃耀,永不耗盡!

讀論語有感7

暑假裡的一天,媽媽帶我去武進圖書館看書,我讀到了《論語》這本書。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時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其中有幾句印象最深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和見解,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要在課後或回家以後複習一下當天學習的內容。通過複習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會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以後我要天天覆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談到學習,小朋友們只認為向老師學、向書本學,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就非常有限。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東西,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都大為增加,就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要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要引以為鑑,以利於自己改正。”這句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之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寫的真好,我們要好好讀讀。

學到了學習方法和態度,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現實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生無盡的思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最珍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很多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8

論語通俗版讀完了,也聽了鄧曉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基石和側重都不一樣。儒家側重於道德,社會倫理與秩序。道家側重於自然,一直在說天地法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核心是道,他們對自己的核心進行各個角度的闡釋。鄧曉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學,他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看問題時加入了西方的理念與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傳承的,可以理清,看到來龍去脈。這麼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應用。生活中的問題由一些基本的問題組成,排列組合成不同的.現象形式。自己的思維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現在就是把這些工具得心應手的應用熟練,能用一個是一個。博採眾長,積累越多越好。至於刪繁就簡,自己還沒到達那個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後的事了。

想起百度百科描述歷史人物時,常用“熟讀諸子”來形容。有了繁,才能刪繁就簡。自己先把這個繁建立起來。

讀論語有感9

讀了《論語、學而第一》我感受到了孔夫子及其弟子的各種強烈情感。

《論語》乃孔子及其弟子寫作的,他記錄了孔子為學、為人、為事的基本原則與要求。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學習和往來的事情: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快樂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值得高興的嗎?……告訴了我們要有境界的愉悅才是精神的。最令我難忘的`一句話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一小句話告訴了世人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

讀了這句話,我感到無比羞愧!我身為一名少先隊員卻不能按照孔子的要求——言而有信。

在一個星期六,我和朋友約定好去新華書店看書。早上還是陽光明媚,可這天氣變化莫測,一到中午,變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我心想:“下雨了,我還是不去了吧。”便在家裡悠閒地看起了電視。星期一到學校,我已經把這件事忘光了。突然,朋友氣沖沖地跑來我座位大喊:“上官思!星期六你怎麼沒有去啊!”我先是一怔,後來我想起來了:“啊?我……我因為下雨了就沒去啊!”“你……你太可惡了!你知道我在那兒等了多久嗎?我們絕交!”我很傷心,趴在桌子上有點想哭。回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本以為媽媽會安慰我失去了一個朋友的,沒想到媽媽卻訓起我來了:

“你怎麼可以這樣?因為下雨就不遵守約定。《論語、學而第一》你會背了嗎?”

“會!”

“那你怎麼不明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你和她是朋友,但你必須用行動證明,可你言而不信,讓人怎麼信任你?”

“媽媽,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好了,快去背《論語》吧,希望你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媽媽說的話我明白了:書,不是死記硬背的,而是要悟透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學到孔夫子等學者的學問。

同學們!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多讀書。陳壽曾說過“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要細細品,所謂讀書有三到:心道、眼到、口到。

讀論語有感10

以前對於《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瞭解一些,讀書活動使我在工作之餘,忙裡偷閒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收穫良多。

《〈論語〉感悟》是于丹教授繼《〈論語〉心得》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礎上,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于丹教授彷彿是一位烹飪高手,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理。

看過“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裡,“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過“智慧之道”,使我們懂得了“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擁有了知識並不代表擁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知識作為積澱,以智慧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境界。

看過“學習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在今天這個時代,資訊紛紜複雜,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來建設祖國,回報社會。

看過“誠信之道”,使我們懂得了“誠信”雖然中國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基本的道德水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的真誠出發,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看過“治世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德政”作為《論語》“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個文明走過兩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為保障的社會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發揮它的功能。

看過“忠恕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誠於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生活在這個社會裡,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過“仁愛之道”,使我們懂得了“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裡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愛就是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如果我們生活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裡,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壓力看作是一種學習,看作是一種動力的話,可能我們工作起來會輕鬆很多。這種輕鬆更多的表現在心情與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諒解,以誠待人,勤奮工作,那麼我們收穫的將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讀論語有感11

作為儒家經典,《論語》宣傳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孝是第一位的,孝是道德的基礎。

子游問孝道,子說:今孝者,就是能養。至於犬馬,可以養,不敬,為什麼不呢?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順只要能養父母孩子吃飯,但是狗、馬等動物都會喂幼崽。如果人們不能堅持照顧老人和孩子,他們和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是探索他人的心理,孝順父母不僅是物質支援,而且是精神和心理關懷。

孟武伯問孝。子說:‘父母只有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為自己難過。只有當他們生病時,父母才會擔心自己,其餘的都不能讓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盡力。一個人可以通過努力做很多事情,讓父母高興。只有生老病死,這是人力無法控制的,父母也無法擔心。除了這些人力無法控制的事情,其餘的都做好了,不讓父母擔心,這就是孝順。

兒子說:父在,觀其志;父不,觀其行;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謂孝順。孔子說:當他父親還活著的時候,觀察他的抱負;父親死後,檢查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的教導長期沒有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孝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強,品德好,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發點。因此,為父母提供豐富的.物質並不是孝道的基礎。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和教導行事,真正的孝道是值得的。

子說:事父母幾勸,見志不從,尊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為父母服務,如果有過錯,要婉言勸告。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受,依然尊重他們,不違反對抗,繼續努力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表明,為父母服務不能順從。孔子絕對反對愚蠢和孝順。他應該以道德為標準,客觀地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什麼,但不聽從自己的建議,他們也應該履行孝道,永遠不要怨恨父母。

《論語》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是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門終身課程。

讀論語有感12

假期,我讀過許多的書有:《孟子》、《三國演義》、《窗邊的小豆豆》、《論語》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本《論語》。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學的創始人。《論語》就是記載了孔子告訴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我讀完了一整部《論語》,知道了許多平時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必須具備的品格,《論語》這本對我來說是人生進步的一大階梯。這可是儒家創始人,聞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說的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釋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利用仁。”這句就是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我還記得一開始我讀《論語》的時候。沒讀兩天就沒有興趣了,不愛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知道了論語中記載的.做人的道理是多麼的重要,才開始慢慢的閱讀《論語》開始還是覺得沒什麼意思。後來堅持每天閱讀,感覺其中每句話都有很深傲的意思,從讀完《論語》之後,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有條有理也喜歡和人交往了,結交了許多正直的朋友。

《論語》這本書裡邊講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裡,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讀論語有感13

一、“為己學”主張獨立思考精神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荀子勸學篇雲:“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後漢書桓榮傳諭曰:“為人者,憑譽以頌揚;為己者,因心以會道。”

“故知人之為學於藝、學於文,抑學為人之道,雖其所學同,而其所以學之用心,則有為己、為人之別,此誠不可以不辨。學知為己,即知所以為據德之學矣。

又有“此始純粹是一種為己之學,即在自己德性上有期望,有到達,故謂之據德之學也。”

“為己學”是追求自己內在的成長,期望自己有所提高,而非對外進行張揚和炫耀。進一步,為己學之時,不同的人有快有慢,每個人所達到的程度各不相同,這就是完全憑著每個人自己的特點以及他能領悟的程度,孔子對學生因人施教也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所處的學問的階段進行點撥,能不能領會完全在自己。所以,孔門之學是相當的重視獨立思考,並且尊重每個學生的天賦、領悟程度以及成長速度。

“為己學”不是為了取得頌揚和外界評價

倘若為人學,就免不了被外界的意見以及聲音、需求左右。這裡面的頌揚和評價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老師。

一個人不會獨立思考,恰是因為過於相信他人的思考的結果,過於在意他人的意見,均落在了為人學的框架裡。雖然看上去更傾向於解釋是為了自己成長,還是為了外界評價而學,但深一步的體會會感覺到,孔學深深尊重體悟在個人,每個人因心以會道的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我們以往對傳統文化存在的偏見裡,其中就有一條,認為傳統文化太刻板,完全遵從教化、摒棄了人之為人的獨立精神。經過這一“為己學”帶來的思考,我認為孔學本質上是提倡獨立思考精神的,偏見是對孔學的不瞭解和想當然。看到這一點,深深的鬆了口氣,“為己學”完全在乎個人。

顏淵季路侍。子曰:“蓋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顏淵、子路三人之志,即三人之所願學也。此三人之志全屬自己一種內心境界,故稱之為“為己”之學。

朱子謂:“三人之志,皆與物共,特有小大之差。”此所以稱之為“為己”之學。

程子曰:“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於喪己。”

為己之學,所願只在己。其所求完成者,即其一己之心德。而其一己心德所能到達之最後境界,乃為一種“物我一體”之天氣氣象。

可見跟隨自己的心願,獨立思考,獨立探求,最後方能到達物我一體的最後境界;假如學為人,最終喪失了自己,更無法到達境界了。

二、“好學”在於不斷的學習與提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對這段話沒有什麼感覺,看了《孔子與論語》,才明白這句話的深意,以及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和鼓舞。孔子在我們眼裡是完全的聖人啊,我們就會當然的認為,聖人與我們是有著很大分別的,聖人天生就不一般。像佛陀樹下多少天就頓悟了一般,好像人是一下子成聖了。如果自己遠遠到達不了他們的境界,應該是天份和悟性不足吧。但看到孔子十五歲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等,是一個逐漸變化、不斷昇華的過程。

“孔子之立、之不惑、之知天命,皆循序而可見。孔子之下學上達,正宜如是參之。必博文、約禮,乃始知有立。有立焉而上達於不惑,又上達於知天命,而據德、志道之學亦胥在是矣。”

孔子也是在一個階梯一個階梯走上來的,於是給我們呈現了一個人修為客觀發展的下學上達的過程,原來聖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了學問、達到了至高境界的,都是不斷的學習與提升一點一點達到的。這也為自己的成長積澱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以前看到他人那樣的知識淵博、知見那麼深、境界那麼高,常常覺得自己是沒機會達到這樣的程度了,常常以“沒文化”來調侃自己,實際是在眾人中間有點自我放棄的意味了。然而,看到孔子的境界都是這樣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我又能比孔子高明麼,當然也要一點點累積起來啊!只學習孔子的好學就可以了啊。從這個角度看,孔子果真是偉人啊,還是以身效果的偉人,他只說自己好學,實在向人們昭示一個達到更高層次境界的唯一道路。能把自己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來,亦向人們昭示了一個聖人亦要經歷的過程。反過來想我們自己,如果想讓眾人覺得自己是聖人或者神人,定要呈現個“吉人天相”、天生如此啊,天賦異秉之類的,而孔子不為聖而聖,是一個真境界啊!這也不得不讓人恭敬反思,為學修行是否急功近利、總懷著一蹴而就的心態。

書中載:“至其由下學而互通層累以漸躋於上達之一境,此則為孔門教學之所以異於夫人之學者。然亦由乎夫人之學而以通以累,而始更有其上達之一境耳。固非無此下學,而徑可躋此上達之一境也。”

孔孟性善的不同也可見此等意義。但二者不同的是:

孟子曰:“聖人與我同類者。”凡同類者皆相似,因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此則成為全稱肯定語,又規格太高,遂使後人疑問爭辯。

論語本章,僅言大類大多數如是,不說盡人皆然,此則爭辯較少。又僅說忠信,不言仁、義、禮、智四端,其間大有分寸。孔子教人,一面守其易遵之禮,一面企其難及之智,雙方配合,走上仁道。仁道人人可能,但亦少人能及。孔子似在人之最後成就上,並未明白主張人人有平等之可能。只是天生本質相近,如忠信,而別立人生至高標準,如仁與智。

孟子教人為堯舜,乃曰:“非不能,是不為。”意存責備。

孔子則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是孔子並不自居為聖與仁。

孟子把教人標準提高了,不免說得容易。

孔子把教人標準放低,待人做到高處去,則自見困難。

孔子自己,只以“學不厭、教不倦”自負;稱最稱賞的顏淵“好學”而已;自說,他忠信與人同,好學與人異。我們學孔子,亦要學孔子與我們的異處,即是學孔子的“好學”呀。

三、學應當求真義,杜絕執一理而偏

《孔子與經史之學》的部分,展現了孔子為學的'過程,以及後人是如何延續繼承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偏重,到了清朝更是完全偏離了孔子本義,使得現在很多人不認識、不承認經典的妙處,真是令人痛心。這一章的內容較多,羅列變化過程可以使大家更明白整個過程,但也需要時間功夫。我就只談自己的感想吧。

想到我們平時讀書,哪得從歷史上的發端站在高處一直看到現在的呢,多是拿到一本書,看到一個句子,用自己的理解覺得不錯,就深以為然。隻言片語,或者是隻某個作者的書籍與思想,便推祟倍致。看到這部分內容將整個孔子之學的演進、偏重、曲解說的如此詳細,不覺得也是冷汗直冒的感覺,倘若是我讀書,讀到這個偏的、曲的,是斷然分辨不出來呢!即使讀到正的,又怎麼能分辨出是正的呢!既驚歎錢穆先生治學的細緻,也驚歎在現代的老師可以帶領我們看到這本錢穆先生的書。

假如又是走到一個偏的、曲的境地,倒是如何是好呢?

想到讀書思考志學上,我們研究一個學問義理,是否也會受到當今現代的需要的影響,而不顧真理大道了呢?

聯想到平時讀書,有多少人在讀經典,又有多少人在讀功用之書、專業書籍,而且在此基礎上到處都是幾天學會個什麼,迅速怎麼樣,完全是被功用帶著走的狀態呢!

便何況要研究、要考據,在一個亂法時代裡面,真正能夠不被時代帶偏、不被形勢帶走,堅持中正真理的又有幾個呢?

這就給了我以後學習或研究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就是:

第一,要有辨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辨別,請比你強的人辯別,在自己的時代裡選擇最可信最接近真理的書去讀;

第二,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正心,尋求真義,而非被自己的偏見或者需要給帶偏;

第三,儘可能多的去讀經典,去對比、去思考和領悟;

第四、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近代社會種種演變,已逐漸激成兩大潮流。“一曰‘個人主義’,一曰‘集體主義’,而莫不從功利觀點起步。‘個人主義’形成資本自由,‘集體主義’形成共產極權。所爭各為財富,而所失則在人性。人生無不好群居共處,既不願一味封閉自我,擺脫大眾;亦不願專為供奉大眾,犧牲自我。孔子所主張之仁道,即為求人、我各得,群、己兩遂。我們遇到的多數問題,必當從人類自身內心之忠信、仁智求解決。忠信本於先天,仁智成於後天。兩者合一,乃可為人類永久向前指點出一條仁道之路。人類今日種種現象,已非遠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所知。因此亦不復能即憑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當時之所學,解決當前人類之諸問題。然斷不能謂當前人類,已非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當時之人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孔子時如此,今日人類如此,更復兩千五百年後,人類亦如此。認定了“人性”,知加以尊重,乃始可以言“學”。由“尊德性”而斷之以“道問學”,只此是一條不變之大道。一切謀財害命之奇技淫巧,皆所當禁。一切背情傷義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亦所當絕。一切大思想、大理論、大發明、大創造,莫要跑得過快過遠,先要照顧著十室之邑、愚夫愚婦、人所同然之“忠信”本質。惟此乃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基本。”

特別抱歉,完全原文打上來了,這一段讀來真是振聾發聵 ,激動萬分。把一個目前思想中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自我與群體之間的關係闡述得如此清晰、符合根本!我們的偏見裡面以為,只要是中國的古代的東西,就是主張集權的,就是集體主義的。從未想過,這個世介面臨的一些問題,竟然在孔門思想裡有答案!

從“人性”出發,人既有好群居的特性,又有不願犧牲自我的特性,人我之間,如何取捨,也自人性當中的“忠信”而來。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最近發生的一件小事兒。一個特別喜歡哲學的朋友,臨時爽了約,還拿自我自由來說事兒,我認為她就沒有分清自我和與他人的關係(即群體)的分別。個人自由無可厚非,但是假設你與別人產生的聯絡,與群體產生了聯絡,還堅持“自我”,背離最基本的“忠信”,這個是如何說不過去了,對吧?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在一個場景、在一個合理的度。

錢穆先生的這本《孔子與論語》所載內容的準確、詳盡、視野胸懷的廣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預期。早知如此,定當早些努力讀書,前面慢慢讀、讀不懂、不想讀,後面突擊讀,發現了這本書的好,卻覺得如果再多些時間細細品味就更好了。另一感想是,我們現代人對孔子的誤解、對傳統文化的誤解,實際上在這本書中已經完全得到了釋疑,如果本書的內容以一種大眾樂見喜聞的方式不失本義的呈現出來,使更多的人知道孔子與論語的真實情況,使更多的人喜歡上傳統文化與經典。真正的把能提升自我成長的學問推廣發揚出去,對解除現世所面臨的很多問題、解決每個人所面臨的問題,都有一個很大的幫助呢。

我為此前不學感到羞愧。以後,定要好好讀書,做一個“好學”的人。一步一步提升自己,更加接近真理,更加存養智慧精神。

讀論語有感14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並影響至今。要說《論語》就不得不先說說創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孔子的時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麼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在的人?人總是要設法活下去,並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製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製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聖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聖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後,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嚮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並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該往哪裡發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鬥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到中央級的話,才慢慢進入權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範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稅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生很多事了,比如說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後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極其卓越。他等於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佔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後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這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後,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一。當時都靠城牆,一個城牆很高,裡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牆,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牆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麼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果三家大夫裡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後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後,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了。孔子那時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現,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後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著,就擱著。孔子發現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束的時候開始周遊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遊歷期間產生的。

我們常說,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後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隻字片語背後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聖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後人歌頌。但看看那些聖賢們後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呢?並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麼他們仍然值得後人不斷學習他們呢?這後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而《弟子規》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後支撐它的是什麼。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並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凶,而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麼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15

論語》讀書心得提要:現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記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以前《論語》是修身養性的非常重要的書,幾乎人人都會說幾句,現在雖然時代變了,但裡面的內容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性。有鑑於此,我閱讀了《論語》裡面的部分內容,對其中5條印象較為深刻,並結合宿舍管理工作進行了一點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管理方法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姓名,而是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句話啟示我們瞭解別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順利開展工作而言。作為8幢第一負責人,我需要對樓棟基礎資料、格局、住宿情況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員工也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根據她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日常工作狀況來合理安排和分配任務,以此來協調好這個團隊,使團隊每一個成員發揮應有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就可以保障樓棟一切工作順利進行。

二、工作方法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說: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我作為宿舍綜合管理員,其實也是一名“工匠”,只不過我的物件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南大的同學們,而我的工作還要進一步管理好樓棟員工團隊。我要做的是讓同學們住的安全、放心、舒心,讓團隊和諧穩定,讓這就是我的“事”。而這些都離不開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這就是我的“器”。要開展好工作,必須要學會有效的管理方法。

3。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後勤工作不只是看看門而已,還涉及到安全、衛生、管理方方面面,內容較多,涉及較為廣泛而且繁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總結經驗,就會疲於應對,不僅使自己疲憊,工作效果還不一定好。只有在工作中及時總結經驗,才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一個樓棟很大,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管理好樓棟,還必須和同事們團結互助。人難免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別人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儘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將會實現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促進工作更好開展。

三、學習方法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現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該看到這點,並主動學習,具體到宿舍管理工作,那就是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也可以向樓棟裡的同學們學習,這樣我們在日積月累中就會實現進步,不僅對工作有好處,對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閱讀《論語》,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我將繼續加強學習,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爭取將宿舍管理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