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論語》讀後感通用15篇

作文 閱讀(1.9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通用15篇

《論語》讀後感1

我是一位三年級的國小生,現在正學《論語》。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到了知識後,你經常去溫習它,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在我沒學《論語》之前,我對學過的課文,很少去溫習它,我把許多大好的時光都浪費了。每天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叫我去讀書,而我卻找各種藉口出去玩,還時常惹媽媽生氣。自從誦讀《論語》之後,對照書中的內容,我羞愧萬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說的話去做。於是,我試著去做了兩週。每天放學後都溫習功課,並做簡單的筆記。兩週之後,我的學習果然有了些變化。就拿這件事來說吧!

那天,老師走上講臺,對同學們說:“今天考試。”雖然同學們複習過了,可還是非常緊張。只有我感到渾身輕鬆。因為我將那部分內容已熟記在心。結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終於嚐到了溫習功課的甜頭。

還有一次,下課之後,同學們在玩遊戲,我也加入了進去,原來同學們再一起玩搶答題這個遊戲。一個同學負責翻書找題,我們其他人搶答。我連續答對了好幾道題。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溫習功課真好!

孔子寫的《論語》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今後,我還要深入地去學習。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論語》讀後感2

最近,我們學校舉行了國學知識競賽,我雖然沒能參加比賽,但是我們也應該去了解國學,因為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結晶,裡面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面對生活的困難,教我們如何去學習。

我看了一遍論語,其中,有些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見貴賓和承當重大祭祀那樣嚴肅認真,恭敬謹慎。告訴我們做事要眾生平等,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一國之君,都要相同對待。

讀了這句話,我想到生活中,一個學習成績好的人對待成績差的人就以輕視的態度,不願意和他們接觸,而我們不應該這樣,應該去鼓勵他們,而不應該去排斥他們,不然他們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如何去面對生活,讓自己對生活有信心,去努力。

《論語》讀後感3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中秋節就要到了,願大家快快樂樂、閤家幸福(*^_^*)

《論語》讀後感4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後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瞭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幹,並且忠於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後感5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裡面的《為政》,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僅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要怎樣,同時他也突出了學習之樂。這句話既能給全書奠定基礎,也正可作為我們學習的助力,通過學而時習,就可以使自己的德業並進,日臻佳境,這自然是讓一個讀書人而高興的事情。老子曾經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聞道。”以老子的話來證明論語的觀點,真是恰到好處,好上加好!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說能從溫習舊知識中發現新知識,找到新問題,就可以做老師了。由此可見孔子對“溫習”一詞的看重。知識是具有傳承性的,創新並不是憑空虛造,必須通過“溫習”的途徑才能達到“知新”的目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推陳出新。其實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門、欺世駭俗、竟奇鬥異的新,只是一種時髦,並不是真的新!可見《論語》對後世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學習、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這真是一部對任何人都有用的好書!

《論語》讀後感7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8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後感9

孔子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他被稱為聖人,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類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學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宋代的程頤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 論語》 ,未讀時是此的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跟許多人都一樣,都沒有仔細讀過《論語》。可是把《論語》仔仔細細的讀一遍,就會發現裡面的奧祕,裡面的樂趣。

這是一本言行錄,記錄孔子思想的內容很多,記錄他的形象、外貿的內容比較少,但是讀著讀著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躍然紙上了。他是一個謙恭有禮,又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厄也不退縮。同時,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會為時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爾跟學生們開玩笑。能重新認識孔子,也是我讀《論語》一大意外收穫。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是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在生活中她像一盞明燈,時刻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幼兒園的誦讀課上,漂亮的劉老師帶領我們每天進行晨讀,我現在都能熟練地背誦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段話告訴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其他兩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會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個強的',我們應該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做為一名一年級的國小生更要提高修養、虛心好學,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做到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帶著這樣的學習態度,我進入了國小,雖然認識的字要比別的同學要多一些,但我從不驕傲,反而虛心向同學們學習,小朋友都願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學習關係,我學習起來勁頭更足了。

老師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現在年紀還小,不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從《論語》中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與習慣卻是我們國小生應該做的。

《論語》讀後感1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每個人都能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的深思明辨。讀《論語》,彷彿看到了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的中間,同他們暢談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論語》中直接了當的闡明瞭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質有著自己的見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義小人於利,他從人的追求以及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懷惠”和“小人比而不周”並不是說喜歡和擅長與人交際就是小人,而是說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關乎財富和利益。這也論證了當下的中國將法治放在第一位,嚴厲打擊擾亂社會治安的一切事物,體現了《論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巨大影響。

《論語》讀後感12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裡埋藏,把我的心靈淨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臥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孃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於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裡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裡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裡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論語》讀後感13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到了太廟,每一件事都要請教別人。有人嘲笑他:“誰說孔子懂禮?到太廟去,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感嘆說:“這才是知禮啊。”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僅僅侷限於“知禮”這一方面,還可以從中看出知者的謙遜和不知者的狂妄。實則對於禮樂一道的瞭解,當時已經很少有人能超過孔子了。可他依然謹慎而謙虛,“每事問”一個“每”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對於“禮”嚴謹的態度。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發出嘲笑聲音的人。孔子敦厚,對於他們的態度仍然是君子的,溫和的,而我則想對那些人說:“爾其知禮乎?亦見笑於大方之家耳!”

知者謙,不知者狂,這一簡單的道理曾不止一次體現。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近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不僅是幽默與自謙的一句話,更蘊含著蘇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將姿態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說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聖人與普通人的差別,蓋在此矣。

《論語》讀後感14

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自己內心需要的幸福生活。

孔子提倡仁,但他不認為所有人的錯誤都應該用失去原則的仁的心來原諒。《論語》告訴我們,要以平等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要有一點分寸和一點餘地。俗話說,世界是一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那就難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氣質,就像有人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但都是在求真的狀態。只要不逾越原則,不能真誠待人,不能真誠說話,不能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男人,是什麼原因?

品味生活,培養自己的修養,其目的是做好幸福生活。以淡泊的心,豁達的心,超然的氣質,從容的心境去生活,把自己的情緒和生活融入自然狀態,才能做到天地無罪,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就像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生活的祕訣一樣。

《論語》讀後感15

在學習和禮儀之間,我認為學習重要,如果不學習,是不可能得到禮儀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是謂大家出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會禮儀,禮儀也是從學習中 得到的。再說,孔子也是要先學習,才能得知禮儀傳授給大家的。

還有一點,如果孔子真的看重禮儀,那為什麼論語上第一章又是“學而第一”呢?為何不是“禮儀第一”呢?看來,孔子也是很看重學習的。再者說,我們小孩 子現在重要的是學習。每天你的媽媽回家會問:“今天你講禮貌了嗎 ? 對老師尊敬了嗎?”不會這樣吧!你媽媽只會問:“你今天學得怎麼樣?有沒有不會的 ?” 等等有關學習方面的。

也許聽了這些,還會有人問:“那論語僅僅是孔子的弟子傳下來的,又不是孔子所說”學習第一“。如若這樣想,你從論語中也就可以得到答案。”二三子以為 我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於二三者,是丘也。“看到孔子是不會向弟子隱瞞自己的想法,那剛才同學那一說,就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