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論語的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2.5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的讀後感15篇

論語的讀後感1

我平時最喜歡喜劇,對於四大名著和歷史書,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更何況去品味其中的奧祕。今年暑假,在老師的要求,我極不情願的買了一本《論語》,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應付。可是中間的某些語句,是那麼的吸收我,把我引進《論語》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麼的值得我去欣賞、品味,能給人頻頻的聯想,暢遊在知識的海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我當時品完後,覺得孔子和他的學生能力是那麼的高超,技能是那麼的爐火沌青。於是我的品味生活從這裡啟航:人們在當今的社會上,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休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斷走向改正的道路嗎?與朋友和平相處,彼此信任對方,難道不是一種能力嗎?婁別人把一件重要的事託咐給你時,那不是對你的信任嗎?你是否應該去珍惜?老師乃辛勤的園丁,毫不留情的把“水”傳授給你,你不應該認真的聽,一心一意地去做嗎?忠的特點為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我被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錯誤上做的並不好,有一次,三姨給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議,我卻竭力的開拓自己的錯誤,以後我會改正,做認真標兵,我堅信,在漫長的品書道路上,會繼續掀開嶄新的一頁頁。第二個是很短,卻又很長,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大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嗎?”

看來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決心,決定認真努力的學習,我相信《論語》會讓你、我、他受益無窮,讓好書悅伴我們的一生。

論語的讀後感2

假期特意買了一本于丹的《論語心得》,空閒時間好好品讀了一翻,讀後愛不釋手。于丹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絡起來,警示後人。大家知道,《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聖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溫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瞭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論語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論語的讀後感3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論語詮解》是對《論語》中言論進行註解和翻譯的書,它配有精確的註釋和譯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內涵,使我們真正讀懂經典。這是我們新時代好隊員傳承祖國優秀文化,誦讀經典名篇的必讀之書,裡面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各個方面的言論,從中告訴我們許多學習知識和做人道理。

關於學習,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地複習,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進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語文考試時,有一道題我使勁想了好久才下筆作答,這就是平時沒有認真複習到這個知識點的表現啊!我決心在新學期裡努力做到經常性地複習老師教過的知識。還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也是對待學問的正確態度。有時候,爸爸給我講解數學題,爸爸問我聽懂了嗎?我說懂了,可是再讓我做類似題目,我又做不出來。以後,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裝懂的壞毛病,這樣我的數學成績才能越來越好。

這本書不光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告訴我們為人之道,替別人辦事要做到盡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去複習。我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國小與人交往都是誠心誠意的,從來不和同學們吵架鬧矛盾,因此在班級裡有很好的人緣,大家都非常喜歡和我做朋友。還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為國小生,我要向表現好的同學看齊,學習他們的優點,看到愛搗亂、表現差的同學,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課有沒有分心、不積極舉手,下課有沒有追逐打鬧等跟他們相似的毛病。

《論語詮解》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知識和道理不計其數。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們每個新時代好隊員用心去閱讀的書。

論語的讀後感4

翻開一本中國的經典之作,走進孔子的世界,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仁愛”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們民族備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愛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現。記得有一次,顏淵問到孔子怎樣做才能是“仁”,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則論語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日常行為準則。那麼,我們是怎樣做的呢?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適合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書、影像等,我們是堅決杜絕的。可是我們個別同學還是不免去看一些認為無關緊要的閒書,我們應該勸阻他們,因為這不但是在浪費時間,而且會極大的干擾學習,減弱學習的積極性。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沒有禮貌的話語就不要去說它,不文明的行為就別去模仿,否則不但會損壞我們中學生的形象,還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風氣的好轉。我們的語言是先輩經過幾千年才演變而來的,我們不要去刻意地玷汙它。不要忘記漢語是世界上發源歷史最長而且最美的語言,我們應該弘揚中華的語言,讓世界都能領略到中國美,漢語美。

“非禮勿動”,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要去動它。偷竊可恥,而且是要嚴懲的。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勞動獲得,還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從另一個角度說,拾金不昧就是“非禮勿動”生動的表現。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將這個美德發揚光大,為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裡面還有許多寶藏在等待我們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這足以顯示出它的博大。老師說“半部論語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我們的缺點和不足,又告訴我們如何去不斷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義、禮、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幾千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也攜手孔老先生,踏上仁愛的旅途吧,我們要時刻銘記“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義!

論語的讀後感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在中華幾千年封建王朝裡被奉為治國圭臬。

《為政篇》裡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領先。

《八佾篇》裡說: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所以,儒家思想裡的孝順理念極大豐富了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內涵。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的讀後感6

粗粗地讀完《論語》,覺得其真不愧為一部歷史久遠,內容簡單而又深奧的中國古文化書藉。並且不同時代的學者都加以悉心悟讀,註釋,翻譯,解說,談論研究,只可惜我目前還沒領悟多少精華,要來寫讀後感,就只能有什麼感受寫什麼了!

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做人,相對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書中從各個方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有質量,書中概括為: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工作勤勤肯肯。。。。。。其實這些道理是相當簡短及普通,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是這種寬容也是有限度的,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遇到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現在回頭看看覺得其實也沒有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更要感謝那些嘲諷自己甚至傷害自己的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嘲諷才讓我們更加強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平凡的道理:即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平凡人學習,一點一滴聚集不起眼的知識,必然是人要成功的首要條件,要知道這種不恥下問,造就了多少偉人。

說實在話,作為一項作業去讀《論語》有點累,但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我卻真的想細細品讀《論語》了,因為孔子這個充滿人性,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歷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也終於明白,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什麼會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崇。

論語的讀後感7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裡,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論語的讀後感8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著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裡,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後慢慢地說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裡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說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

最後,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說道: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群孩子,到剛開凍的河裡去洗澡,然後去唱歌跳舞,之後,就唱著歌回家。

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說:“我同意曾皙的觀點。”

老師私下裡又對曾皙說:“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說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群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巨集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著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

那麼,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

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論語的讀後感9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鍾愛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鍾愛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生,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著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裡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質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鍾愛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鍾愛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我呢?

論語的讀後感10

古老的論語,傳承了上千年。流傳到我們手裡時,卻僅僅只是在課本上涉獵。現在,總算是有一個人站出來,告訴我們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聖人們留下的筆記,立足於社會。

于丹的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在我們心中只有個聖人形象的孔子,忽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聖人的觀點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與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

初讀于丹的心得,在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瞬間覺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計較的,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種淨化。

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人們喜歡用最快的最簡捷的方式去接受東西,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書的傳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論語心得,讓人們又重新拾起了書本,去領略古聖人的至理名言。讓人們拾起書來,學習一種處事原則,讓更多的人重新去樹立一種平和的心態,我想這個作用是任何批評都掩蓋不了的。

書中有一個小故事我很喜歡,說的是對待事情不同的態度有不同的回報.幾個工人挑轉頭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說了,其中有一個工人說:“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對啊,你對待事情不同的態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報自然也會各不相同。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經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時間,用這些簡單平凡的故事,聖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結合,教給我們為人處事之道。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在罵于丹教授,說她不懂論語。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錯誤,在我看來,錯誤確實是存在。可是她征服我們的並不是一本論語,而是她個人獨到的見解,是她個人自己總結出來的結論。並不是那些硬性的論語的翻譯。

真正瞭解論語這本書的人,不是那些為了一點錯誤而跳起指著別人鼻子罵的人,他們的本事無非就是挑錯誤。真正瞭解的,是孔聖人,是孔聖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讓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評價,熟是熟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的讀後感11

進入了懷鐵一中,我們一開學就學習了一篇非常有意義的課文:《論語》六則。它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這篇《論語》六則就記錄了六則孔子說的話,他的話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整篇課文是針對兩個內容的。前三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後三則則是講學習態度。

第一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是學習並經常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因此惱恨,不也是君子嗎?這則論語教育了我們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寬容的品質。特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告訴我們學了知識就要溫習知識,這樣學習一定會好的。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這是我經常說的話。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溫習舊的知識,從中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就可憑此當老師了。我們一定要養成預習複習的好習慣,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新的知識,這樣我們也瞭解得,知道得。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則,第三是告訴你正確的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過不知道該怎樣學習,千萬不要只知道讀書而不知道思考,這樣就會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讀書,就會陷入困境。所以我們不能走兩個極端,既要讀書,也要思考,這樣才是對的。

後三則則是講學習態度了,那就要看看我們的學習態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態度就是學好的關鍵。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提的一個問題。說明了孔文子學習好又喜歡學習,不以為向比自己成績低的人請教看做恥辱。這種優良的學習態度真值得我學習。

這一則是表現學習態度的精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告訴我們,學了知識而不說出來,刻苦鑽研不知道疲倦,教導別人不知道疲倦,這些我哪一點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謙虛,其實這幾點他都有,但是他還是說他沒有做到,這是多麼謙虛呀!

最後一則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幾個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他們的缺點要加以改正。我們要取長補短,這樣我們才能做得更好。

論語的讀後感12

儒學的思想正日益滲入到人們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每讀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穫很多的東西,比如:

當讀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時,我懂得了要先行後言,莫言過其行,說與做是做人的兩個重要方面,無論何時何地,少說多做,說了就做,先做後說永遠是我們應該信奉的說話行事規則;

當讀到“道聽途說,不足為缺時,我懂得了,一個傳聞,入乎耳,出乎口,不經過考證和內心的思考就說出來,委實輕率,不負責任,但現實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歡傳播這種小道訊息,飛短流長,看著鬧得滿城風雨,心裡竟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其實,無論是從道德還是現實做人來講,這種心理行為,我們都應該擯棄。

當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挺有感觸的,對父母孝順,是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孝”是一個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來,受西方所謂的“自主獨立”意識的影響,年輕人不願依賴父母的同時,也把孝的意識拋到了腦後,也許真到我們切切實實想為父母做點什麼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了。

當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我意識到了,做人得將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別硬塞給別人;自己想要站住腳,也得先讓別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別人有所成就的夢想。

當讀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時,一位仁厚長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寬巨集大量,與人為善,他教育弟-子們,要多看人家的好處,進步的地方,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成就,也絕少擁有孔子那樣的胸懷,但我們應該儘量的從中汲取點什麼。

論語的讀後感13

孔子,眾所周知,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這位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譽為“天縱之聖”的傳奇人物。他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人,更影響全人類。而孔子的代表作《論語》,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論語》,這本啟迪人們智慧的書籍;書中的每一句話,都精闢到位,見解獨特,充分的表現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禮,智,仁,義,信。讓人回味無窮。每每誦讀,都好像看見了這位聰明絕頂,睿智無比的偉大人物。

很多人認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讓人讀得頭昏腦漲,但是論語卻不同。它深奧卻簡單,簡單也深奧,裡面各種大道理,小認識,都是智慧的結晶,讓人受益匪淺。這也是我喜愛《論語》的原因。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孔子說過的一句話——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這句話就是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卻是我自己要向前的。

在我第一次讀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太理解,但在讀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之後,對這句話的感受與見解就越發深刻。

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形象的比喻,易懂卻深刻,讓人有更具體的認識與瞭解。

古今中外,縱觀無數名家偉人,他們各自堅持不懈的事蹟,都印證和踐行了孔子的這句話。

就比如中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他的一生有許多成就,都是因為他持之以恆的不懈精神。而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這位只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六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遙的輝煌。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裡艱苦卓絕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65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單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在他不懈努力的幾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終於取得巨大成就。

論語的讀後感14

在於丹筆下,孔子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與人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就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缺憾。承認現實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個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的讀後感15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裡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裡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務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必須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就應盡心經力的去幫忙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