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讀論語有感10篇

工作報告 閱讀(1.89W)

讀論語有感1

讀論語有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讀論語有感10篇

在《論語》第七篇《述而第七》談到孔子作學問時,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學習他好的方面,對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實這裡,“三人行”不是三個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懷瑾先生解釋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這也許是孔子的本意,我為此有較深的體會。在我們一生中,有無數老師,從國小、中學到大學,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我們固然要學習,學習他們好的品格,作學問的方法和思路。他們的人生經驗,是我們前進道路上重要的財富。學習他們的優點是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瞭解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使自己積累經驗。品德修養好的老師都會毫不保留地告訴別人。即使他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他人生幾十年默默無聞地毫無怨言地在某一崗位上的積累,也是一筆財富。退之,品德、學問不好的,甚至是壞人,坑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學習,從他們角度考慮,瞭解他們壞的根源,坑害我們的原因,從而使我們認真反省,自己不能這樣壞,這樣壞,是坑害別人的。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這樣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規則和秩序,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的。我們也要向比我們年齡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學習。學什麼呢?有人認為我這把年紀,走過的地方都比他們知道的地方多。擺好心態,我們學習小孩子的天真,單純呀!可能會鉤起我們兒時美好的記憶,也可減少成人間人事糾紛之爭的煩惱。我們學習年輕人的時尚,學習年輕人的活躍思維等等。總之,我們可以從各種人那裡學習,豐富我們的學問和知識。

“行”還說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上學習,還要在“行”中學習,即在實踐和實際中學習。實踐和實際中的學習更重要,別人對的,我們要認真學習,不對的,認真反省,我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看起來,講起來容易,都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該這樣做。可是在現實中,我們多數人包括我在內能做到向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學習,認為自己能從中受益,有時會內心裡和表情上顯露出曾象某位大師學習過(那怕是見過)的得意,但有時出於傲慢心理,可能的競爭,而不願意向比自己好的學習。這都不是很要的心態,我們應把學習作為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難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認為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認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 博士僅是在他所從事的領域多讀了幾年書而矣!其他的還差得遠著呢?教授僅僅是一種技術職務的符號,僅限於他們的領域。每個人知道的畢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來講吧!我號稱是搞色譜的,實際上僅僅是氣相色譜,僅僅是氣相色譜的應用,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化工中的應用,在細說,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煉製中的應用,還沒有涉及化工中的應用;再細說,八年時間,僅僅做了石油煉製中硫化物的工作,還不可能完全搞清楚,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那麼我所不擅長的呢?怎樣把實驗室佈局好,怎樣安裝管線好?都是我要學習的,此外,還有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管比我們高的還是低的(首先我們心裡不要這樣區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缺點),只有向有利於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學習,才能收穫,才能進步,才能提高。

我的另一感悟是:在我認真學習時,認真積累的同時,把我們的知識、經驗和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和過程告訴別人,使他們能吸取我的經驗和教訓,不走我曾經走過的彎路,節省他們人生寶貴的時間,取得成功。然後再把這些事例告訴需要知道的人,以激勵他們前進,也是很有意義的事。以前,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把成功和失敗的地方告訴比我年齡小的人。通過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將更認真地學習,並將心得再反饋給需要幫助的人。

讀論語有感2

論語,千百年前的經典。流傳至今,有多少人曾今因論語而恍然頓悟。歷經歲月淘洗,它匯聚了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創造和知識。每一句話都含著無窮韻味,等待我們去發現。

學而篇有這樣一句話: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這句話在書上的譯文是“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話就能兌現”。用比較專業的方面來理解“義”,“義”便是一種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可“禮”又是什麼?這樣疑問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儒家口中的“義”。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義”是自己的能力範圍,是自己承擔的事。摘星攬月,時光倒流,有那麼多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有那麼多事情是我們只能幻想的'。太過不現實的諾言最後也只能是化成虛無的泡沫。不管那個當年許下諾言的舊人是為這個諾言多麼努力過或者是隻當做一場一笑而過的遊戲都只能無力地看著現實把曾經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現實不是童話,諾言更不是一場遊戲,“義”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許下這樣的約言才能做到“言可復也”吧!在綠野仙蹤裡,多蘿西向奧茨大王請求送她回家,奧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後卻發現,奧茨大王僅是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根本沒有能力送她回家。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嗎?奧茨大王最後的下場是原形畢露,沒有人再相信他。沒有做到“信近於義”的奧茨大王最後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誠信的根本是信近於義,誠信是一種美德,“信近於義”更是如此。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態度容貌莊矜合於禮,就不遭受侮辱。

恭維和恭敬,僅有一字之差,相差卻是甚遠。一個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另一個卻是世俗中的不良行為。對待別人恭恭敬敬,別人也會如此待。反之,費盡心機去恭維別人,換來的只會是別人的鄙視與唾棄。恭敬對待別人是一種情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體現。恭維卻是極不自然的,處心積慮的。

因不知其親,亦不可宗也。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隨隨便便相信別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經熟悉他的品質,依靠起來便踏實了。世說新語裡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魏朝的時候,一個叫許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歡用自己鄉里的人。有人就為此向皇6f56帝告狀,說他任人唯親。於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來。他怎麼辦呢?他對魏明帝說,我所推薦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自己甘願領罪。皇帝一考核,這些人個個官聲都非常好,十分稱職,於是把許允釋放了。

同樣故事還有一個:晉朝的時候,朝廷積貧積弱,謝安想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捍衛國家,在選將上一直頗費躊躇,因為他知道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他的侄兒謝玄,最後他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了他。淝水之戰中,謝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謝石擔任前線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鋒,兒子謝琰任前鋒中前鋒,後來以少勝多的大勝利充分證明,這一任命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某些時候,舉薦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發揮出人才的優勢。

“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因不失其親”這三句話,第一個講的是對言語的要求,第二個講的是對行動的要求,第三個講的是內心的依靠。它們同樣是做一個君子應該注意的三個方面。

亂世春秋,因為有了偉大的孔子,這段歲月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孔子面對一個個王朝的興盛衰敗,發出種種睿智的感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僅是如此一句簡單又複雜的話語,就可以讓我們後人無限感慨,無限領悟。不得不說,孔子,真君子也。

讀論語有感3

【論語十篇】是我們學校發給我們五、六年級的書,裡面內容豐富,我很喜歡,一有時間我就會拿來讀讀,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處講學,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卻被一個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擋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車,微笑著說:“你怎麼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小孩子抬起頭來,鎮定地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決定考考他,就問道:“什麼水中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時候白天短?什麼樹不長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螢火,枯木。”說完,小孩又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要不咱們賭一盤吧。”小孩馬上拒絕了,說:“天子好賭,就無心治理國家;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的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讀書;小孩好賭,就會捱揍。賭一博原來時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麼?”孔子一聽,頓時由讚賞變成了敬佩,於是拜他為師。這個7歲的孩子就是項橐,從此,這個7歲的孩子名聲揚,而孔子以聖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讚。

我從這個故事中瞭解了橐小時候的故事,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含義。

讀論語有感4

書籍是歷史的烙印,是智慧的低吟。讀書,可以神交古人,汲取先賢智慧;可以審視自我,成就精彩人生。閱讀有益身心的書籍,使人的思路開拓,從而提高自我素養,對人生的經歷有更深切的體會。倘若把文學藝術比喻成一頂王冠,那麼孔子的經典之作――《論語》就是王冠上的瑰寶。古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世人對這部經典傳世之作有著極高的推崇。曾幾何時,《論語》成為我的心儀讀物,裡頭的至理名言更是讓我回味無窮,受益良多。孔子的言行舉止不僅讓我印象深刻,更像春風化雨般地滋潤著我的心田,使我感觸頗多。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其思想深深地牽繫著華夏子孫的心,那正統學派的真諦更是傳承千古,流芳百世。《論語》給我的首個啟示是“仁”,也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恤民情,關心民政,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倘若要遏止“苛政猛於虎”的情形,那麼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當安守本分,互相關懷,將心比心,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以達成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推己及人,以一顆慈悲之心去渡化有緣人,只因“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當然,我們必須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高尚品格,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凡事皆要以利與害為出發點,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德行與原則。

《論語》講究孝道:孝,在中國從古至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本著作中,它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都牽扯到這個“孝”字,而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古人云:“孝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倫也。”如果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都不懂得如何孝順父母,那麼豈不連禽獸都不如?須知“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啊!孔子曾言:孝悌是人的根本。由此可見,一個人懂得報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是何等的重要,因為“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身為別人的老師,孔子時常訓誡弟子們要秉持孝道,講求信睦,以求家道安寧;兄弟之間要互相忍讓,並且要有深摯的手足之情,而不是同室操戈。

年幼時,我接受啟蒙教育,雖然當時童心未泯,但對《論語》中的一番教誨有深切的領悟。那就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學無止境,十五歲時就要有志於學習,三十歲就懂禮儀,無論是說話做事都有把握。當他掌握了各種知識,就不再迷惑。五十歲時,得知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便能明辨是非,判明真假,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超出規矩。這幾句肺腑之言非但激勵了我,更是使我有了向前邁步的勇氣與決心。當時我就立志要力爭上游、發憤圖強,只因“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孔子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較大的進步,直到晚年才達到最高境界。我深深地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可貴精神,並且認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唯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才能成就偉大的人生,因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部國寶級的傳世著作有著一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以讀書為樂事,說明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反映出他注重修養,嚴格律己的處世態度。此外,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以及“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句。這些名句都是在求取學問時應該持有的態度。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因材施教”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他勸勉弟子們要虛懷若谷,不斷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一個有特長和技能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從而取長補短。每當遇到學問上棘手的問題抑或是滿腹疑惑時,切記要尋求有智慧的人指點迷津,這樣才能透徹地掌握知識。當然,我們也時常溫習舊知識,因為這樣才能從中得到新的領會與體悟,只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教會了我許多哲理,並且讓我變得穩重成熟,溫文爾雅。他認為如果要實踐仁德,就需要“忠”和“恕”。“忠”是儘自己的本分,“恕”是儘自己的能力去原諒別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一個人若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講求一個“信”字。在今天看來,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除此,我們也要擁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態度與胸懷,少責備別人,並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見到賢人應當向他學習,看到不賢的人則要自我反省,因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詳細地說明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不安;君子襟懷坦蕩,與人為善,知足常樂,小人則終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憂心忡忡。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做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而不是成為一個心胸狹窄、人格卑鄙的小人。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應當警惕戒備,那就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說明了青少年應該要用理性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慾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身為一個讀書人,我有一個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將來時必要為社會和人們謀福祉,只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驀然回首,我懷著嚴謹的態度去品讀《論語》的經典名句,並且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孔老夫子存活在我的心中。其實,孔子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沒有智慧之眼、澹泊之心去感受他的存在。不可否認,《論語》給予我許多的人生大道理,並且教會我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的生活經驗。《論語》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著作,有著不可磨滅、不可動搖的地位,更是我華夏五千年智慧結晶的最大見證。在這兒,我要稱讚這部我最喜愛的瑰寶:《論語》經典,永垂不朽!

讀論語有感5

泱泱古國,孕育了五千年唯我無雙的華夏文明。而孝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最具獨特標識的一脈,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道德追求。時代是倉促的,並且在迅速地向前推進,弘揚孝道,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代發展程序的一個重要課題。

早在《論語》中,孔子便提出了許多關於孝道的名句: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遵從父志,以父親的道德品行來引導自己,即使在父親去世後也不改“父之道”,這便是“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高壽,自己長大了高興,另一方面又以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由此可見,孝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恪守於心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自內心深處愛的情感表達,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人民和諧。因此,孝是道德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在當代,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背井離鄉,只剩“空巢老人”獨居在貧窮落後的農村,那日日夜夜的思念、期盼,都化作無奈的嘆息和渾濁的眼淚,沉重地在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是否該喚醒我們內心深埋已久的孝道,常回家看看?

如今,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相承接,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弘揚孝文化,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讓孝文化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讀論語有感6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

讀論語有感7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裡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後,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為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于丹心語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各的尊重,這樣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讀論語有感8

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現在翻閱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讀論語有感9

千年槍林彈雨掀起一股股腥風血浪,史書頁頁更新追溯歷史的跌宕起伏,不論是楚大人的沉吟澤畔九死一生亦或是屈原的含冤投江,任何一代皇帝的前朝千絲萬縷的糾葛與暗藏殺機,波波不止的沙場,皆未動搖自漢武帝立《 論語》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位。

如廝,儒家寶典的代代相傳,鑄就了有助成長為仁恕兼備的禮儀之邦的基礎。可笑的是現實總是背道而馳,歷史一直如孕育盤古般地微妙變化著,“仁,義,禮,自,信”逐漸成為一種華而不實的一番言辭,“恕”缺乏了人們客觀意識的反省以及主觀能動性,不務實地以自我為主力從而扼殺反對自己的勢力。積少成多,當今的社會才表面風平浪靜實則一團汙穢。個人所得以及美貌、物質享受的獨攬,無不揭示著自己的醜行,空負儒家傳承子孫的冠冕。

人走茶便涼,月也有陰缺,紅顏彈指老,歲月縱去,人老珠黃,狡兔死,走狗烹,一切只是過眼煙雲罷了。人赤條條的來,終是赤條條的去,不管你是否富馳騁的奧迪,碩大圓潤的珠寶,還是傾城傾國的美貌,德高望重的地位,亦或者是叱吒風雲的權利,一切終了,你帶不走什麼,也無法再帶來什麼。毫不掩飾的說,與其如此,倒不如好好塑造自己的品尚舉止,天然去雕飾的氣質總比端著紅肥綠瘦滿頭珠翠要清新爽朗得多。

亡羊補牢尚未晚,放下你的私慾與俗世紅塵的念頭,寬下心來,坦蕩地接受“論語”的洗禮。自然了,並非日夜廢寢忘食地吟誦,更講究的是“悟”。《論語》其實不需要刻意記住,依照著畫葫蘆,那樣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若修身養性,靜默中思考孔子的教誨。

閒餘時,我喜歡伺候筆墨。每每在硯臺前,一切盡在不言中,皆彷彿平靜如水,只餘墨錠與墨塊水乳相溶的糅合,那“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鬆麝薰”的墨跡斑斑點點,透露著平和安寧的韻致。也許,品味人生,就只是在一點墨漬的嫋嫋尾跡中隱隱彰顯的。品墨“形骸寄文墨,意氣託神仙”,“毫墨時灑落,探玄有奇作”。墨道似心如止水文趣兼備.儒學經典皆以墨寶凝聚傳承,儒士更是不能一日無墨,興許這樣的閒適人生也只有儒士墨人品茗追求了。于丹曾雲“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並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我愚見作“心平氣和”。

墨是個和氣淡泊的秉性,與誰都志趣相投。老百姓的門檻兒也進得,官府機構也進得,不卑不亢,不做寵物狀,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雅性。在儒家士人眼中,平和、寬恕、仁愛是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即在墨道講求要身心皆“怡”、融於其身的哲理就與《論語》的真諦不謀而合了。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的理論就蘊含在這看似來來回回就幾句輕描淡寫的“子曰”“曾子曰”“自貢問曰”中,然而卻使受益者充分享受生活,度好人生春秋。我不敢趾高氣昂地說自己嗜儒如命,但也是樂於的,我真心相信當人能擁有像論語一樣高潔的氣度,坦蕩的胸襟,曠達的心志,超逸的性情和淡泊的心態時,那麼自己的情操和生命亦就融入血濃於水的自然狀態,與山河流水大地靈氣仿若指甲與肉般形成不可分離的貼合,才無愧於祖先,無悔於自己,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享受人間世道,尊崇“仁,義,禮,自,信”,找到內心深處的安寧。

讀論語有感10

今天在鄉下爺爺家呆了一天,除了做飯外,我把自己關在房間,安安靜靜的讀《論語心讀》和《了凡四訓》感覺時間真的好快!

“君子藏器於身,伺機而動。”《陽貨第十七》開篇講到了孔子如何應對陽貨?從孔子面對尷尬局面,靈活應對,不失禮也不得罪,足可以看出孔子超常的智慧,並非一般人理解的迂腐、木訥、、、、、、其實,讀到此篇,最值得我反思和學習的就是面對各種人,所應採用的不同態度,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讓自己不失禮同時又不得罪對方?尤其是生活在現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學會保護自己應該是第一位的,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和智慧又是何等的重要,由於自己這方面缺失的太多,不知不覺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焦慮之中,想的多了,反而讓人的心真正無法靜下來,越是那樣,越感覺自己信心不夠,底氣不足,無形中感覺自己不光進步不大,甚至退步了。那天在飯桌上,我的親戚們都指責我把我的兒子操的太忠厚老實,現在是孩子最天真爛漫的時候,就天天操他洗碗呀、疊衣服、做家務之類的,將來我的孩子大了,就只有照顧別人的份,男子漢要讓他學會享受、、、、、當時我並沒有做過多的爭辯,我只說了一句:“凡是慎於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切以孩子說話!”(當時,我就在反思自己,親戚們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為我自己的問題,孩子的表現未能贏得大家的真正認同,說明我的平日教育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這也許是好事兒,問題儘早暴露,便於更好的去正確引導,說明我需要改變和努力的地方還很多,感謝每一位的誠懇意見,我一定和孩子一起加油!)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子說這些話,既是玩笑,也是表揚,孔子對子游在如此小的地方,如此認真的、如此執著地實施禮樂教化,深感自豪和驕傲。因為儒家非常重視音樂藝術教化對人格形成的作用,樂教是儒家重要的教育模式。非常之遺憾的是現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沒有重視樂教對心智、心志、性格、道德、風尚的陶冶作用,中國小音樂課始終處於邊緣化狀況,高效樂教更加邊緣化,只是玩音樂,玩藝術而已,缺乏系統的建構和規劃,也缺乏悄然無聲的引導和潤物無聲的薰陶。不僅知識處於碎片化,藝術也處於碎片化。此種局面,如何不叫人憂心忡忡!從柳局的解讀中,也能讀出作為一名教育局長對於好多事情的無奈,這是一位有遠大理想、責任和擔當的好局長。也特別特別感恩吳教授帶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伏羲教育。雖然目前來看咱們的伏羲班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伏羲教育的大方向一直沒有偏離,“一切以孩子的成長和終身發展為目標,”不斷地努力奮鬥!很愧疚的是:“今天兒子都還在跟我講,他一直都很想要一個”葫蘆絲“,考慮到沒有專人去教他們,也就沒有幫他買,更主要的還是希望咱們伏羲班的娃娃們都能有幸去學習一門樂器,大家一起學習(我校目前沒有這方面專業的老師,一直都在”物色“,但願九月份開學,我們能感召一位可以教孩子們器樂的好老師,這是我的願望,一直都在默默祈禱!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應是如此,因為莊重而敬畏;因為寬厚而愛人;因為誠實而備受學生信任;因為勤敏而令學生敬佩;因為慈惠而讓學生感動。如此,定能成為一個好教師!能有幸成為伏羲班的老師,更有機會朝著這些方面而努力,在此除了感恩就是感謝,帶伏羲班兩年來,真的讓我改變了太多,也收穫了不少。雖然與前面的目標還距離很遠,我一定會朝著這個方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