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讀論語有感(10篇)

工作報告 閱讀(2.45W)

讀論語有感1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讀論語有感(10篇)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於孝道,在論語裡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孝道也佔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裡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了”、什麼“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裡,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於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捨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為耳朵後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著收拾那,生怕拉下什麼。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囉嗦,把它裝進包裡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光榮的成為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著,在路上我也沒怎麼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麼長的隊,心裡的火相當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時候,媽媽拿著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後門。這時我才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後,要保持良好心態,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著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抬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裡拿著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麵包、葡萄乾,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著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入學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然後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鋪好,就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捨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為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才沒敢看我,後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為爸爸是個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麼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尤其是現在的嬌生慣養的孩子們,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裡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2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裡圍繞著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後,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為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于丹心語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各的尊重,這樣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讀論語有感3

《論語》讀後感溫海蓉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論語》讀後感 溫海蓉。讀兩千年前的《論語》會使人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就是《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論語》在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讀論語有感4

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講道義,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敬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怨而友其人"對呀!人沒有了道義,還會有朋友嗎?孔子最看中精神價值。他說:"見利思義"把"義"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慾之上。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把對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他以救世為己任,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人能弘道",為了行道,他堅韌不拔。"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不惜"殺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講道義還要講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仁".他對"仁"的解釋是"愛人",這是"仁"的重要內涵之一.他認為一個人的愛心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年少時在家中救應該愛父母兄弟;長大了進入社會要愛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則是愛廣大人民"泛愛眾,博施於民而能濟".

<<論語>>一本教會我做人的書,它將伴隨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讀論語有感5

在沒有學習《論語》之前,我自己經常問自己,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一個我?……

也經常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使自己徘徊不前;有許多困惑的問題,一時無法悟明。

學習《論語》之後,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雖然沒有徹底悟透,但是,已經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決問題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對待事物的態度。

《論語》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闡述著國人內心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活著?怎麼活著?做什麼樣的人?《論語》思想的核心:做人。建設精神家園首先要讀《論語》。讀《論語》,學做人。追求為人大道。不侷限於職業、事業;不侷限於成才成名;也不侷限於物質生活享受。先做人,後做事;先做好人,後做貴人、名人。

讀論語有感6

不得不承認,我對孔子的認識總是被歷史強烈地影響著。只因為孔子先生真的應了那句話: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從秦到漢,他的主張被改造,被消滅,到最後成為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期間儒學變化了多少,適應了多少;再到後來在新文化運動中“被打到”,歷史不斷強調著儒學對於政治的適應,一談到儒學,也無非是兩三句話帶過:他的主張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孔子當年的“克己復禮”是多麼的不符合時代潮流……歷史會告訴我們時代,卻從來不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儒學。種種原因,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麼地模糊,是個恪守舊禮的老人?還是真正的聖人?直到讀了謝然的書,我對孔子的看法才有了很大的改變。

對於孔子在歷史中不斷地被改造,以及現在國學熱的浪潮,謝然用了“發燒”的說法,“新文化的影響也在病態地膨脹,發燒。”但只是發燒是不夠的,謝然還說了“高燒後,發發汗,一定要給足夠的時間來發發汗!”,用這樣的一個角度說社會上由於文化斷層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看完這篇,咂味許久,我禁不住地想再讀下去。還有那“克己復禮”的古板,“因為周禮能使天下安定!”再在一篇篇中讓人漸漸瞭解到孔子為什麼如此崇尚周禮……

是時候換個角度看問題了。謝然提醒著我。

謝然並非在一個有多麼高遠的角度來對待孔子,她很真誠,真誠地就像把孔子把聖壇上請了下來,坐在你的旁邊,但這樣的孔子又不是淺薄的,他哪怕說一句話,也是一句有利的話,讓你思索良久。又因為他坐在你的身邊,所以他的話可以很貼近生活,又可以是“治國平天下”用的。在生活中,孔子可以是“天下第一情聖”,可以是“帥哥”,是個好學者,是個會火大罵人的老頭,是那個不想見別人而耍小心思的人,但這小心思耍的,又是那麼的有意思。而孔子關於社會、關於人際的大道理呢,謝然放在我們現在的生活裡,如孔子的“敬鬼神”,謝然不那麼簡單地看,她把孔子的“敬”和現代人的“敬”分開,孔子的“敬”是心中敬畏,不是歷史講的逃避、恐懼,相比起現代人的“敬”,那不是真正的“敬”,而是一種臨時抱佛腳的心態。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暗示著我們,孔子的話到今天依舊是格言,依舊有著它無窮大的作用。

也正是這種真誠,謝然在整本書中也並沒有對一些正處於變化中的事物做很肯定的判斷,她不強求你知道,她做的只是引起你的思考,而這不也恰恰切合著孔子“中庸”的道理?正如謝然說的:“這一個‘中庸’之道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的行事和處世”。

孔子在論語中並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思想核心“仁”到底是什麼,謝然也沒有告訴我們,而只是用她的筆,讓我們漸漸地接近答案,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更產生無窮盡的思考,就像一次次回到原點,卻又是新的原點,每一個結束都像是開始。我對孔子的誤解,對《論語》的不瞭解,像一條冰封的河,因為謝然的書而開始解凍,重新認識。這並不是結束,而是我對孔子理解的入門級,推著我去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年,只因為《不讀論語枉少年》。

讀論語有感7

今天在鄉下爺爺家呆了一天,除了做飯外,我把自己關在房間,安安靜靜的讀《論語心讀》和《了凡四訓》感覺時間真的好快!

“君子藏器於身,伺機而動。”《陽貨第十七》開篇講到了孔子如何應對陽貨?從孔子面對尷尬局面,靈活應對,不失禮也不得罪,足可以看出孔子超常的智慧,並非一般人理解的迂腐、木訥、、、、、、其實,讀到此篇,最值得我反思和學習的就是面對各種人,所應採用的不同態度,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讓自己不失禮同時又不得罪對方?尤其是生活在現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學會保護自己應該是第一位的,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和智慧又是何等的'重要,由於自己這方面缺失的太多,不知不覺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焦慮之中,想的多了,反而讓人的心真正無法靜下來,越是那樣,越感覺自己信心不夠,底氣不足,無形中感覺自己不光進步不大,甚至退步了。那天在飯桌上,我的親戚們都指責我把我的兒子操的太忠厚老實,現在是孩子最天真爛漫的時候,就天天操他洗碗呀、疊衣服、做家務之類的,將來我的孩子大了,就只有照顧別人的份,男子漢要讓他學會享受、、、、、當時我並沒有做過多的爭辯,我只說了一句:“凡是慎於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切以孩子說話!”(當時,我就在反思自己,親戚們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為我自己的問題,孩子的表現未能贏得大家的真正認同,說明我的平日教育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這也許是好事兒,問題儘早暴露,便於更好的去正確引導,說明我需要改變和努力的地方還很多,感謝每一位的誠懇意見,我一定和孩子一起加油!)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子說這些話,既是玩笑,也是表揚,孔子對子游在如此小的地方,如此認真的、如此執著地實施禮樂教化,深感自豪和驕傲。因為儒家非常重視音樂藝術教化對人格形成的作用,樂教是儒家重要的教育模式。非常之遺憾的是現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沒有重視樂教對心智、心志、性格、道德、風尚的陶冶作用,中國小音樂課始終處於邊緣化狀況,高效樂教更加邊緣化,只是玩音樂,玩藝術而已,缺乏系統的建構和規劃,也缺乏悄然無聲的引導和潤物無聲的薰陶。不僅知識處於碎片化,藝術也處於碎片化。此種局面,如何不叫人憂心忡忡!從柳局的解讀中,也能讀出作為一名教育局長對於好多事情的無奈,這是一位有遠大理想、責任和擔當的好局長。也特別特別感恩吳教授帶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伏羲教育。雖然目前來看咱們的伏羲班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伏羲教育的大方向一直沒有偏離,“一切以孩子的成長和終身發展為目標,”不斷地努力奮鬥!很愧疚的是:“今天兒子都還在跟我講,他一直都很想要一個”葫蘆絲“,考慮到沒有專人去教他們,也就沒有幫他買,更主要的還是希望咱們伏羲班的娃娃們都能有幸去學習一門樂器,大家一起學習(我校目前沒有這方面專業的老師,一直都在”物色“,但願九月份開學,我們能感召一位可以教孩子們器樂的好老師,這是我的願望,一直都在默默祈禱!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應是如此,因為莊重而敬畏;因為寬厚而愛人;因為誠實而備受學生信任;因為勤敏而令學生敬佩;因為慈惠而讓學生感動。如此,定能成為一個好教師!能有幸成為伏羲班的老師,更有機會朝著這些方面而努力,在此除了感恩就是感謝,帶伏羲班兩年來,真的讓我改變了太多,也收穫了不少。雖然與前面的目標還距離很遠,我一定會朝著這個方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讀論語有感8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並影響至今。要說《論語》就不得不先說說創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孔子的時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麼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在的人?人總是要設法活下去,並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製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製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聖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聖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後,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嚮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並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該往哪裡發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鬥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到中央級的話,才慢慢進入權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範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稅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生很多事了,比如說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後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極其卓越。他等於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佔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後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這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後,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一。當時都靠城牆,一個城牆很高,裡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牆,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牆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麼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果三家大夫裡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後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後,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了。孔子那時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現,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後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著,就擱著。孔子發現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束的時候開始周遊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遊歷期間產生的。

我們常說,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後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隻字片語背後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聖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後人歌頌。但看看那些聖賢們後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呢?並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麼他們仍然值得後人不斷學習他們呢?這後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而《弟子規》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後支撐它的是什麼。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並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凶,而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麼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9

近期我讀了《論語》中的《學而》,讀完之後,深有感觸。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記錄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經典,記錄了孔子對為政、交友、處事等方面的理論。而我讀的《學而》闡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這兩個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幫別人謀事盡心竭力了嗎?和朋友相處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用心複習了嗎?這三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是對每天生活的一個總評,學會這樣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會很充實。從此我也感到曾子對自身的修養的嚴格。我們也應這樣對待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每一天都更充實吧!

這是第一個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句子,它可以時時鞭策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過得更充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學習知識後,時常地溫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情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人家對我的學問和道德不瞭解,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主要在說學習方法,第一個問句在講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是學習過程,“習”則為複習過程,把“學”、“習”結合起來就能學習到新知識,這的確是一件“不亦說乎”的事;第二個問句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來拜訪,大家既可一起學習,也可以增進友誼,也是一件高興事;第三個問句是關於為人處事,別人不瞭解我也不生氣,多麼謙遜,確實是君子作風。

這是第二個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句子,它告訴我們孔子的學習方法和為人態度,使我們今後學習更輕鬆更有趣,也讓我們以後為人更優秀。

以上就是我讀了《論語學而》的感受,它讓我明白了很多。

讀論語有感10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著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著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現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論語》,以全新的心態細細品讀,把自己的心貼進去裡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並不是只是在學校裡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稱為老師,在家,在社會上,甚至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不能夠瞧不起別人,一座巨集偉的大橋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釘子就能讓它崩塌。而學習也是要有選擇性的,必須選擇別人身上的良好品質加以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假如自己也有就應該要改正。

孔子教學不分貴賤,廣納學生,從而打破了古時候只有官侯權貴的富家子弟才能夠學習的權利。把思想傳給廣大人民,為那些有廣大的報復的貧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徵進行教育。孔子也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也曾經想要為國家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是在當時戰亂頻繁的年代他的學說並不能滿足國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什麼作為,只能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

讀了《論語》後,我明白了只有擁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