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力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校園 閱讀(2.14W)

今天語文課執教的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雨鈴鐺》一課。 按照我的備課設計,這節課主要做兩件事情,一是運用綜合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認識本課十一個生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體會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淺談力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小雨沙沙》這首歌,並配以雨的錄象。學生曾在藝術課學過這首歌,他們邊看畫面邊拍手唱歌,輕鬆而愉快地進入到本課的學習情境中。

接著我請學生自己試著讀課文,並隨文出示了本課生字組成的八個詞語,再從詞語中提出十一個生字,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識字方法。彙報時一個小組用連詞的方法記住了“蓋房、房簷、鈴鐺”,其中“蓋房”一詞課文中並沒出現,而是學生自己用兩個生字組成的新詞。另一個小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住了“灑、響、沙、招、珠”。這時一個學生提出曾在動畫片《七龍珠》中見過“珠”字。我評價說:“你看,他把知識和生活聯絡起來,學習就更有意思了。”立刻有學生又提出“招”也是招商銀行的招,還有的學生想到把“展昭”的昭去掉日字旁,換成提手旁,就是招呼的招。我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出了“昭”這個與本課無關的新字,評價道:“從人名也能認字,真棒!謝謝你,又幫我們多認識了一個新字。”

體會文章情感時,我播放了一段舒緩的輕音樂,曲中穿插著鋼琴伴奏,很像雨點落下的節奏。學生邊聽音樂邊閉目想象春雨、春色。有的學生彷彿看到雨點掉到了葉子上,又從葉子滑落到樹根上,落到有水的地方,打出許多水波;有的彷彿看到暖暖的陽光照到小河裡,小河裡的冰融化了;有的看到蝴蝶換上了新裝,正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還有的看到雨過天晴,天空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接下來學生的朗讀充滿了自己對春雨、春天的讚美之情。

以上的兩個教學片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它們使整個語文課堂生動起來,學生將生活中的一些經驗與新知識的學習相互結合,使得整堂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建設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和其他課程一樣,傳統的語文課程在體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嚴整的知識體系或訓練系統,把自己孤立起來;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承,忽視語文實踐,特別是忽視聯絡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把自己封閉起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形式。可以說,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怎樣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努力創設自主、探究、開放的學習情境。

1、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空間。

課堂教學是一個實踐活動的整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為語文課堂的開放奠定基礎。 反思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最基本的一點是學生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理念中的失落。教學設計由教師主觀指令,並千方百計在每一個事先規定的詳盡的細節上迫使學生就範,不留一點空間讓學生自由支配和發揮,形成了有教師單向創收知識、獨自主宰課堂的格局,並由此衍生出很多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和呆板的章法講解的課堂教學程式。教師一是怕“亂”,二是怕“錯”,追求嚴謹、有序的教學氛圍。生怕學生“節外生枝”,打亂了教學思路,干擾教學程序,影響了原訂的教學計劃劃,這是以教定學,而不是以學定教。真正活動起來的課堂是豐富複雜、變動不拘的,它必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思維火花,“亂”往往反映學生認知活動的差異性和學習方式的個性特徵。至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由於常識、探究而發生某些錯誤,完全是正常的,學生正是在互相的比較中,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它既不是無中生有,更不是節外生枝,它是以老師設計的活動為基礎而激發的一種生命的激情,是教學活動的昇華。因而,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種活動的因素與品質,瞭解孩子的心理,設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利於發揮潛能的活動,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才可能有生成的過程。另外,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並採用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法學習。因為方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只要掌握了方法,就有獲取知識的本領,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例如在下冊的語文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因而我改變了以往的聽錄音初讀課文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初讀課文前組織學生回顧閱讀。

方法“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學生再運用藉助拼音、詢問他人、猜字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課堂實效看,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通過查字典完成閱讀;有困難的學生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解決難題。由於學生不是被動地跟錄音學讀課文,參與學習的熱情相對於聽錄音讀課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再如識字教學中,我進行了“學生自主探究識字方法的研究”。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能夠獨立解決識字問題。教學《雨鈴鐺》一課時,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將本課的生字進行歸類,研究出不同的識字方法:用連詞的方法記住“蓋房、房簷和鈴鐺”;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住“灑、沙、招、響”;想象的方法記住“串”;記憶“潑”字時,有的學生還想到了“水力(三點水)發電”,不但發揮了自主性,創造力也得以很好地體現。這些識字方法是通過多節語文課的多次探究,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來的。在掌握了這些識字

方法後,他們有能力獨立識記本課的十一個生字,教師沒有必要再逐字分析字形,一步一步地去教了。如果那樣做,反而會遏制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遏制了課堂新因素的生成,使語文課堂的開放成為紙上談兵。

2、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鄭國民教授曾經闡述過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在課堂提問中,這個問題本身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能激發孩子的思考;第二,具有開放性,提出的問題,要讓孩子能夠從各個思維的角度和方向尋找答案;第三,總是能引起思維的興趣,有引起對話的魅力,就是孩子和問題的對話,同時孩子與孩子之間、教師之間引起對話。從教材的改編也不難看出,每篇課文後面的提問由原來的三、四個削減為現在的一個,問題的設計也相當精心。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課堂的每一次提問都具有一定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雙方的創造性。

如《雨鈴鐺》一課的課堂提問,教材原設計的是“你覺得雨聲還像什麼”。試講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問題學生回答相當困難,思維很受侷限。於是,我大膽突破教材,捨棄了教材中的問題設計,而換成了更貼近學生實際,更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讀了這首兒歌,你瞭解到什麼或想到了什麼”。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了,雨的聲音是沙沙響,沙沙響。”這是學生從書中瞭解到的內容;有的學生說:“讀了兒歌,我彷彿看到了雨灑落到了嫩葉上,被葉子喝掉了。”這是學生在談自己的感受;還有的學生則把自己所想到的也談了出來:“讀了這首兒歌,我想到了《春夜喜雨》這首詩。”正是由於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才得以激發。

再如《雨鈴鐺》一課,在引導學生體會春雨賦予萬物的勃勃生機後,我設計了續編兒歌的環節,“除了小燕子,春雨還會招呼誰?”學生一邊想象春天萬物的變化,一邊將所想到的內容以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一問題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又引導學生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美。教學《美麗的彩虹》一課,當問學生“你覺得彩虹像什麼?”時,有的學生說:“彩虹像幼兒園的滑梯。”有的說;“彩虹像飄舞的綵帶”,還有的說:“彩虹像春姑娘的頭髮,五顏六色的。”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啟發性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得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教師的“教”應當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學設計要能夠充分地按照課堂教學所具有的現場生成性的基本規律而做相機誘導、即時錘鍊,併為此留下最大的彈性空間和應變預測。如果說那些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是必須實行的教學步驟,必須完成的課堂訓練,無多大伸縮性可言的話,那麼,達到這些基本目標,完成這些基本任務的途徑、方法、過程、手段則應當根據具體的學情,靈活應變,現場處理,讓其具有較強的伸縮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學設計應當以具有高度彈性的“軟設計”為主。

二、發揮即時評價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的促進作用。

在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極為活躍,富有創造的激情。他們急於表現,也急於交流,所能發生的一切也許是我們在備課中無法預知的。因而目標的設定不應該僅在上課之前,還應該產生並變動於行動的過程當中。由此可見,教師的評價在教學活動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無疑是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調味劑、催化劑和興奮ji,對實質性目標的完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即時評價是對學生的某一表現當場及時所作的評價,總的原則是為素質教育服務。體貼學生學習時的心理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從而為語文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其區別於其他評價的重要特點就是隨機性、瞬時性。在課堂上,它往往是一閃而過,似流星劃過夜空一般,雖然短暫,卻光彩奪目,叫人無法不去注意它、關注它。如果學生的表現突出,或此項意見具有獨創性,或此番表述對大家很有啟發,教師可以採用“**方法”“**意見”的命名,使之得到很大的鼓勵,使大家都留下很深的印象。教師還需努力發揮課堂即時評價的廣泛性、針對性、持續性的特徵,促進師生思維的生成與碰撞。

1、樹立課堂即時評價的意識,選擇策略。

課堂的即時評價就象車前的馬、線上的針,對調控教學、激勵學生能起到及時調節與導向的作用,同時,又能為終結評價積累素材。因此即時評價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當中受到啟發,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這也正是即時評價的價值精髓。有經驗的老師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與學生交流的機會,給予適度的評價。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很大程度上靠教師評價來維持的,開放的課堂更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師必須善於觀察、善於傾聽,並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資訊,而且還要靈活果斷地採取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推進教學發展的程序。

2、突出評價的針對性,體現學科特點.

如《雨鈴鐺》一課,我除了在朗讀指導中給學生“雨鈴鐺”的獎勵外,更多的給予學生體現人文關懷的細緻具體的即時性評價。例如:在“珠”字的學習中,一學生說“這個‘珠’ 字,還是‘寶蓮珠’的‘珠’。”我馬上評價;“你能把識字與生活聯絡起來,真了不起!”在我的激發引導下,另一學生又爭先恐後地舉起手說;“我還知道‘招’也是‘招商銀行’的‘招’。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起來。“招’還可以用換偏旁的辦法記住它。把‘展昭’的‘昭’日字旁換成提手旁就是這個字。”我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出了“昭”這個與本課無關的新字,繼而評價“從人名也能認字,真棒!謝謝你,有幫我們 多認識了一個新字。”認讀生字時,有一名學生將“灑”讀成了“酒”,一位學生馬上糾正:“酒比灑多了一條橫。”我馬上評價說:“這兩位同學都非常注意在生活中識字,不過後面 的這位同學更注意觀察,謝謝你們幫大家多認了一個字。”這樣的即時評價,不僅滿足了學 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體現了評價的學科性、針對性和導向性,也更具有可持續性。

在發言學生得到肯定鼓勵的同時,更受益的是全班所有的學生。因為他們獲得的不僅是榜樣的目標,更是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正所謂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 生在思維的碰撞中進發產生新的思維火花,生成新的更有價值的因素。

3、把握契機,恰當運用“延遲性”原則。課堂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幾種狀況:一是當老師提出問題後,學生舉手寥寥無幾,沒有積極的反應。於是,教師便急於引導,急於 暗示,以幫助學生說出答案為最終目的。其實,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正需要學生冷靜思考, 而不是簡單的一呼而應;二是當孩子思維偏離了主線,老師又著急了。既伯把其他學生的 思維打亂,又伯耽誤時間,於是連忙制止孩子的發言。這往往會忽略學生的獨特體驗,並 不能真正的瞭解學生的實際。這裡,教師不應急於否定孩子的回答,而是首先鼓勵他把話 說完,然後從中找出相關內容,因勢利導;三是當提問後,學生髮言馬上符合要求時,教 師急於過早地給予評價鼓勵。這對其他學生的思維容易形成定勢,遏制思維的空間。而應 該留出充裕的時間,還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他是這樣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暢所欲言,互相啟發,集思廣益,以獲得更多更美好的創新的靈感, 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三、運用學科間的融合增添課堂活力。

音樂是以旋律和節奏為基本表現手段的藝術。由於這種藝術形式不須通過形象影響人們,它對於人們情感的激發更為直接,因而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它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激發人的想象,這與“語文學科應以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力為重點”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國小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在教學時也能與音樂相結合,發揮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音樂能安撫情緒,吸引注意。國小生的注意持續時間不是很長,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能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更短,一堂課,對大部分國小生來件很難做到自始至終,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採用積極有效的措施維持學舌感的有意注意成了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將音樂引進課堂,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安撫他們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在上課預備鈴響後,播放音樂,小朋友們跟著音 樂一起唱,在節奏輕快的歌聲中,就連最調皮的學生都能迅速地坐好,進入學習狀態。在執教《雨鈴擋》一課時,匯入部分就是與藝術課相結合,以歌曲〈小雨沙沙》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

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課問遊戲”或“課間操”更離不開音樂的輔助。利用音樂或唱、或跳、或玩,雖然佔用了課堂上一二分鐘,但是這為下半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緒基礎,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樂能創設情境,促進感悟,渲染情感。

人的情感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課文是以語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因而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讀者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在想象中構造起作者所描述的藝術形象、藝術情境。語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這些剛認識

漢字的`孩子一時難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難以體驗文字描寫的情感。而音樂輕重緩急的曲調,明快的節奏,未成曲調先有情,能給他們更為直接、更為生動、更為豐富的感受,她所喚起的聯想是從情感激發中自由展開的。本課在平日教學中,我將音樂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選取不同的樂曲,引導學生邊聽音樂邊閉目想象,激發學生情感,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如:《春天的手》一課,為激發學生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我選了一首舒緩、優美的音樂,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思維非常活躍:“我眼前出現了一個牧娃在吹笛子。”,“我看到小草在笑。”,“我看到一座山上有一個很大的瀑布,瀑布上還有一座連鎖橋,很多小烏在唱歌。”,“我還看到了蒲公英。”正是由於情感得到激發,接下來的課文朗讀才會那女有 聲有色。再如:《雨鈴鐺》一課,我選取了一首帶有雨點下落節奏的樂曲,通過想象,有的學生說“我看到天上落下來的雨掉到了葉子上,又從葉子上掉到樹根上,落到有水的地方, 就出來好幾個圈。”有的說“我看暖暖的陽光照到小河裡,小河裡的冰融化了。”“我看到春雨的形狀像針,很細,我伸出手來接了一把。”“我看到太陽出來了,天空中出現了彩虹。”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情感得到了薰陶,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新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悟、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知道學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讀這方面,音樂有一定的作用。音樂的節奏、曲調能為感悟的主體——學生營造氛圍,提供契機,調動學生的知識、生活積累,讓學生在自身與課文文字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樑,讓他們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幫助學生真正有所“悟”。所悟之後配上音樂朗讀,學生在文與樂的海洋中暢遊,這時,他們朗讀的語速、語調會相應地與音樂保持一致,達到理想的效果。

如《火紅的楓葉》一課,在引導學生說出對老師的心裡話後,我播放了一首感情深沉的曲子。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有聲有色地朗讀起課文來,朗朗的讀書聲與動人的音樂融合在一起,不禁令我及聽課的老師心潮澎湃,師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於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於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堡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四、根據學科特點,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20世紀,對課程內容選擇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學世界,面對21世紀,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時代精神,新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開放”是與“封閉”相對應的。封閉的語文課程把學生的事業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上,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其豐富的語文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而開放的語文課程則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歸,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絡,密切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既強調語文教育的生活意義,又強調語文生活的教育意義。這樣的語文課程必然是開放而充滿活力的。

為改變重單純知識傳授的傾向,語文實踐活動義不容辭的成為課改首選,它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利於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其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識字是國小語文低年級階段的主要內容,《大綱》提出“在1-2年級激發學生識字興趣,使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除了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隨文識字外,開展生動有趣的識字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為增強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我在班級中開展了“識字快車”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在生活中大量識字。每位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自制一輛小卡車,車廂可以隨意開關,並在車廂上註明自己姓名和“識字快車”。將卡紙裁成若干小塊。學生每天將識記的字、詞先讓家長幫助寫在紙片上,慢慢地由學生自己學寫,寫好後認讀幾,投入快車。學生可隨時開啟車廂複習。教師每週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次,比比誰認識的字最多,同時,這也是學生互相學習的一個好機會。教師再及時進行總結激勵。為保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為每個月份制定了活動小主題。如“我為快車加點油”、“評選特快號列車”、“我是超級小司機”等,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有了識字快車,學生的好勝心、求知慾被極大地激發起來,他們千方百計集卡識字。一學期以,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大大增強,他們在和爸爸媽媽外出遊玩時,能夠主動留心觀察,看到不認識的字,就及時請教爸爸媽媽,回家後立刻記錄在小卡片上。在閱讀報刊書籍時,也能夠隨時學習。一學期下來,有的學生能集卡300多張,開啟小快車,看看自己的學習成

績,他們笑在臉上,甜在心裡。開展活動以來,學生能夠將課外識字與課堂的隨文識字聯絡起來,為識字教學增添了不少情趣。如在認識“壯”時,學生立刻舉手說:“我認識這個字,我爸爸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就是壯。”學習“亂”字時,又有學生提出自己曾經在標語牌上見過這個字——“禁止亂扔瓜果皮核”。在教學“傳”字時,學生回答到:“這個字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水滸傳》的傳。”

《家》這一單元通過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家,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由於貼近生活,有親身經歷和體驗,學生樂於交流,敢於說自己想說的話,這正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如“從沒用的報紙、廣告或說明書上剪下自己新認識的十個字,貼在下面或抄在下面”。學生。通過主動地尋找、探究、親身實踐來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再如“和爸爸媽媽制定一個《家庭勞動公約》”,學習的漢字能夠服務於自己的生活,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進一步拉近了語文與生活的距離,在實踐活動的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語文實踐活動大大增強了課堂與生活的聯絡,體現了活潑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