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六年級課文《寓言兩則》的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1.57W)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六年級《寓言兩則》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六年級課文《寓言兩則》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並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寓言內容,能聯絡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幫助學生學會“矛、弗、卮、遂”4個會認字和“矛、盾、弗、祠、遂”5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要教學生結合註釋,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

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自相矛盾》

【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學生齊讀課題,審題質疑:(展示課件第二至三屏)

(一)矛是什麼樣子的?它的作用是什麼?

(二)盾是什麼樣子的?它又有什麼作用?

(三)課文寫了關於矛和盾的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四)教師小結:課文寫了古時候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由於片面地誇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的話前後互相牴觸的尷尬局面的故事。

(五)簡介:

1.作者:韓非 《韓非子·難勢》

2.寓言:體裁特點

3.過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節課,我們要首次學習一種既古老又新奇的語言——文言文。大家還記得嗎?在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們曾經接觸過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憶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語言和我們現在的語言有什麼不同之處?

  二、根據內容→明思路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熟讀成誦。(展示課件第四屏)

全文只有一段,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在誇耀自己的盾與矛。

第二層:人們聽了他的話後的反應,使這個楚國人無言以對。

  三、沿著思路→譯課文

(一)學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會認“矛、弗”2個生字,會寫“矛、盾、弗”3個生字。觀察課文插圖,對照課文下面的註釋,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展示課件第五至十六屏)

(二)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審題質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形象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為下文的順利教學和自主學習掃清障礙。 )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個楚人,你將怎樣誇耀你的盾?請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聲吆喝叫賣的樣子。

2.議一議: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個楚人,你又將怎樣誇耀你的矛?請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聲吆喝叫賣的樣子。

4.議一議: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又會怎樣想?又會怎樣說?

  四、聯絡課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話給學習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則寓言故事。(展示課件第十七至十八屏)

(1)交流討論:為什麼會出現“其人弗能應也”的尷尬局面?

(2)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說話辦事前後要一致,不能自圓其說。)

(3)想一想:在你的周圍,存在著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嗎?

  五、課堂練習

1、根據拼音寫漢字。

楚人有 ( )盾與矛者,( )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2、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聽。

3、分小組把這則寓言故事編成一個小品,表演給大家看。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盾——堅固

矛——鋒利

(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

  第二課時——《畫蛇添足》

【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學生齊讀課題,審題質疑:(展示課件第十九屏,整理問題。)

(1)誰畫蛇?為什麼要畫蛇?

(2)蛇有足嗎?為什麼要給蛇添上足?

(3)課文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哲理?

(4)教師小結:課文寫了楚國有個人在祭祀後賞賜給下人一壺酒,下人商量通過畫蛇比賽決定怎麼喝酒,先畫完蛇的人又給蛇畫上了腳,結果沒喝到酒的故事。

(5)簡介:《戰國策·齊策》

(6)過渡: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從中我們明白了寓言這種體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麼,《畫蛇添足》這個寓言又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它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二、根據內容→明思路

1.學生示範朗讀課文,教師適時指點糾正,

2.學生熟讀成誦。(展示課件第二十屏)

3.全文共四個自然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自然段):楚國有個人在祭祀的時候,賜給他手下的人一壺酒。

第二層(第2自然段):幾個人商量怎麼喝這壺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先畫完蛇的人又給蛇畫上了腳,結果沒喝到酒。

  三、沿著思路→譯課文

(1)學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會認“卮、遂”2個生字,會寫“祠、遂”2個生字。

(2)觀察課文插圖,對照課文下面的註釋,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展示課件第二十一至三十一屏)

(3)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幾句話?

2.他們為什麼要畫蛇?

3.“蛇先成”的那個人為什麼要給蛇畫上足?他那時的表情怎樣?怎麼做的?怎麼想的?說話的語氣是怎樣的`?(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

4.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是一個什麼句子?你能把它換個說法,且意思不改變嗎?

  四、聯絡課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話給學習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則寓言故事。

(展示課件第三十二至三十三屏)

(一)交流討論:為什麼“蛇先成”的那個人會“終亡其酒”?

(二)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圍,存在著畫蛇添足的人和事嗎?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譽之曰 ( )

(2)吾盾之堅 (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

(4)數人飲之不足 ( )

(5)為之足 ( )

(6)一人之蛇成 ( )

2.分小組把這則寓言故事編成一個小品,表演給大家看。

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吾能為之足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聰明,做了多餘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了。)

教學反思:整堂課的教學,就在師生的讀讀,說說,演演中輕鬆有趣地進行著,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將文中沒有具體闡述的內容也生動豐富地表現出來了。讓學生深深地明白了一個人說話處事應實事求是的道理。教學結束前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體會,大多談得比較到位。可見,學生不僅讀懂了“自相矛盾”這個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這個成語中蘊含的道理,而這些收穫都是學生在自讀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會真正地深入其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