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分析論述教師形象論文

生活經驗 閱讀(2.82W)

摘 要:隨著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日益被社會各界所認可,教師形象也隨之得到提升。採用文獻綜述的方法,對教師形象的概念進行了定義,並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與論述。

分析論述教師形象論文

關鍵詞:教師;概念;進展

學校向來被認為是人類社會良心之所在,教師更是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國家教師形象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才培養質量乃至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通過自身良好的教師形象示範,教育與薰陶學生,為社會和諧、蓬勃發展奠定基石。

一、相關概念界定

在我國,關於教師形象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對這一名詞學術界眾說紛紜,尚無權威定義,人們仍未達成統一認識。

周雁總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觀點,認為“形”與“象”二者的關係是:以形示象,以象表意。如果說“形”是事物構成的內在骨骼,那麼“象”則是情狀組合的表現、肌理和麵貌;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形象是指“能引起人們思想和情感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或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有的學者認為:所謂形象就是指個體的表現,是個體在外表、行為、知識、修養、道德以及個性品質等內外特徵一起顯示於外的綜合表現,是個體展現給社會大眾的整體印象;有的學者認為:形象是能夠引起人們的思想或情感活動的具體形態或姿態,是事物表現在外面的、被感知或者憑藉感知所做出的判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作如下理解:形象是某一客觀事物呈現出的現象,被社會大眾感知後所形成的整體評價或印象。

那麼,何謂教師形象呢?有的學者將其定義為:能夠引起人們認知並進而做出看法,對教師內在與外顯諸因素的總和;有的學者指出,教師形象是教師的信仰、價值觀與教學知識或者是作為教師對自己的觀點、看法,教師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們的經驗;還有的學者則認為:教師形象是教師社會地位和教師素質、能力等的總體等等。

結合國內外學者的詮釋,筆者認為,所謂教師形象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作為教師角色的個人和群體在教育教學活動及社會生活中被社會大眾感知後所形成的整體評價或印象。

二、國內關於教師形象研究的進展

我國關於教師形象的論述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如孔子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等。不同的時代和社會,人們對教師形象也有不同的認知與評價。我們可從對教師形象的隱喻性陳述中窺其一斑。如,以“桐子”隱喻:漢代楊雄雲:“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這說明教師與兒童的命運息息相關;以“蠟燭”隱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以“工程師”隱喻,將教師喻為靈魂的塑造者。

此外,還有少量有關教師形象的實證性研究,如範希甄的《國小生喜愛的教師形象》(2000)、陳志堅的《當大學生心目中的體育教師調查研究》(2004)、袁曉琳等人的《中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研究》(2005)、楊慧敏的《大學生對教師角色期望的調查研究》(2007)等。

綜上所述,我國關於教師形象問題領域的研究尚未成熟,並且理論性研究居於主流地位,運用實證性測量開展的研究極少。因此,我國學者不僅應在理論層面增強對“教師形象”的研究力度,更應加大定量視角的研究,以便為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問題奠定一定的基礎。

三、國外關於教師形象研究的進展

教師形象一直是國外教育學者的關注焦點之一,其中對此問題的研究較具代表性的國家有美國、日本、英國等。

如日本:近代以來,日本不斷更新教師形象,將教師形象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教師聖職者”引向70年代以來的“教師專業者”,這種差異明顯的教師觀,集中體現了不同時代理想的教師形象和教師養成制度。目前,日本對教師形象的要求是不僅要善於傳授知識,具有教育者的使命感,熱愛教育工作,而且要研究教育、教學問題,理解人的成長和發展的理論和學科專門知識,富有教養,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解決道德教育問題的能力。

四、啟示

教育與社會相適應,所包含意義的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須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起作用,也就是為社會的發展服務。教育工作是傳播人類文化的重要途徑,其好壞不但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對社會發展也起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教師正是教育工作開展的執行者,肩負著傳播知識和文明的責任,承載著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因此,正確認識教師工作的性質,尤其是教學工作的特點,並根據這些特點做好教師管理工作,對於推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師形象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等都有很深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應時刻注意自身形象,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知識、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要不斷髮展完善自我。首先,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應遵守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要求教師必須愛崗敬業,認真負責,嚴謹治學,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其次,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底蘊。教師必須有紮實的知識基礎,並站在所學領域的高峰,瞭解本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再次,要有熱愛學生之心。教師既要傳授知識、熱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又要允許學生對權威的質疑,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以仁愛之心去教育學生。最後,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師應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2][美]KenBain.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4]周婭.中國轉型期大學教師形象變遷[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6).

[5]安春梅.理想教師形象與教師資格標準的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6).

[6]喬羽嬌.孔子與蘇格拉底教師形象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6):85-88.

[7]張建華.高校教師形象:美的意蘊、缺失與重塑[J].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