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上市輔導>

財務報表分析理論綜述

上市輔導 閱讀(2.81W)

引導語:財務報表分析是加強企業經濟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考察、評價、判斷企業財務狀況優劣、經濟效益好壞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財務報表分析理論綜述

財務報告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告主要是為銀行服務的信用分析。資本市場形成後,隨著籌資範圍的擴大,財務報告分析開始對企業的盈利能力,籌資結構,利潤分配進行分析,發展出比較完善的外部分析體系。財務報告的分析起點是財務報表,分析使用的資料大部分來源於公開發布的財務報表。因此,財務報告分析的前提是正確理解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分析的結果是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做出評價或找出問題。選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就是要在的對公司財務資訊的大

量需求的市場形勢下,幫助投資者更好的理解上市公司財務資訊。

  一、財務報表的含義及作用

財務報表是指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檔案。在《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一書中美國會計師公會會計原則委員會定義:財務報表系經濟系統的會計處理程式與方法,將一企業的各項財務資料予以彙編而成,並適時地向其使用者作真實、公正的指導。它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附表及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公司法》)第六章關於公司財務、會計中明確指出: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製作財務會計報告,並依法經審查驗證。財務會計報告應當包括下列財務會計報表及附屬明細表:

1.資產負債表;

2.損益表;

3.財務狀況變動表(現改為現金流量表);

4.財務情況說明書;

5.利潤分配表。

編制財務報表的目的是為了把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集中概括地反映出來。公司按照一定的會計程式,及時地將日常發生的會計事項全面地、連續地、有系統地做成會計記錄,公司在一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已在這些會計記錄裡有所反映。但是,這些會計記錄比較分散,不能集中而又概括地說明經濟活動的總的面貌,所以,系統地整理

這些資料,並據以編制財務報表,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會計工作。從公司的財務會計的賬務處理程式,即從會計憑證到賬簿,再從賬簿到財務報表,可以看到財務報表是賬務處理程式的最後結果。在歐陽光中和項紅周共同編著的《財務報表分析》一書中系統的提出財務報表的具體作用對不同的使用者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就公司經營管理者來說,通過財務報表可以瞭解到本企業有多少資產,有多少資金,其來源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得當,公司的經營結果是盈利還是虧損,成本和費用是否有效控制。就公司主管部門來說,可通過財務報表瞭解所屬公司完成財務計劃狀況,據以加強領導和監督。就外部投資者(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來說,財務報表是他們瞭解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視窗,是他們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就國家財政稅務部門來說,通過財務報表可以瞭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導和監督公司執行國家財政稅務政策以及財經紀律,提高資金運用效果,保證及時繳納國家規定的有關稅款,使國家財政收人均衡、穩定增長。總結來說,財務報表的主要目的在於評價公司過去的經營成果,衡量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

  二、財務報表的分析指標

在孫成剛主編的《現代企業財務報表分析》書中提到,財務報表分析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反映企業流動狀況的比率、企業收益狀況的比率、企業經營成果的比率以及企業償付財務費用的比率。整個體系結構完整、嚴謹,既反映了企業經營的狀況,同時又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而在徐州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吳冬梅發表的《財務

報表分析指標體系的構建》一文中,詳細的介紹了構建財務報表分析指標體系的原則,歸納起來有:

1、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要求指標設計必須有科學依據,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同時又要全面、系統並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重視某一方面的指標和內容。

2、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易理解性和有關資料收集的可行性,使所設計的指標能夠在實踐中較為準確地計量。分析指標體系的設立應該有足夠的靈活性,使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運用。

3、實用性原則,分析指標體系要能科學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適中實用。如果指標體系過大、層次過多、指標過細將使分析評價的注意力不能體現整體;而指標體系過小、指標過粗又不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水平。

4、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原則,財務報表分析指標體系在指標的內涵、指標的數量、體系的構成等方面應保持相對穩定。但是,僅從靜態角度考慮是不全面的,根據權變理論的原理,分析指標體系需要隨著經濟環境和分析目的的變化而不斷改進,不斷髮展。

財務報表分析指標體系根據分析的目的和角度不同,可以設定相應的指標體系。已有的報表分析指標體系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活動,主要從不同分析目的角度構建了相應地指標體系。如:《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由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方面內容的基本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三個層次共28項指標構成;按照財務報表劃分,分別構建資產負債表比率、利潤表比率、

現金流量表比率以及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相結合的比率。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

財務報表分析與解釋的重點在於“比較”,有比較才能有鑑別。財務報表所提供的資料只反映了公司經營活動的表象,並沒有揭示其內在聯絡,除了它們本身,往往不能說明其他問題。在吳粒、孫志讓等共同編著的《現代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一書歸納了現階段普遍的幾種財務分析方法:首先是比較分析法,這是一種用的比較廣泛的方法。所謂比較分析法是指通過各項指標不同數量的比較來指示各項指標之間數量差異的一種分析方法。它是將兩個以上時期的財務報表予以並列,互相比較,故又稱為比較性財務報表。比較分析法主要有絕對數比較分析,絕對數增減變動分析、百分比增減變動分析、比率增減變動分析等。然後是趨勢分析法。趨勢分析是根據企業連續數期的財務報表,以第一年或另外選擇某一年份為基礎.計算每一期各專案對基期同一專案的趨勢百分比,或算趨勢比率及指數,形成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百分數或指數,以揭示各期財務狀況和營業情況增減變化的性質及其趨向,故一般又稱為橫向分析。在計算各會計期間的趨勢百分比時,首先要選擇基期。在趨勢分析中,各期間的趨勢百分比均以基期為計算基礎。對於基期的選擇必須具有代表性,要符合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基本條件。一般情況下,一般把基期放在第一年的位置上,這樣便於計算和觀察。在書中提到了趨勢百分比的計算公式:某期趨勢百分比=本期金額(或餘額)×100 %。趨勢分基期金額(或餘額)

析法對較長時期的各會計期間財務報表各相關專案的分析與解釋,存在很大的好處。從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儉的比例關係,可以反映該公司歷年

來的短期償債能力的高低。企業的應收賬款、存貨及營業收入等專案,必須密切配合,才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的營業收入的趨勢變化,可以說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情況。對營業收入與固定資產增減的趨勢分析,可以瞭解企業固定資產的利用程度和滿足營業需要的程度,因為企業擴充固定資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營業的需要。接著是共同比分析。共同比是指在一項財務報表中,不列出個組合專案的金額,僅列出個組合專案所佔總額的百分比,這樣做的目的是報表簡潔醒目,所以一般又稱為共同比財務報表或組合百分比分析。換言之,為顯示某一財務報表中各組合專案互相間的重要性,必須先選擇一項共同的尺度,或稱共同基數,定為100%,然後再分別計算各組合專案佔共同尺度的百分比,以顯示該財務報表中各專案間相互垂直或縱向關係,及內部結構分配關係,所以也稱為縱向分析或結構分析。對於共同基數的選擇,一般均以財務報表中某一類的合計數為標準。如在共同比資產負債表中,通常以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合計數為共同基數;在共同比損益表中,則以銷售收入、營業收入或其它數為共同基數。緊接著是比率分析法。財務比率是財務分析中應用中最廣泛的分析工具,就財務分析的立場而言,所謂比率是表示某一特定日或某期間各專案的相關性,並以百分率、比或分數表示,以將複雜的財務資料予以簡化,獲得明確清晰的概念。然而比率本身並非目的,它僅是一種手段而已,如果想了解各項比率說隱含的意義,尚須配合其它各項分析或有關資料,細心考察才能獲悉其真相。根據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作為分析對比依據的標準比率應通常採取以下幾種:

(1)目標比率,又可稱為預計比率或理想比率。它是指企業或分析者按有關背景資料或企業預算、計劃等所預計的最佳比率。

(2)同行業比率,是指同行業其它企業在相同時朗內的平均比率。分析者可根據同行業的有關資料據以測算出來。

(3)歷史比率,是指歷史上的最佳比率或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的比率。如沒有特殊變化,上年或上幾年的平均比率應最為合適。

(4)經驗比率,是指分析者憑自己的經驗所總結出來的最佳比率。

在選擇標準比率時,分析者必須注意,它與所要分析的比例之間要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說,據以形成標準比率的另外一些企業,或本企業的歷史上、預計期內,必須與企業報告期內在行業性質、規模、會計期間、會計政策、財務政策等方面一致,而且,遇有物價變動,還應將物價變動對比率的計算影響予以剔除。最後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師通過順序替換各個因素的數量,來計算各個因素的變動對總的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應用這種分析方法,首先要根據經濟指標的形成過程,明確哪項經濟指標受哪些因素變動的'影響,其次要明確各因素與經濟指標的關係,分清主次,予以排列;最後,按照一定順序依次替換各個因素的數量,計算各個因素對總的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這裡,在計算某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時,是假設其它因素不發生變動,並且是通過每次替換後的計算結果,與其前一次替換以後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即迴圈比較,來確定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

各種分析方法的運用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需要來選擇,但是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各種方法同樣具有很多侷限性。在陸正飛所著《財務報表

分析》和許拯聲的《財務報表閱讀與分析指南》中都指出了各種分析方法的侷限性。如比率分析法的侷限性。首先是比率分析法自身的侷限性。比率分析法是一種事後分析方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表現出一定的滯後性。然後是比率分析法受財務報表侷限性影響。由於報表中的資料主要採用貨幣計量,對報表內的資料資料能夠計量,而對一些報表外的資訊,如未做記錄的或有負債,未決訴訟,為他人擔保等都沒有在報表中反映,所以也無法通過比率分析進行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事後財務分析很難滿足相關使用者的需求。最後是比率分析法缺乏一定的相關性和預見性。比率指標的計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歷史成本、歷史資料為基礎的財務報表之上的,這使比率指標提供的資訊與決策之間的相關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為企業決策提供有效服務的能力。如何降低這種影響,書中也談到一些完善措施:

(1)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在定量分析的同時,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斷,在定性判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定量分析和判斷。

(2)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結合。要注意進行動態分析,在弄清過去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情況的可能結果對恰當預測企業未來有一定幫助。

(3)個別分析與綜合分析相結合。財務指標數值具有相對性,同一指標數值在不同的情況下反映不同的問題,甚至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如資產管理比率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指標越高,一方面反映企業收賬的效率高、質量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於企業的信用政策過於嚴格所致,這也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喪失部分機會成本。因此,在進行財務分析和評價時,單個指標不能說明問題,要根據某指標對其它他面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除此之外,提高會計人員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是重要途徑之一。路漫漫其修遠兮,財務報表分析人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