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春節傳統食物

節日慶典 閱讀(8.13K)

春節傳統食物1

一、餃子

春節傳統食物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說,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著“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著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的聯絡,比如說韭菜餡的餃子有著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著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著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著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說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著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著大展巨集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說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七年級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從有關資料查詢,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七年級又是農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於公曆的引進,將正月七年級的“元旦”移為公曆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後,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檯曆、掛曆、日曆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春節傳統食物2

春節的意義

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傳統食物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說,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著“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著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的聯絡,比如說韭菜餡的餃子有著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著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著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著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說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著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著大展巨集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說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七年級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傳統食物3

餃子

餃子是北方年夜飯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餃與交諧音,取“更歲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餃子外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意為“招財進寶”,人們還會將硬幣包在餃子裡,吃到該餃子的人在新的一年裡會有好的財運。

年糕

早期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年糕,後來逐漸在全國各地盛行,比如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諧音“年高”,是春節必備的應景食品,寄託了人們“年年高”的期望。

長面

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

湯圓

四川地區大年七年級的早餐要吃湯圓,這天的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取其團圓、圓滿、甜美之意。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閤家團圓;上海人年七年級早飯也是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有財有勢。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廣東、香港一帶過年一定要吃雞,雞與吉發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過年則是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則表示“出人頭地”。

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後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餘”。並且有些地方對挑選年夜飯裡的魚也是有講究的',鰱魚為連年有餘,鯽魚和鯉魚為大吉大利,鮭魚則為富貴有餘。

餛飩

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除夕早上,家家戶戶就開始剁菜餡包餛飩,從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餛飩就酒,越吃越有”,寄託了靖江人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

餈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臘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餈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餈粑的習慣。

粽子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七年級、八年級有客人來一定要吃粽子。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廣東、香港一帶過年一定要吃雞,雞與吉發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過年則是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則表示“出人頭地”。

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後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餘”。並且有些地方對挑選年夜飯裡的魚也是有講究的,鰱魚為連年有餘,鯽魚和鯉魚為大吉大利,鮭魚則為富貴有餘。

餛飩

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除夕早上,家家戶戶就開始剁菜餡包餛飩,從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餛飩就酒,越吃越有”,寄託了靖江人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

餈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臘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餈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餈粑的習慣。

粽子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七年級、八年級有客人來一定要吃粽子。

生菜

廣東人過年還要吃生菜,生菜與生財諧音,寓意來年興旺發財。

糖瓜

糖瓜其實是用小米和麥芽糖熬製而成的一種祭灶食品。用它祭灶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面前講壞話。

蘿蔔糕

蘿蔔糕是閩、粵地區的傳統小吃,閩南、潮汕叫“菜頭粿”。年菜裡帶有“糕”的菜品,都被寄予步步高昇的美好寓意,春節吃這些菜意在討個好彩頭。

春餅

春餅又稱春捲,是用麵粉烙制而成的薄餅。吃春餅講究包著菜一起吃,從頭吃到尾,意為“有頭有尾”,代表吉利的意思

春節傳統食物4

1、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2、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 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 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

3、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 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4、餃子: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春節傳統食物5

1、年糕

有傳說年糕是最早祭祀祖先用的,後面演變成中國人的事物,成為春節食品,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年年高”之意,表示人們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2、四喜丸子

這四喜丸子代表著福祿喜壽,是非常美味而且寓意特別吉祥的美食,多半會出現在南方的菜桌上,一家人吃起來,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3、粉蒸肉

粉蒸肉的味道想必大家都吃過,肥瘦相間,肥而不膩,吃起來一點也不會覺得膩,這也是很多家常裡的菜,誰不懷念媽媽手中的粉蒸肉呢,獨一無二的味道。

4、魚

魚肯定是過年餐桌上不會少的事物的,完整的魚代表著我們生活,它特別的寓意,魚的寓意來自“年年有餘”,希望人們每年都有多餘的財富和糧食,是一個非常好的彩頭。

5、瓜子花生

這一般都是飯後的小零食,也多半來自於常人嘮嗑用的事物,瓜子在古代象徵著“銀子”,抓瓜子寓意為抓銀子,來年財運亨通,而花生諧音“好事會發生”還有“多子多孫”的含義。

6、糖果

糖的口感是甜甜的,而提到甜想到的都是美好的,它也有著一個好彩頭,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幸福美滿,一般是人在做喜事的時候,喜歡給糖果。

7、辣子雞

辣子雞是很有名的一道川菜,材料也很簡單,就是雞肉、幹辣椒,比起一般的做法來說,這種做法煸幹了雞肉裡面的.水分,讓雞肉變得更有嚼勁,回味也更加香了。

8、春餅

中國民間立春時吃的傳統美食,南北方都有,但是做法不同,而東北、北京一帶的春餅口味最為可口。春節之時,準備幾樣小菜,烙上一疊薄薄的小餅,這味道不僅僅是美食,還包含著新年的美好味道。

9、元宵

曾經有朋友跟小廚我爭論過,現在想想那時候真是有夠無聊的。有人說元宵是正月十五才吃的,但是在小廚的家鄉,元宵也是春節吃的美食。

10、元寶湯

元寶湯就是元寶餛飩,一般以豬肉、菠菜、韭菜為餡,在北方,正月八年級要祭財神,這天是要喝元寶湯的,祈求新年財源如湯水一樣滾滾而來,這個新年一定要多喝兩碗。

春節的習俗文化

1、過小年

農曆臘月廿三日(南方是廿四日),是祭祀灶君的節日。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閤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民間認為,過了二十三,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

2、迎春掃塵

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稱掃塵日,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備年貨蒸年糕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經常準備的食物,一是醃臘肉,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這種食品存放時間較長,不易變質。二是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4、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5、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6、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7、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8、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9、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

10、拜大年

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給兒童壓歲錢,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過年好的話,祭祖等活動。

11、鬧新春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傳統食物6

立春節氣傳統食物

蘿蔔

立春的時候有吃蘿蔔的傳統,蘿蔔是一般人群皆可食用,而且價錢便宜的食物,可以切絲、切塊、切段食用,蘿蔔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水分、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立春節氣的時候吃蘿蔔應節又滋養。

春餅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蔘、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春捲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煨春

主要在溫州等南方地區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節飲食特色。

所謂煨春,就是燒食春茶。起初,人們是將朱欒切碎,摻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後來,改用紅豆、紅棗、柑桔、桂花、紅糖與茶一同入水煮。這就是春茶。這種茶專供立春節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煨春。煨春時,還要同時吃一些糕、例之類的'茶點。屆時,往往還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後全家人再盡情分享。煨春的益處,據說可以明目益智,還有大吉大利及富貴榮華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動在民間廣為流傳。

炒合菜

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蔘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立春時節打春牛的由來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誌》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里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臺。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甚發達,因而與勸農有關的這一習俗得以在潮汕地區保留下來。但具體事像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打牛了。

立春是不是天氣就暖和了

立春,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傳染病。常言道:打春莫歡喜,還有四十冷天氣。江南二月份、華北三月份、東北四月份,才能“春回大地”。所以立春後天氣就暖和了也不一定。

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氣,東亞南支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春節傳統食物7

北方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麵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四川、重慶地區的人春節第一餐吃湯圓。用自制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幹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重慶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上海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廣東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安徽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江西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臺灣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在臺灣,除夕之夜,外出的親人除非特殊情況,都得回家“圍爐”。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臺灣有句俗語說:“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合家團聚的意義。如果在外親人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

江西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西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雲南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雲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福建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新疆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對聯大全

1、黃山松鼠跳;綠野早春歸

2、子時春意鬧;鼠歲笑聲甜

3、黃鶯鳴翠柳;金鼠戀蒼松

4、鼠穎題春貼;鵲舌報福音

7、百年推甲子;福地在春申

8、碧野青蛙叫;黃山松鼠鳴

9、丙輝覘瑞應;子庶慶豐登

10、丙輝騰瑞氣;子庶樂豐年

11、蒼松隨歲古;子鼠與年新

12、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

13、春風拂綠柳靈鼠跳松青

14、春燕鳴暖樹金鼠跳青松

15、鵲語紅梅放鼠年喜氣濃

16、人歡為體健;鼠碩因年豐

17、豕去呈豐稔;鼠來報吉祥

18、豕去春無限;鼠來歲有餘

19、鼠來豕去遠;春到景更新

20、鼠為生肖首;春乃歲時先

21、鼠至調新律;雞鳴早報春

22、欣有鼠須筆;喜題燕尾書

23、新妝鼠嫁女;美景豔迎春

24、子年春到戶;鼠歲喜臨門

25、子時春意鬧;鼠歲笑聲甜

26、子時歲交替;鼠節春更新

27、子為地支首;鼠乃生肖先

28、子夜松濤勁;鼠年鵲語香

29、子夜歲交替;鼠年春更新

30、子夜鐘聲響;鼠年爆竹喧

春節傳統食物8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傳統食物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說,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著“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著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的聯絡,比如說韭菜餡的餃子有著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著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著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著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說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著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著大展巨集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說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七年級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傳統食物9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正月七年級:拜年賀歲

除夕前掃除乾淨屋子,大年七年級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七年級要跟長輩或者左鄰右里拜年,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正月八年級:回孃家

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孃家,帶的禮物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

正月九年級:安睡遲起

傳統習俗中,大年九年級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爺

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陳競表示,儘管民間很多說法沒有依據,但其本身承載了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願望,這也是其能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

還要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

正月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亦稱“人勝節”“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祭石頭生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式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

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魚

春節每年必有魚代表“年年有餘”,所以很多地方都會準備魚這道食物,只不過每個地方會選不一樣的品種,其中鰱魚代表“連年有餘”、鯽魚和鯉魚代表“大吉大利”、鮭魚代表“富貴有餘”。

2、雞

雞肉真真是我們逢年過節必備的食物之一,吃雞寓意吉祥如意,喝雞湯寓意清泰平安,而且不同部位的雞肉寓意也不同,就比如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寓意新年抓財,雞骨頭寓意出人頭地。

3、年糕

春節有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吃年糕在不同地區還有不一樣的說法,且年糕種類也不盡相同。就比如蘇州是桂花糖年糕,早期是為紀念伍子胥,北京是百果年糕、山東是紅棗年糕、寧波是水磨年糕等,每一個地區的年糕都有當地的特色。

春節防病養生

心理調適不可少

長假末尾,上班族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群。第二天就要面對緊張的工作,有點手足無措。彷彿從睡夢中醒來,就要告別春節,就要返回單位,有些人會覺得很不適應,可能會感到精神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專家教您如何“健康收心”——

症狀一:疲憊

春節期間,不少人晝夜顛倒、四處拜訪親友,即使沒有出門旅遊,節後還是覺得累,這是因為正常的“生物鐘”在過節時被打亂了。

應對方法:通過休息、調整生物鐘、洗澡泡腳等消除疲勞。睡眠是驅除疲勞的重要手段。

症狀二:神經性厭食

連續的'應酬和飯局,對一切食物都從心理上感到厭惡和恐懼。應對方法:最佳的方法就是參加運動。如輕快的步行、慢跑、跳舞等,這樣胃口也會被“吊”起來。

症狀三:工作恐慌症

過節後,重新投入正常緊張的工作,部分人會有種陌生感,甚至有人會產生恐懼感。

應對方法:可從生活內容到作息時間都作出相應的調整,靜心思考上班後應該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工作狀態上。在上班第一週,先從事輕鬆容易的工作,給自己一個緩衝。

症狀四:孤獨綜合徵

這是不少從家鄉返回工作或學習的人極易患上的心理疾病。看著自己的父母親朋離自己越來越遠,一種離別的感傷油然升起。

應對方法:不要刻意壓抑。想念家鄉父母的時候打個電話回去,多結交幾個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不要讓自己落單。

春節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統食物10

1:餃子

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飲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必定成為年夜飯上不可缺少的佳餚。

2:年糕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說年糕最早是用來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的,後來才發展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3:元宵

元宵,在歷史上有很多名稱,而南北方對其稱呼也各不相同。各地製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徵,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已經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日美食。

4:臘八粥

臘八粥現又稱八寶粥,用料以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選自己喜愛的`如芡實、栗子等)。

5:春餅

漢族立春飲食風俗。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抑制不住自己的口水了呢?趕緊回家問問長輩們還有什麼春節的特色美食吧!

春節傳統食物11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的,鳥語花香的;春是生長的,耕耘播種的。那麼,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各地的人們都吃什麼呢?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立春的傳統食物介紹,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立春節氣淵源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干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顆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時節變化的依據。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分別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開始,順時針旋轉一圈,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次歲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迴圈往復。干支紀元以天象“斗柄回寅”為“春正”(正月),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現行的“黃經度數”節氣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得出。按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二十四節氣”(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黃經度數法”(又稱“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合起來正好是廿四節氣。其是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週年視運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曆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後不差1-2日。“黃經度數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在每年公曆2月35日交節。

立春6種傳統食物

蘿蔔

立春的時候有吃蘿蔔的傳統,蘿蔔是一般人群皆可食用,而且價錢便宜的食物,可以切絲、切塊、切段食用,蘿蔔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水分、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立春節氣的時候吃蘿蔔應節又滋養。

春餅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蔘、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春捲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煨春

主要在溫州等南方地區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節飲食特色。

所謂煨春,就是燒食春茶。起初,人們是將朱欒切碎,摻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後來,改用紅豆、紅棗、柑桔、桂花、紅糖與茶一同入水煮。這就是春茶。這種茶專供立春節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煨春。煨春時,還要同時吃一些糕、例之類的茶點。屆時,往往還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後全家人再盡情分享。煨春的益處,據說可以明目益智,還有大吉大利及富貴榮華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動在民間廣為流傳。

炒合菜

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蔘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立春的祝福詩句

1、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菜絲生葉落雕盤,欲去春衣怯曉寒。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冰絲玉縷簇青紅,已逗花梢一信風。

5、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

6、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7、暖日傍簾曉,濃春開篋紅。

8、曉雪才過天氣清,喧闐鉦鼓喜迎春。

9、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0、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11、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12、還欣好景平生事,贏得旬餘分外春。

13、立春後五日,春態紛婀娜。

14、天上春來誰報人,江山氣象一時新。

15、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綵勝何。

16、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17、索莫兩年春事,小窗臥聽東風。

18、彩蝶黃鶯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誇。

19、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20、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旛判醉倒。

21、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22、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23、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24、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5、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26、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盤放手空。

27、恰歸舊隱再逢春,村巷荒涼草沒人。

28、去年花落時,題作送春詩。

29、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30、韭苗香煮餅,野老不知春。

春節傳統食物12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說,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著“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著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的聯絡,比如說韭菜餡的餃子有著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著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著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著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說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著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著大展巨集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說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裡,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七年級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七年級,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傳統食物13

角仔

角仔,又叫油角,在過年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是用來招待客人的過年食品。角仔的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取其錢包飽脹的好兆頭。

製作方法:

(1)要和麵,先將麵粉加上雞蛋、把和好的麵糰碾成薄片,用圓型玻璃茶杯作為角仔皮模具,做成一片片圓型角仔皮。

(2)做餡料,用炒熟的花生米(碎的),加入白炒糖、炒熟的芝麻,摻勻攪在一起,逐片放進餡子包成半月型角子,圓邊捏緊並扭上花紋。

(3)放進鍋裡炸成金黃色,一個個美味的角仔就出來了!不過要出鍋的角仔好燙,要放一會才能吃。

糖環

糖環是廣西、廣東一帶有名的特產小吃,是春節過年必備的好食品。糖環在過年的時候代表好意頭,預兆錢財的意思。

製作糖環的模具

製作方法:

(1)煮糖漿,用清水搓成糯米麵團,再加入沸水和糖漿繼續均勻搓。

(2)搓成粉團壓進糖環模具裡,用力壓,用刀批平,用力拍出。

(3)放進鍋裡面用油炸,香噴噴、爽口的糖環出來了,金黃金黃的,看見都流口水了!

蛋散

蛋散,是珠三角比較有名的小吃,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製作而成。

據說,蛋散有一小段故事。在舊時候,當每家人都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窮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男主人望著一堆已經發酵好的麵糰發呆,苦思之下得:富人有富人的吃法,我窮也要做,為來年討個好兆頭。沒餡料做就把麵糰壓扁下油鍋也行。新年到了,當其他人來窮人家拜年時,窮人拿出那些小長方塊來招呼朋友們,大家都感覺很新奇,品嚐之下:“噢,那些小方塊——酥、脆、入口即化!好吃極了。來年我們也要做,請問這個叫什麼名字?”窮人細想後說:“因為配料有雞蛋,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煎堆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這是廣東人過年的溫暖記憶之一。臨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戶就張羅著“開油鍋”、炸煎堆了。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煎堆蘊),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油餈

油餈是廣東人過年經常做的一種食物,每次做油餈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濃濃的過年氣氛。

製作方法:

(1)煮糖漿,加入糯米粉,搓成麵糰。

(2)取手心大小的麵糰搓圓圓,然後在中間捻出一個小空心,慢慢地在面的上面收口,一個圓圓的餈模就做好了。

(3)放進鍋裡滾,注意要不停地翻動油餈,以免焦了,炸到整個餈漲大、金黃就好了。

笑口棗

笑口栆,或稱細煎堆,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麵粉,雞蛋,糖,芝麻製成,實心。人們把這種食物叫“笑口栆”,是由於在高溫油炸過程中麵粉表面出現爆裂,樣子就像人開口大笑一樣,象徵全家人開開心心,笑口常開,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製作方法:(1)在盆裡打上雞蛋再加上一點蘇打粉、適量的白糖、飴糖,白麵、油一起攪拌,攪拌均勻並揉和成麵糰,放到案板上,搓成粗長條,揪成小劑子,揉成圓球形;(2)麻仁用水拌勻,把小劑放在麻仁內滾一滾,不要按揉;3.炸笑口棗與油炸一般食品有所不同,下鍋時油溫要高(要在七成熱以上),但又不可過熱,過熱則不開口;下鍋後油溫要低,但又是不可過低,過低則容易炸碎。所以,在熱油下鍋後就要端離火眼,降低油溫去炸;當油溫低於五成熱以下時,又要回到火上加熱稍炸一下,這樣,才能將笑口棗生坯慢慢炸成老黃色、開口。同時,不可多加攪動,翻一個身即可。

年糕

年糕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製作方法:

(1)把糯米粉、粘米粉混合均勻,倒入沸水攪成熟漿。

(2)再在熟漿中逐步加進糖漿攪拌均勻後放在大蒸籠中,每個蒸籠放漿厚約3~4釐米,用猛火大約蒸4小時。

(3)倒在案板上,用木棒槌搓至勻滑,便可分成糕坯,放在有竹葉墊底的鐵圓圈內,在糕面掃油粘上欖仁、紅棗,翻蒸約20分鐘。

過年與飲食

《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穫的象徵。另有一說,認為“年”字按古人的寫法,是個象形字,有頭有尾,四腳伸開,象一個大壁虎,是種可怕的不祥之獸,一歲之中,若沒有遇見它,便平平安安地度過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叫“過年”。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人過年的飲食情況。

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俗。飲屠蘇酒據說可以避瘟疫。柏葉酒,由柏樹葉浸於酒中製成,柏為常青之樹,柏葉後凋而耐久,飲柏葉酒即取其壽命長久之意。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糰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春節傳統食物14

一、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春節吃什麼?交在子時年年高da.jpg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三、吃湯圓: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徵閤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萬事如意。

四、吃魚:

“無魚不成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魚”與“餘”同音,又象徵吉祥物,如鯉魚,寓“得利有餘”;鰱魚,寓“連年有餘”;鱖魚,寓“富貴有餘”。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起源於對魚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憂鬱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飾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看來,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邪,只是後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