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江南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節日慶典 閱讀(8.22K)

江南人很重視清明節,所以出現了很多清明節的食物,那麼江南人吃的食物有哪些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江南清明節吃什麼食物,希望大家喜歡!

江南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江南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1、青團

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

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青糰子,就婷婷於眼前了。

2、艾餃

作為浙江民俗,清明食艾餃,被認為能驅邪禳毒。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陳雨澆”。意思是清明時節多梅雨天氣,吃了艾餃或艾糕,有預防身體被雨淋壞的功效。此外,艾本還可做藥用,有殺蟲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

此餃用鮮嫩艾葉和米粉和勻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餡,捏成海燕狀餃子,蒸制而成。其色澤翠綠,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食之別有風味。

3、焐熟藕

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採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籤蓋上釘牢。

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鹼,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後,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4、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5、京江齊

蘇滬一帶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吃青團,鎮江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吃京江齊、麻油饊。鎮江習俗,清明節必須吃京江齊和饊子,傳說可以免掉死後一頓板子。清明節鎮江民間早飯吃京江齊和麻油饊之由來,還另有一說。

相傳是紀念春秋時代的賢哲之士介子推,因他與母親歸隱綿山介休縣境,晉文公於清明節的前一日,派兵放火焚燒綿山,介子推與母親不幸罹難,後人在清明節這天禁止煙火,只吃冷食,以示懷念,至今鎮江圌山附近的居民,還有清明節上圌山“望綿山”悼念介子推的風俗。

6、油煎大團子

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

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裡面,意為添“青”。

7、螺螄

青團本身屬於甜食,人們大多用來充當早點或配餐,而螺螄則是清明餐桌上的“重頭戲”。由於清明時節氣候溫度適中,這時的螺螄乾淨鮮美。在常熟地界,人們時不時會邀上兩三好友去螺螄館小聚,吮著螺螄,敘著家常,別有一番風味。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8、青白團子

清明時節,吳地一直有吃“青白團子”的習俗。在無錫梅村和鴻山一帶,當地人還專門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吳地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

清明節前麥子長勢旺盛,麥葉不老不嫩,將從田裡割來的麥葉洗乾淨後,放在石臼裡搗碎,成糊狀後用布包起來,用力擠壓,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裡面加適當石灰水,顏色就更青更嫩。在做糰子和糯米粉時,倒點青汁進去,揉和成的米粉就成青色了,糰子放進灶頭上的大蒸籠一蒸,滿灶間一股麥青香。蒸熟出籠時,若用毛刷蘸上熟油在糰子表面均勻地刷一刷,青糰子便油綠如玉,更惹人喜歡。

9、饊子

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饊子。饊子以油和麥面揉拉成細條,盤繞環狀,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帶上寒具,邊吃邊遊,或加糖用開水沖泡食用,自有一番風味。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10、清明淚

“清明節,做清明淚,吃清明粿……”在衢州常山、開化一帶的農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尤其是常山縣東案鄉金源村,每年清明,“清明淚”是家家戶戶紀念先祖必做的寒食,習俗流傳至今已經1000多年。

為紀念祖先王介,村人把米粉搓成一顆顆圓圓小小的眼淚形狀,只在清明節制作食用。清明淚外形像小湯圓,味道可完全不同。不加艾葉的,色白,如珍珠無瑕;摻入艾葉,色翠,如翡翠深邃,這小點心透著股淡淡的清香,吃在嘴裡清香滑糯。

  清明節習俗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寧波人在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馬鮫魚

推薦做法:鹹齏馬鮫魚

在寧波,有一種魚類叫做“象港串烏”,說的便是馬鮫魚。清明前夕,魚群洄游至寧波象山港附近產卵,漁民隨捕隨賣,真正透骨新鮮,這時的馬鮫魚市價飛漲。從平日裡的十幾元一斤,漲至幾百元。一條三四斤重的馬鮫魚,隨便就賣上千。

關於怎麼吃?陳廚說,寧波人有自己的偏執。這種偏執就是鹹齏燒馬鮫魚。

鍋熱後將馬鮫魚清水下鍋,不放一滴油。鹹齏最好用自己家醃的,嚼起來鮮脆清香,再挑一支小的春筍,切絲入湯。

鱭魚

推薦做法:油炸小鱭魚

小鱭魚與刀魚同類,體形偏小,同樣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

在魚類中,鱭魚的相貌真是難得的秀氣。清明一過,刀魚魚肉變老,更是身價大跌,俗稱“老刀”。

稍大一點兒的鱭魚會拿來清燉,洗淨後滴上幾滴醬油,放少許蔥姜,才能徹底領略它的鮮味。個小一點兒的,寧波菜最常見的做法是油炸小鱭魚。選用體形較薄的鱭魚,擠去內臟和魚腮,清洗乾淨,在放入鹽、紹酒、蔥姜、胡椒粉的醬汁中浸泡片刻。然後鍋中入油,油溫一定要夠熱才能挨條放入小鱭魚,炸至金黃色出鍋即可。那些細毛狀骨刺在油炸之後變得入口即化,色澤黃亮,鮮鹹香酥。

螺螄

推薦做法:上湯螺螄

關於螺螄,江南民間早有傳唱,“清明螺,賽只鵝”。從立春到清明,就是螺螄最肥美的時候。過了清明,螺螄開始帶子,肉質枯乾。

寧波人喜歡倒過來叫它“螄螺”。小時候只知道螺螄是種廉價食材,菜市場裡五塊錢就能炒上一盤,鄉下的親戚農閒時也會去河塘裡摸上一罐。守在煤氣爐邊看著母親做菜,必然是醬爆螺螄。螺螄在油鍋裡來回翻滾,最後撒上一把蔥段,醬香四溢。

作為“東錢湖四寶”之一,它還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錢湖吻別”。陳廚的這一鍋招牌螺螄是上湯做法,敢這樣做,食材肯定是極好的。螺螄先在清水裡養上一天,讓它儘量吐淨沙泥。只放少量菜籽油入鍋,把姜花、蒜粒、小米辣煸香,放入螺螄後翻炒,再加入適量高湯,除了享受美味的螺肉,湯汁鮮美。

鵝肉

推薦做法:醉鵝

剛說“清明螺,賽只鵝”,寧波人對鵝的熱衷也十分驚人,早在2008年,就有經銷商做過統計,僅寧波市區的消費量就達到了400萬隻。而象山的大白鵝也是清明時節寧波人家餐桌上的必備菜餚。

浙東大白鵝有上千年的養殖歷史,以體型大、肉質鮮而出名。只是在上世紀90年代,賣價不高的大白鵝受到冷落,後來在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之後,象山的大白鵝才逐漸恢復了養殖量。

通常的做法是煮熟。菜名一定是“白斬鵝”,而不是“白切鵝”,大概為了重現廚師手起刀落時的力道,至少要對得起大白鵝的體型。

趕上了吃鵝肉的好時候,陳廚就把鵝肉拿來做醉鵝。煮熟的鵝肉改刀成大塊狀,撒少許鹽,放入盛器中醃製入味,再加入黃酒、少許味精,便可裝盤上桌。大概就是這輕微的酒意,最是迷人。

泥螺

推薦做法:蔥油泥螺

很多外地人士對黃泥螺的口味始終無法接受,唯有寧波人對它情有獨鍾。四五十歲的寧波人出門旅遊,必帶的兩樣私家小菜,便是醉泥螺和煎帶魚。

“三月三,泥螺擺攤頭。”——說的便是過去的桃花時節,泥螺要在寧波瞻岐合嶴晶亮的灘塗上開會了。灘塗上有小蝦小蟹小魚蟶子等等,別的都是活“捉”,唯有泥螺是“撿”的。

泥螺又叫吐鐵,清明時節的泥螺因為體內的“鐵”剛剛吐完而最為肥美。吃泥螺的另外兩個季節是梅雨和中秋,梅雨時的泥螺脂滿膏豐,適合醉酒,而中秋泥螺肉質偏硬,適合醃製。

青團

推薦做法:艾青團、艾青餃

吃過大魚大肉,最後一道可以算甜品。

這個季節,城郊的荒野裡遍地都是,挖回來洗淨,開水焯一下,用攪拌機打碎得到汁液,加米粉和水攪拌柔和,做成一個個餅,再蒸熟,就是青團了。青團裡面可以加餡兒,約定俗成應該是甜的,寧波人最愛豬油芝麻餡兒,也可以做成鹹味,加鹹齏肉末餡兒。鹹齏肉末提前用菜籽油翻炒過,咬開餃子就有清香溢位。而保證青團獨特口感的祕方,是加了少量的地瓜粉。

除了青團,家裡的老人還會做一些“青麻餈”,除了米粉什麼也不加,獨獨就吃那一口艾草香。米粉要用糯米和粳米摻在一起,口感更有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