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春節的傳統美食介紹

節日慶典 閱讀(2.46W)
春節的傳統美食介紹1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節的傳統美食介紹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春節吃什麼

春節吃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 諧音) ;吃[蚶]與[胖]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 ;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吃餃子

正月七年級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七年級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春節吃年糕

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大年七年級吃餃子

正月七年級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七年級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上海人大年七年級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七年級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豫南: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七年級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發財之意。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

東北: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七年級和初五吃餃子。

湖南: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隻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大年七年級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七年級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壯族:壯族人春節吃白斬雞和“大年粽”。在年粽在除夕時擺在供臺上祭祀,到正月九年級才由家人聚食,以示團圓。

大年八年級吃什麼

八年級面, 八年級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八年級的面要用七年級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滷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麵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八年級的面”的風俗。

老北京吃餛飩

八年級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

北方在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廣東人吃開年飯

廣東人八年級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一般人相信開年與新一年的運情,有很大關係,因此,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餚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還有大年八年級是女兒(皆女婿)回孃家給父母拜年。一般必吃年三十留下的東西,比如雞,年夜飯是要把頭,翅,腳,尾留著的,但八年級就可以吃了。還有年夜的飯要多煮,留下年飯八年級開吃。必有臘肉香腸,魚和麵。

大年九年級吃合子

合子是中華麵食中的一種,是中國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區流行的一種麵食。它是一種薄皮的小餡餅,屬於餡餅類,圓形,兩層薄皮內只有一層餡,需用餅鐺烙制。面,要和得比較軟,皮兒薄如紙且有彈性。餡,單層,比較常見的是韭菜、茴香、雞蛋、豬肉,以韭菜+雞蛋、茴香+豬肉、韭菜+豬肉的組合最常見和最受歡迎。模樣有的與包子、餃子、餡餅相近,其餡料與餃子、餡餅幾乎相同。合子的麵皮一般不用發酵的面,而是用燙麵和冷水面這兩種。合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因此深受歡迎。

大年初四吃折籮

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牛羊肉鋪在這一天要到馬神廟燒香,因為羊王、牛王、馬王均在馬神廟內供奉,以南郊馬神廟的羊王像最有名。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櫃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櫃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櫃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從七年級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大年初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託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

民俗專家說,“破五”吃餃子一般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後破土動工,預示著咱們春耕即將開始了;另一層意思是七年級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開始可以破素吃葷了。

老北京有講究,“破五”吃餃子的肉餡兒,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菜餡兒也要自己去剁,這樣的話,就是預示著來年一切都很順利。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沒有了。“破五”的餃子講究餡兒是一個肉丸的。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它和古代象徵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一家人團圓吃“破五”餃子,那麼就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山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餃子褶要擔得嚴嚴實實,謂捏“小人”嘴。由此可見,天津人對所謂有“小人”仇視到深惡痛絕的程度。家家戶戶剁“小人”,“小人”又指誰呢?恐怕很難說清楚。在人們心目中的“小人”,形象的說指戲劇舞臺上勾著白臉、心懷鬼胎、行為不軌的丑角兒。人們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舊“小人”,才有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春節的傳統美食介紹2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七年級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

春捲

春捲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七年級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餘。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餘,去年的收穫多,吃用不完,餘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在的習俗。

春節的傳統美食介紹3

豆兒醬

豆兒醬是老北京傳統小菜,其實它就是升級版的皮凍。在過去,它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地道下酒菜,有冰箱以後,炎炎夏日也能吃上下酒美容消暑的繽紛小皮凍了。

炸丸子

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徵了閤家團圓。以前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事先準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

糖瓜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滷炸豆腐

滷炸豆腐是一道老北京有名的清真小吃。豆腐嫩滑,湯汁鮮美深受百姓喜歡。自“豆腐”傳到北京,那吃法就越來越多,並得到了南北結合口味提升,經數百年的演變,形成了北京自己的特色。尤其到了明代的中晚期,京城的“六必居”開張以後,調味品更加豐富,又出現了“滷炸豆腐”這一小吃,經過不斷改良傳至今日。

薩其馬

薩其馬是老北京傳統糕點,前身是一種滿族的傳統餑餑——搓條餑餑。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麵,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

食鯉魚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餃子

老北京的滿、蒙旗人管餃子叫“煮餑餑”。無論是富裕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餃子是一定要吃的。按傳統的老北京習俗,並非大年三十這天吃餃子,老北京講究吃的是“五更餃子”,即七年級早上吃。大年三十吃大魚大肉,年夜飯吃完開始剁餡、包餃子,過了零點則不能再動刀。過年包餃子要全家人一起,體現一家人的團結和睦,齊心協力。餃子裡不光有餡料,還會放一些洗淨的硬幣和棗,圖個吉利。

到了五更天,素餡餃子煮熟之後先上供。儀式過後,全家人到院子裡燃放鞭炮。回到屋裡小孩給老人磕頭,拿壓歲錢。之後,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新年頭一口兒”了。

蜜供

蜜供亦叫“蜜供尖”,是敬奉佛祖的佛堂裡,碼得似小塔式的、下方上尖祭祀專用的麵食品,大小不一,高矮不等,不論斤,論“堂”賣。這種蜜供尖頂端像個小金字塔狀,塔尖上插有福、壽、祿、喜、財帶花的字籤子。

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老北京漢族傳統風味小菜。老北京失傳的點心和菜餚很多,但芥末墩兒依然儲存了下來,一是這道菜太有特點了,二是因為用大白菜作原料具有普遍性。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兒。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茉墩最好不過了,清爽、利口,頗受老北京人喜愛。

年糕

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作方法。明、清時,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老北京的年糕由清真回民小吃店在春節時大量供應,是滿族拜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

春節食俗

農曆正月七年級,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北方人家過年的年飯,是用金銀米(黃白米)做的,飯上用棗、慄、龍眼、香枝點綴,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餃子中有的飽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飽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隻餃子飽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麵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裡或碗蓋上放兩隻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餘)”。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風。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均為新年糕點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