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法論文

工作方案 閱讀(7.08K)

“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並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 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個性化、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 “到2020 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關鍵。”根據國家的總體佈局,四川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專業圍繞本院自身優勢,同時結合當下的社會實際需求,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革新考試製度,以“具有一定音樂、舞蹈專業性知識以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才”作為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體現在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改善、專業結構佈局、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計劃修訂上,也要體現在每一門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只有滲透實施在每一門課程、每一次教學活動中,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本文就四川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專業舞蹈編創課程,談談對音樂舞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法論文

  一、舞蹈編創教學的特殊性: 藝術創造力的培養

( 一) 在模仿中學習深入

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在一定知識積澱基礎上的創新,沒有相關的知識支撐,創新無從談及,鋪墊、築牢舞蹈編創基礎知識是學生未來創新的根本。針對音樂舞蹈專業的實際情況,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了一套“先入為主式教學法”,即通過對各型別經典舞蹈作品的賞析,讓學生直觀理解舞蹈編導的基礎知識。在作品分析中告知學生動作造型、動機發展、段落結構、空間排程、舞蹈構圖、形象塑造、情感把握、情節展現、音樂駕馭、服裝設計、舞美應用等相關的編舞技法,並對不同導演在題材選擇、人物捕捉、情節發展、動作設計的優長之處著重分析,讓學生建立起一種先入為主的知識結構與創作理念。在教授編創課程的前一學期,用選修課“舞蹈作品賞析”進行鋪墊,而後以“模仿—改動—改編”的階段教學進行授課。第一階段模仿,即參照已有作品( 下文稱為原作品) 的同時建構自己的舞蹈結構概念; 第二階段改動,即在原作品類似的舞蹈段落中,替換主題動作或造型,使之與自己的創作主題相接近,這種做法不改變舞蹈結構( 如A—B—A 結構、A—B—A—C 結構) ,只改動舞蹈語彙與舞蹈表現; 第三階段改編,即在原作品的基礎上,變換主題、變換音樂、調整作品結構、舞蹈構圖、空間排程,以參照為起點,以變身為終點進行創作練習。通過上述三個階段的教學,讓學生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掌握舞蹈編導的技法。在“模仿—改動—改編”的探索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編舞的樂趣,並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 二) 在探索中尋找自我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兩個過程: 教學過程和探索研究過程。”四川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專業在教學計劃設定上,部分課程是對已有知識的學習,模仿學習他人作品進行創作也只是一個鋪墊,雖然都很重要,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個性發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授課中必須要賦予學生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幫助他們培養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動手能力。“編導技法,在我看來可理解為處理舞者動作關係的構成法……在於其‘技’可通於‘道’,‘以技通道’的舞蹈編導教學……雖著眼於處理舞者動作關係的構成,但卻能有效地揭示‘動作關係’背後蘊藏的情感關係、性格關係———‘技’非‘道’卻通‘道’。”於平先生的這番話雖然是針對雙人舞和三人舞編導教學而言的,但是可以有更為深入的解讀與闡釋,筆者認為,“以技通道”可以被理解為“通過編舞技法的學習,尋找創作規律的把握”。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始終讓學生受限在對他人創作技法的模仿上是不合適的,關鍵是通過模仿掌握到舞蹈創作的規律,而這種領悟和感知需要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對此,在編創課第二學期的授課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自主選題、尋材、創編,在從無到有的實踐過程中提升編創能力。如北京舞蹈學院肖蘇華教授所言:“教材的創造性應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指其理念與方法論具有獨創性與獨特性。其二,是其為啟迪和發揮學生主體的創造性開拓了廣闊的空間。”這部分教學主要在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的基礎上展開,用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具體授課過程中,看似簡單的問題,對大多以模仿學習為主的學生來說是不適應的。如在編創動機的切入方式上,有些人會從動作入手,有些人從選好的音樂入手,有些人從主題入手,有些人則會從即興入手,或從實際生活中的故事,或者是從小說、電影、電視中選題等等,可謂千頭萬緒、多種多樣。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使之舞蹈化,即捕捉到與作品形象主題適宜的,特色鮮明、風格獨特的舞蹈動作,以及發展出有序的、合理的、可觀的舞句、舞段,這就需要把學生所有的舞蹈智慧都調動起來。如果這一關過不了,創作也就無法實現,這是基礎也是難關。

動作創編出來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進行修正,即根據作品形象、音樂感覺、結構設計、情節發展等諸多要素進行舞蹈形式( 時、空、力、造型、動作、排程、構圖、銜接等方面) 的修正,讓編創出來的舞蹈形式與作品的題材或者感覺合拍。除此之外,還要對作品音樂、服裝、道具、舞美等輔助內容進行設計與選擇,同時結課時儘可能將一個班級學生所編作品按照風格、性質、特點等分類串接,做一個作品展演,讓學生學會組織作品晚會甚至更大型的文體活動。通過這一整套的教學設計,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通過引導、指正、輔助,幫助學生完成舞蹈小品,使之學會與舞蹈編創相關的設計、編排、修正、整合與組織的方法,培養他們獨立操作、自主創編的能力,這一學期課程雖然會上得異常艱辛,但是非常有意義。

( 三) 藉助音樂啟發創作

如果說音樂舞蹈專業的學生,舞蹈的基礎弱、底子薄,但是他們的音樂修養是很多舞蹈專業學生達不到的。用音樂的知識來啟發舞蹈創作,對於懂音樂的學生來說事半功倍,甚至教學收效往往會出乎預料。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諸多要素,上述要素在舞蹈中也都存在,只不過是用身體進行體現。例如獨舞編創,如何發展主題動作,如何強調動作的節奏、節拍以及速度、力度上的變化,是編好一部作品的關鍵。對於群舞來說,也可以理解為一部用身體演奏的交響樂。北京舞蹈學院肖蘇華教授曾開設過“交響編舞課”,其授課的核心就是借鑑交響樂的思維方式,依據音樂的結構創作舞蹈。這種音樂與舞蹈達到高度統一的編舞方式,要求編導有較高的音樂素養,不僅要深刻理解諸如其內在的結構、織體、風格、情緒、內涵、作曲特徵及創作背景等音樂要素,還要儘可能地像俄羅斯舞蹈編導人才的培養一樣,具備一定的作曲知識,以便能夠從巨集觀上把握音樂,從微觀上處理好音樂與舞蹈的關係。這一注重音樂與舞蹈融合的編舞理念,對於音樂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切實可行的,也是效果顯著的。儘管會有動作、舞段上的不甚完美,但是他們能將整個作品做得結構完整、有模有樣。

  二、舞蹈編創教學的改革:“創新型”

人才培養的探索在音樂舞蹈專業舞蹈編創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筆者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定的反思。首先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反思。“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包括創新基礎積累、創新意識培育、創新動機激發、創新思維訓練、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成果催化等複雜的訓練和養成過程。”前文說道,舞蹈編導教學作為舞蹈教育的一個領域,是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舞蹈創作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舞蹈編導教育活動過程,它要求編創者自主原創。“動作編排需要創新,表現形式需要創新,結構立意更需要創新,一切都不能重複他人也不能重複自己。從動作的細節、軌跡到形態,形式的選擇、融合到創新,視角的切入、引申到表達,藝術作品的個體創造性要求,也是個舞蹈藝術領域的創造性體現和追求。”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如何把握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力之間的平衡,如由於學生的舞蹈基礎弱,因此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教師往往無法引導而需要主導。教師的介入,優點是能很快引導學生進入創作,缺點則是過多的干預使得學生創新能力受限,作品中老師的影子太重,看不到學生自己的創意與追求,甚至會出現同班學生創作模式化、雷同化的現象。此外,過度鼓勵學生對已有經典作品的學習,也會讓學生產生一種依賴感,甚至會出現沒有可參照的作品就編不出舞,如何能參考而不模仿,讓學生能夠找尋到個性獨特的語言、陌生化的形式、自己擅長的創作風格、編舞手段,是需要認真探索與研究的。

其次是對如何體現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思考。“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但創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複製,而是依靠人的靈感和想象力,藉助科技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提升。”在舞蹈編導教學中也如此,針對各地編導教學過渡模仿北京知名藝術院校,脫離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實際能力而導致的同質化趨向,部分學者提出了警示: “相關高校的決策者不但應清醒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區域及現有的教學資源,不陷入盲目; 更要找準自身的優勢、特色,並不斷強化它,使其成為自己的品牌。”這一倡議值得推崇,藝術創作講究獨特與不同,舞蹈編創也是如此。多年來我們將外來的編舞技法奉為編舞的圭臬,似乎不用這些方法,不創作類似的題材,就不能與現代、時尚劃等號。如此追求導致對一些本地的舞蹈資源、素材很少關注,就更別說像過去那樣走村串寨地進行田野考察與體驗生活了。如果不對本地域、本民族的舞蹈資源加以關注、認真開發,那麼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或者不稱職的學生,學會了別人,卻找不到自己。四川音樂學院的學生主要就業於四川地區,服務的物件依然是四川的各族人民。因此,在借鑑、學習、應用比較前沿的編導教學知識的同時,潛心鑽研編創四川地區各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是必須要加以重視與積極探索的。特別是授課過程中,加大向傳統的蜀文化,以及彝族、藏族、羌族等省內世居少數民族舞蹈的創作傾斜,爭取能培養出一些在民族舞蹈創作領域有獨到見解和有所作為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本地的文化建設。守住歷史資源,守住地域文化資源,服務當下,探索未來,是舞蹈編創課程必須加以思考的`。再次是對如何海納百川、廣採博學的思考。

“‘創新能力強不強,要看學生知識基礎牢不牢’,雖然說知識的多少不等同於創新能力的強弱,但廣博而合理的知識結構的確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養成。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是建立在廣博知識基礎上,通過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實現的。沒有開闊的眼界、多方面的知識,創新能力也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型人才必須是有創新意願和創新動力,擁有創新所必需的相關知識、技能、資訊或經驗的人才,因為創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識,拓寬知識面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舞蹈編創強調個人的悟性,而悟性又是與編創者的生命體驗、人生經歷分不開,解決了動作語言、編舞技法等基礎性要素之外,舞蹈編創更多是一個由生活到感悟,由感悟到創造的過程。編舞技法是教師可以教授的,但是創作的主題、內容,選用的語言、形式,創作的深度、廣度,卻與學生的文化修養、生活閱歷息息相關,很多是教師在課堂中無法教授的。創編出一個作品不難,但是創編出一個有深度震撼人的作品卻不易,這就是人們常說編導是學不出來的原因。北京舞蹈學院章民新教授談道: “我認為不論派別有多少,以生活為基礎,現實主義紮實的基本功是不能動搖的。在舞蹈學院編導系教學中‘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等基本的方法還是要堅持,當然也需拓展。”肖蘇華教授也談道: “除了學生中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傾向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處理好教材的整體性與個體性的關係,造成學生嚴重的‘偏食’的毛病。我認為專業課的課時量還可以適當壓縮,增加共同課的課時量,特別是在第四學年教育專業和編導專業都可以‘砍掉’起碼30% 的專業課課時。”224兩位教授的話語提醒我們,教授學生編舞技法的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如何完善和補充生活知識、社會知識以及相關的跨學科知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創新。具體而言,利用各種可能幫助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寒暑假期間安排學生田野考察; 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閱讀文學、電影、戲劇、哲學、美術、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諸多其它學科知識,這些都是完善、豐富學生知識結構的有效途徑。

  結語

舞蹈編創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推進藝術教育改革,提升舞蹈藝術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教學中如何擺正教師的位置,做到只引導不主導,強調對學生創新主體意識的挖掘,注重創作實踐與本地文化建設相聯絡,教會學生間接學習、自主學習,有目標、有方向地自我設計、有序發展,是該課程最為核心的建設內容,需要認真地探索與不歇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