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措施>

化療藥物血管外滲的因素及預防措施

措施 閱讀(2.11W)

化療藥物外滲是指在化療藥物的輸注過程中藥物漏出或滲浸到皮下組織中[1]。大多數腫瘤藥物對區域性組織有強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組織壞死、劇痛,甚至經久不愈。因此,保護患者的血管,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就顯得相當重要。現將介紹如下。

化療藥物血管外滲的因素及預防措施

1 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

1.1 藥物因素 外滲引起的損傷不僅與藥物的直接作用有關,也與藥物的溶解度、輸液裝置、溶液的ph值等有關。當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過了血管本身應急能力,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對血管內膜產生不良刺激造成區域性組織損傷[2]。

1.2 血管因素 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後、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壓迫徵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 穿刺技術不熟練,在同一部位反覆穿刺,使血管反覆受刺激而導致內膜損傷。選擇血管不當、針頭固定不牢、拔針後針眼按壓不準確等。

2 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

減少化療藥物外滲的發生重在預防,一旦發生必須馬上根據情況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

2.1 常規預防技巧

2.1.1 簽署化療知情同意書並簽字。給患者耐心講解化療方案、化療的不良反應、藥物外滲的原因、外滲後的處理原則等知識,並在護理病歷上記錄宣教的內容。

2.1.2 正確選擇靜脈注射部位。避免在掌指關節等部位的靜脈輸注腐蝕性化療藥物,應選擇粗且血運良好的靜脈,靜脈注射一般由遠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計劃地更換輸液部位,不應在腫脹及患側肢體的靜脈輸注化療藥物。

2.1.3 嚴格把好靜脈注射關。先用生理鹽水輸注建立好的靜脈通道,驗明針頭是否在靜脈內,滴注是否通暢,回血是否良好。

2.1.4 確保靜脈通暢後,才可接上稀釋好的化療藥物。緩慢注射阻力要小。每注射1~2 ml應檢查有無回血。

2.1.5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工作責任心,經常巡視患者,尤其對老年人、兒童、血管條件差、溝通障礙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觀察,一旦發生滲漏,積極採取措施。

2.1.6 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及組織護士業務學習,掌握化療藥物的相關知識。

2.1.7 輸注強刺激性化療藥物時,要有專人守護在床旁,密切注意觀察巡視患者,直到輸完方可離去。

2.1.8 注射完畢後拔針前應再輸注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一段時間,以免直接拔出針頭時化療藥漏於皮下,或使區域性靜脈內藥物濃度過高,從而加重靜脈內膜的損傷。

2.2 外週中心靜脈置管(picc) 經中心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是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重要措施。對於需較長時間進行化療的患者,建議留置中心靜脈導管(picc)。picc 用於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及化療用藥等, 達到保護血管,減少反覆的靜脈穿刺,減輕痛苦,避免靜脈炎發生,避免輸入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皮下組織壞死[3]。為腫瘤及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條無痛性治療途徑。

3 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

3.1 一般處理 發生藥物外滲後,立即停止輸注並報告經治醫生和護士長。

3.2 護士要及時瞭解外滲藥物的名稱及輸注的方法,準確評估外滲藥物的性質、量、面積、及滲漏處面板的顏色、溫度、疼痛等內容。

3.3 根據需要原位保留針頭,用針筒儘量吸出區域性外滲的殘餘液體,然後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區域性環狀向心性封閉,封閉範圍要大於滲漏區,深淺最好在滲漏區底部,不可過淺。

3.4 區域性塗膚輕鬆軟膏或者24 h內用50%的硫酸鎂溼敷或冰敷(長春新鹼和vp16不主張冰敷,宜用熱敷)。24 h後改為熱敷。

3.5 患者注意休息,抬高肢體或注射部位48 h。避免外滲部位受壓,經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3.6 潰瘍處可用生理鹽水洗淨,並用無菌紗布浸透雷夫奴爾貼於創面,嚴格無菌操作。

3.7 已有水泡形成者,避免水泡脫皮,用絡合碘消毒,區域性外敷抗生素軟膏。

3.8 如出現區域性組織壞死,及時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3.9 護士在整個化療藥物外滲處理過程中,要關心體貼患者,做好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恐懼不安情緒,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 小結

通過臨床觀察,作者體會到輸注化療藥對血管是有一定損傷的,但血管的機械性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在護理時,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以取得其合作;有熟練的穿刺技術,選擇合適的血管,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防止藥物外滲,從多方面注意對血管進行保護,就能使患者順利完成每個化療週期。

化療藥物血管外滲的因素及預防措施 [篇2]

化療藥物在注射的區域性容易出現下面三種反應:

藥物區域性反應

(1)栓塞性靜脈炎:有些藥物由表淺靜脈給藥時,常可引起靜脈炎,表現為靜脈部位疼痛、發紅,沿靜脈面板色素沉著和靜脈栓塞。

(2)區域性組織壞死: 當刺激性強的藥物外滲入皮下,可表現訓輕度紅斑、區域性不適或疼痛、組織壞死和面板潰瘍等。

(3)色素沉著:bus(馬利蘭)、ctx、dtic、adm、5fu、pym、blm易引起色素沉著和皮炎,其中5fu可引起全身性面板色素加重和注藥血管外面板色素明顯加重或見紅斑,ctx和blm可引起甲床色素沉著和指甲變形,

在臨床上容易引起血管損傷的藥物主要有:

1.表阿黴素、柔紅黴素、長春新鹼、氮芥等可引起區域性組織壞死。

2.足葉乙甙、威猛、卡氮芥等可引起區域性灼傷或輕度炎症。

3.環磷醯胺、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米託蒽醌、門冬醯氨、 順鉑等刺激性不明顯。

對於不能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的化療藥物在臨床使用中都要引起護理人員重視。

化療藥物滲漏的原因:

1.藥物因素:與藥物的'ph值,藥物的滲透壓,藥物的濃度有關。

2.血管因素:長期靜脈注射,採集血樣致使血管脆性增加。

3.操作因素:各種穿刺的損傷是導致藥物漏出的主要原因。如針尖刺破血管或針尖未能完全進入血管。針尖的固定方法是整個靜脈輸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固定不當可引起針尖滾動、滑脫、針尖刺痛等。其失敗主要原因為貼上膠布手法不當。

只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預防中做足功夫,化療引起的血管損傷是能夠減輕到最低的。

預防措施:

1.血管選擇:根據藥物選擇血管,對容易引起區域性灼傷壞死的藥物,不宜選手足背小血管。應避開肌腱、神經關節部位。一般不宜採用下肢靜脈注藥。長期化療病人應根據化療方案,計算靜脈使用次數,制定計劃。交替使用,使化療造成的損傷有一定修復時間。原則上要求愛護病人每一條血管。注意保護大靜脈血管。

2.選擇針頭:根據化療藥物的濃度滴速,結合患者靜脈情況選擇合適針頭。過粗穿刺難度大,易損傷靜脈血管,過細針管易阻塞,達不到治療效果。

3.提高專業技術:負責化療輸注的護士應掌握各類化療藥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責任心。對一些新藥物必須詳細閱讀說明書。穿刺技術熟練,提高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儘量避免反覆穿刺。在化療藥注入前要對將使用的血管有正確判斷(血管部位、回血情況、靜脈是否通暢)。確保安全時方可注入化療藥物。

4.化療時有效保護靜脈:

1)切忌直接用化療藥物穿刺,失敗時造成周圍組織損傷。

2)應先注入生理鹽水,確認有回血,無滲漏後再注入化療藥。

3)化療過程中護士應加強巡視病房,隨時觀察回血情況,區域性有無疼痛,及時排除故障。應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滲漏的危害性,如病人感覺輕微疼痛或液體輸入不暢等立即通知護士。當病人感覺注射部位疼痛並加劇時或區域性腫脹,即使回血良好亦禁止繼續輸注。

4)病人取合適體位,使之身心處於最佳狀態。

5)注射後用等滲液沖洗。使輸液管中的殘餘藥液全部輸入,並沖洗停留在靜脈血管壁的藥物。達到保護靜脈血管的目的。

6)拔針手法:快速注入生理鹽水後,順血管走向拔針,再迅速壓迫3分鐘。抬高該肢體,防止針孔滲血滲藥液,刺激區域性。同時囑病人活動肢體,可做肢體按摩,減少藥物停留區域性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