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關於學校社會工作案例分析

社會工作者 閱讀(2.09W)

學校社會工作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於學習的環境與條件,使學生獲得適當的心智與行為發展,以適應現今及未來的生活。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提供學校社會工作案例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關於學校社會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主基本資料

案主於某,男,十八歲,系南京某高校大二學生。因來自農村,自我感覺在服飾,能力,口才,語言以及風度上都不能和城裡的同學相比,而產生了處處不如人的消極心理特徵,但是自尊心又極強,不滿足於現狀,想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展現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個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十足的考試狂,在種種不同的壓力和環境下,唯分數是從,忽視了別的方面的學習,培養和鍛鍊。自從上了大學之後,由於過度的學習和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案主開始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很難像以前一樣安安靜靜的靜下心來學習,上課聽講的效率比較低,自我感覺各方面的狀態已經滑坡了。在臨近期末考試的一段時間裡,案主感覺到壓力比較大,情緒和心態不夠平穩,並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現象。

案主家裡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歲的奶奶,身體比較健康;父親44歲,是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母親也是44歲,患有慢性腎炎,原先是一名鄉鎮企業職工,後來因為單位的經濟效益不好,下崗在家務農;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學生。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父親的工資,同時因為母親患病在床,醫藥費的開支,家庭的日常開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額的學費,這樣的開支使得原本已經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見肘,總的來說,案主家庭的經濟狀況比較差。

案主基本狀況

健康狀況:一般,但是缺乏體育鍛鍊

情緒狀況:一般,有時低落,會覺得很孤單

經濟狀況:目前無經濟收入,經濟來源主要是家庭給予和獎學金

  二、案例分析

通過與案主的幾次接觸後,發現案主主要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狀況是導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於家庭的經濟情況比較差且來自於中西部貧困的農村地區,使得案主感覺到與別人進行交流時會有地位和等級的差別,他沒有足夠的自信心來與同學和朋友保持較好的交流和溝通,人際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範圍也比較窄,同時,案主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做出過底的評價,又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懷疑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導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表現為消極的自我評價。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評價較低,應該是導致案主其他問題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獨心理孤獨是一種感到與世隔絕,無人與之盡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孤獨者往往表現出萎靡不振,並且產生出不合群的悲哀,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際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喜歡在課堂上發言,在課餘時也僅僅和自己宿舍的同學走的近一些,和班級裡的其他同學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缺乏溝通的勇氣。這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過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講的一樣,由於案主缺乏與別人交往的足夠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這是導致案主出現孤獨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時,案主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因為缺乏與他人溝通的技巧,導致了交往挫折的產生,這是導致案主出現孤獨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過和案主的幾次交談了解到案主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抱以嫉妒;看到別人冒尖,出頭不甘心,總是希望別人落後於自己。同時,案主還缺乏競爭的勇氣,往往採取諷刺,挖苦的方式給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程度上的從眾心理。例如,案主本來不想去食堂吃飯的,但是宿舍的其他同學都要去食堂吃飯,案主雖然不太情願,但是也跟著去了。雖然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大學生之間也極其常見,但是案主的從眾心理較其他人來講要嚴重的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依賴心理,這也是使案主產生焦慮和困惑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優點和資源

案主個人的上進心比較強,悟性也比較高,學習成績優良,學有餘力。大一時曾拿過兩次獎學金,和宿舍成員之間的關係較好。

  三、目標

恢復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強溝通能力和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幫助案主正確的認識自我;減輕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短期目標:

幫助案主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使案主學會全面地和客觀的認識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增強案主與他人接觸的勇氣和能力,鼓勵案主嘗試著結交一些新的朋友,學會融入集體和社會當中;

逐步增強案主的自理能力,使案主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別人的依賴;4.緩解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社會競爭.

長期目標:

案主正確,客觀地認識,對待事物,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提高溝通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於自身發展的良好的社會關係網路;

使案主擺脫依賴,重塑自我,消除盲目從眾和嫉妒心理等不正常的心理狀態。

  四、理論基礎

家庭的經濟情況是影響案主產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當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時,難免會產生相互比較的心理傾向,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比較是經常發生的,甚至說是不可以避免的,當自我感覺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時,往往會產生自卑,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頭來”,因而發展成為不願意同別人進行交往。所以,當案主面臨比較糟糕的家庭經濟情況時,他在與別人交往時所要面臨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唐納德的認知行為矯正法他的自我指導治療,基本上是認知重建的一種形式,主要在於改變當事人的自我語言。自我陳述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就像別人的話所帶來得影響一樣多。認知行為矯正法的一個基本現實是“行為改變的先決條件在於當事人必須注意他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現及如何對別人產生影響”。為了要產生改變,當事人必須要介入其行為的內部對話中,如此他們才能夠在各種情景中評估自己的行為。

1)假設行為改變是通過一系列的中介歷程,包括內在語言的互動作用,認知結構,行為以及因行為而產生的結果發生的。人們對自己所說的什麼話會影響(決定)他們對其他事情所採取的行動,認知機能評定的內部對話是如何影響行為的,如何受到其他事件或行為過程影響的。

2)內部對話的機能人際語言與內在語言有著非常相似的形式,他們都為中介性行為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原則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導和人際指導的內部過程有著相似的形式。內部對話還可以影響到人們對壓力的反應。人們對壓力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對壓力源的評價,對自己感到的喚醒的歸因以及對自己的應付能力的評估等因素影響的。人們對於壓力情境以及自己應付能力的評估等因素影響的。人們對於壓力情境以及自己應付能力的自我語言會影響到他們在這種情境下的行為,人們在這種情境下的焦慮水平也與這種和情境有關的自我評價有關。如果個體這時只看重自我,只看重他的機能上的不足及對自我不滿等思想,這時他的焦慮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環境,並有較高的`應付水平,這時的焦慮水平就低。認知也可以影響到生理反應和情緒狀態,在心境和自我語言之間有著某種關係。思想可以影響行為。我們有很多行為是自動化的或者是由習慣產生的,我們在行為之前也不需要想一想(因為習慣經常是迅速而有效的)。但是,如果我們要改變行為,那麼我們就必須在行動之前先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思想(即內部語言的產生)能使不適應行為“去自動化”,即“去習慣化”併為產生新的適應性行為提供基礎。

3)內部對話的結構內部語言第二個重要的機能就是對認知結構的影響和改變。認知結構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語言提供意義系統或概念系統。認知結構可以控制並影響思想策略,尋找並選擇某種思想,學習新的技能需要認知結構的改變。認知結構的改變有三種形式:吸收,即新的結構吸收了原來的結構;替代,即原來的結構又伴隨著新的結構一起起作用;綜合,即原來結構中的成分在更具理解性的複雜結構中仍然存在。認知結構決定了內部語言的實質,而內部對話又可以改變認知結構,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五、時間與內容安排

訪談

1)希望通過與案主及其教室友進行的詳細的交談,儘可能多的收集與案主問題相關的材料,儘量較為全面的掌握案主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特徵。

2)希望通過本次會談於案主建立起良好的專業關係,取得案主的基本認同。通過對首次會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使案主意識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並和案主一起確立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自信心不足,孤獨感和嫉妒心理的存在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3)協助案主學習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內在對話主要由負向德自我陳述和想象以及消極的信念組成,幫助案主認清自身的優勢和長處,使得案主用客觀的,全面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行為和問題。

4)鼓勵案主積極參加小組活動,尤其是班級裡組織的一些集體活動,讓案主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去應用會談中所習得的因應技巧,觀察和評量新的行為的結果,同時鼓勵案主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競爭。

5)在小組活動之後,和案主進行單獨的面談,讓案主反省自己的長處,使案主感覺到嫉妒心理的存在是沒有必要的,嫉妒心理的存在害人害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給予一切你所希望得到的東西。某一方面的獲得必將以另一方面的喪失為代價的。

6)同案主一起回顧走過的歷程,主要幫助案主看到展現自身價值,從容的面對困難,與他人交往和相處,擺脫盲目從眾和消除嫉妒心理所帶來的好處,並強調這些好處對案主的重要性。同時幫助案主擬訂一些計劃,使得案主能夠更加從容的面對來自這些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六、介入策略

工作者必須與當事人建立協同合作的關係,案主需要認同工作的目標,並積極配合完成整個過程;

案主的心理困擾大部分是認知歷程受到干擾造成的,當然也有對社會競爭缺乏全面的,客觀的瞭解的心理的影響。為了改善其情緒狀態與行為,必須改變認知,也就是改變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手段。

家庭作業很重要,除了一對一的輔導和麵談外,工作員需要安排案主進行積極的活動,使用各種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還導致案主問題的改變。

  七、評估計劃

案主自我表達,如孤獨感程度,對社會交往及競爭的看法等等。

工作者的觀察,如在交往和訪談中的表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