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人力資源>

2017人力資源管理師四級知識點歸納

人力資源 閱讀(3.2W)

國家自2003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職業資格認證,該職業已被國家列為實行就業准入制度的職業,規定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人力資源管理師四級知識點歸納,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人力資源管理師四級知識點歸納

崗位寫實

崗位寫實是指崗位調查者對被調查者的工作過程進行全面觀察、記錄和分析的資訊採集方法。它是進行工作崗位調查的基本方法之_一。崗位寫實的物件可以是員工,也可以是員工所操縱的裝置;寫實的範圍,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一其具體步驟如下:

(一)崗位寫實前的準備工作

1.根據崗位寫實的目的,確定崗位寫實的物件。

(1)確定寫實人員,並明確其工作職責。

(2)根據崗位寫實的目的,確認寫實的物件。

例如,承擔某種崗位工作的員工有先進、中間和落後之分,在調查同類工作崗位時,如果是為了總結先進工作經驗,則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先進員工為對 象;如果是為了進行崗位分析,撰寫工作說明書,或者是為了進行崗位再設計再改進,則應分別選擇本類崗位先進、中間和落後的員工為寫實物件,以便於掌握更系 統、更全面的崗位資訊。

2.進行初步崗位調查。

為了有效地組織崗位寫實,寫實人員在正式寫實之前,應當事先進行一次初步的崗位調查,瞭解寫實物件的各種相關資訊,掌握其工作地內外環境、工作 條件以及裝置配置的情況,收集有關機械裝置、工藝裝備、工位器具、勞動組織、加工物件、工作佈置、員工素質、技術等級、工種工齡等方面的資訊。為了保證寫 實資料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儘可能地消除觀察過程中生產、經營、管理等因素的干擾。

3.制定出寫實工作計劃,規定好具體的寫實程式和步驟,設計出寫實調查表,做好書寫板、計時器等所需儀器的準備工作,明確規定劃分工作事項的標準,以及各類工時消耗的代號、編碼,以便於登記記錄資料資料。

4.培訓寫實人員,使其熟練掌握崗位寫實的技術技巧。

5.寫實人員要把寫實的意圖和要求向被調查者解釋清楚,使其積極配合,全力協助寫實人員完成資訊的採集工作。

(二)實地觀察記錄

崗位寫實一般應從上班開始,一直到下班結束。應將整個工作日的活動情況毫無遺漏地記錄下來,以保證寫實資料的完整性。在觀察記錄過程中,寫實人 員要集中精力,在員工的配合下,按順序判明每項活動的性質,簡明扼要地加以記錄,並註明每一事項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妞出現交叉性的作業活動專案,應在備註 欄註明交叉活動的內容

(三)寫實資料的整理彙總

在實地觀察的基礎上,應對崗位寫實資料進行整理彙總。具體步驟是:

1.計算各活動事項的時間消耗。

2.對所有觀察事項進行分類,彙總計算出每一類工時的合計數。

3.編制崗位寫實的彙總表,在分析、研究各類工時消耗的基礎上,計算出每類工時消耗佔用全部工作時間及作業時間的比重勞動效率可能提高的程度

清除非生產時間和非員工個人造成的停工時間M1=(Tfs+Ttgf)/Td=(24+25)÷419×100%≈11.7%

清除員工造成的停工時間M2=(Ttgg+Tgxk實際-Tgxk標準)/Td=(12+19-15)419÷×100%≈3.8%

勞動效率可能提高的程度:M1+M2=11.7%+3.8%=15.5%

注:*標準個人需要與休息竟放時間Tgxk=15工分。

4.分析崗位工作的內外環境和條件,掌握關聯工作活動的各種資訊。

5.根據崗位寫實的結果,寫出崗位綜合分析的報告。

 作業測時前的準備

1.根據測時的.目的選擇測時物件。測時物件確定後,調查人員要將測時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向員工解釋清楚,以便取得員工的配合,共同把測時工作做好。

2.瞭解被測物件和加工作業方面的情況,如工種、技術等級、工齡、裝置、工具、工作地佈置、環境條件等。如果測時是為制定時間標準提供資料,則還需要在作業現場,建立良好的生產秩序,如工作地服務、技術服務、合理佈置工作地等。

3.根據實際情況,將工序劃分為操作或操作組。,劃分的原則是:基本時間和輔助時間要分開;機動時間、手動時間和手工操作時間要分開。在劃分操作的基礎上,確定定時點,作為區分上下操作的界限,以保證每次觀察記錄的一致性和正確性。

4.測時最好在上班1~2小時後,待生產穩定後進行。測時觀察的次數,要根據生產型別、作業性質(機動、手動、機手並動)和工序延續時間的長短 來確定。在大批量生產的條件下,測時精確度要求高,觀察次數要比單件小批生產型別多些;如果工序的延續時間長,每次測定結果出現的誤差要相對小些,觀察的 次數也可以少些。測時的觀察次數可以採用下面的公式求得:

在保證可靠性為95%的情況下,如觀察值精確度在士5%時,公式為:

在預測精確度控制在±10%時,公式為:

式中:N——應觀察的次數;

n——預先試驗性觀察次數;

x——預先觀察的結果。

  實地測時觀察

測時觀察通常採取連續測時法,就是按操作順序,連續記錄每個操作的起止時間。也可以採取整體法,即反覆記錄全部操作的延續時間。如果工序中的延 續時間較短,不容易連續記錄,也可以採用反覆測時法,如第一次測定一、三、五項操作,第二次_測定二、四項操作,交替測定記錄。在測時過 程中,調查人員應嚴格按照確定的“定時點”進行記錄,如果出現中斷或不正常的情況,應在測時表中註明。

 測時資料的整理、分析

1.根據測時記錄,刪去不正常的數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條件下操作的延續時間。

2.計算有效的觀察次數,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續時間。

3.計算穩定係數,檢驗每一項操作平均延續時間的準確和可靠程度。穩定係數是測時數列(同一操作多次測定記錄的時間值)中最大數值與最小

數值的比值,即:

穩定係數=測時數列中最大的數值/測時數列中最小的數值

穩定係數越接近1,說明測時數列波動越小,比較可靠;相反,則說明數列波動越大,可靠性越小。穩定係數超過規定的限度,就需要重新測定

4.由每個操作平均延續時間,計算出工序的作業時間,再經過工時評定,得到符合定額水平的時間值,作為制定時間定額的依據。

  崗位抽樣的步驟

1.明確調查目的

進行崗位工作抽樣,首先要明確調查的目的,有了調查目的才能確定調查物件和範圍,確定崗位抽樣所應達到的可靠程度和精確度。一般來說,崗位抽樣的可靠度取95%,精確度±5%~±10%,即可滿足需要。

2.作業活動分類

對被觀察物件的活動作適當的分類,以便正確地進行觀測記錄和事後的彙總整理、統計分析。在調查員工的工作活動情況時,一般按其工時消耗的性質分類;在調查裝置開動狀況時,一般按裝置停機的原因分類。為了統÷口徑,防止混淆,可編出抽樣項日分類表(參見表1-6)。

表1-6工作抽樣分類表

工作名稱代號說明例項

1.整理辦公桌

工作準備G.z在上班後進行的各項準備工作2.檢查辦公裝置,開啟計算機

3.查閱交接班工作記錄,

借用計算機、影印傳真機以及通1.在計算機前進行操作實際工作S.C訊工具,與公司上級主管和客戶進2.影印工作計劃、檔案行業務聯絡,給下級佈置工作3.通過電話、傳真機聯絡業務聞談X.T員工中止了工作,與他人閒談2.用電話與朋友閒談1.與本組的同事聊天

1.關閉電源

工作收尾G.S在下班前所進行的收尾2.交還鑰匙

3.檔案存檔

3.確定觀測次數

觀測次數就是崗位抽樣的樣本數。抽取樣本的數目越少,所得到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也就越低,對總體的代表性也就越差;反之則不同。根據統計學中二項分佈標準差σ的計算公式,當抽樣的可靠性為95%時,有如下結果:

因此,觀測次數的計算公式,可按上式匯出:

式中:N——觀測次數;

S——相對誤差(±)

P——調查事項發生率或不發生率的預測估算值。

經過多次反覆的實驗證明,要掌握員工工作活動的一般情況,需要觀測1000~2000次,如果要精確測定裝置停機率或工時利用率,需要測定 3000~5000次。為了精確制定出時間定額標準,需要觀測5000~10000次。為了減少崗位抽樣的工作量,可按上述概率標準確定觀測次數。

4.確定觀測的時刻

觀測時刻選擇得是否適當,、關係到觀測結果的可靠性和精確度.觀測時刻的確定必須遵守隨機的原則。

確定觀測時刻時可藉助於隨機數字表、隨機時刻表等工具,採用單純隨機時間間隔、等時間間隔、分層抽樣、區域抽樣等方式。

觀測時刻的總時限,應根據觀測目的和觀測物件的工作週期來規定。例如,(1)工作週期等於或小於一個工作日時,根據工作抽查的目的,觀測應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如觀測次數很多時,可分數日完成。

(2)工作週期在3~4天或4天以上時,如觀測次數較少,可在工作週期內完成總觀測;如觀測次數較多時,可以將工作週期的倍數作為觀測的總期 限。(3)工作週期雖在一個工作日內,但到月底(或3個月、6個月的月底)常有例外工作事項出現,可採用分層觀測法。例如每月20個工作日中,每月底有5 個工作日出現例外工作事項時,假定觀測次數為400次,則各層抽查次數應分別為:

A.平時觀測次數:400÷20×15=300(次)

B.例外觀測次數:400÷20×5=100(次)

工作週期無規則時,需要在相當長的總觀測期限內完成抽樣調查。

5.現場觀測

觀測人員在開始觀測前,應預先根據機器裝置配置或現場佈置的平面圖,確定出最佳的觀測巡迴路線和觀測點(如圖1—12所示)。圖中帶箭頭的直線代表巡迴路線,帶交叉線的圓圈代表各觀測點。

進行工作抽樣時不需使用秒錶或其他計時工具,當觀測人員沿巡迴路線到達規定的觀測位置時,應像拍照一樣,將一瞬間觀察到的工作內容,記錄到預先設計好的調查表格中。至於調查的物件在-瞬間之前或之後從事什麼活動不必去管。

6.檢驗抽樣資料

完成全部觀測以後,需檢驗全部抽樣的結果。檢驗的方法是:根據抽樣的資料,先計算出所調查的主要事項發生率,然後分別計算出上、下控制界限:

式中:n——每天觀測的次數

——總平均發生率(某事項)。

例如,某個公司人事部連續10天,每天進行100人次的崗位抽樣,結果是辦公室人員在工作班內利用電話聊天事件的發生率為10%,則其上下控制限分別是:

根據每天觀測的結果,按日期計算出每天的實際發生率,如果有超過上、下控制界限的資料,應予以刪去。

此外,還應檢查抽樣結果的精確程度是否達到了預定的要求,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S——相對誤差(±);

p——刪去異常資料後總平均發生率;

N——刪去異常資料後的總觀察次數。

通過計算,如果相對誤差S沒達到預先規定的要求,超過了規定的範圍,應再追加觀測次數,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7.評價最後抽樣結果

計算出所有分類事項的發生次數及發生率以後,應結合觀察到的現場情況,做出必要的分析評價和說明,以便採取措施,改進工作程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