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感知覺的規律

教師資格 閱讀(6.69K)

導語:對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感知覺的規律詳細介紹如下文所示,那麼在說到感覺規律的時候我們將從感覺和知覺兩大板塊分別進行闡述。希望能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感知覺的規律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感知覺的規律 篇1

感知覺的規律作為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中的知識點,需要我們先了解感覺和知覺的概念。我們平時經常說“我感覺很開心”“感覺自己萌萌噠”等這樣的話語,但我們要知道,在心理學上,感覺和知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感覺,指的是人腦對於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比如“這可真香啊!”“這個看起來圓圓的。”就是對於感覺體現,通過這些話語我們沒有辦法很好的感知這個物件具體是什麼。而知覺則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反映,是對感覺所提供資訊的加工,如“這是一個大西瓜!”“這裡有一個蛋糕。”等。那麼在說到感覺規律的時候我們將從感覺和知覺兩大板塊分別進行闡述。

(一)感覺的規律

1.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1)感受性:指的是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也就是感受到刺激的能力。比如,被針紮了一下,感覺到疼,那麼就說明具有感受性。

(2)感覺閾限:由於每個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較遲鈍,有些人較靈敏——用什麼來測量感受性的不同?於是就有感覺閾限,就是對於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們需要記住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的關係:兩者呈反比關係,感覺閾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比如,將針輕輕地放在A,B兩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針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針的存在,說明他的感受性就較高;而B則需要放到13根針才察覺到,說明感受性較低。

2.適應現象

指的是長時間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發生了變化的現象。“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嗅覺適應。那麼在考試過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視覺適應,視覺適應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

(1)明適應:由暗→入明對強光的感受性降低

(2)暗適應:由明→入暗對弱光的感受性提高

3.對比現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種感覺會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感覺的對比。我們將感覺對比劃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這是根據刺激呈現時間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比如,“我於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體現的就是同時對比,在人海這樣一個廣泛的範圍中同時呈現時,將他人作為背景,與我們關注的物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麼像“冬天吃完冰棍再立馬喝溫水,會覺得這水格外的燙”體現的就是繼時對比,也就是冰棍和溫水這樣兩個刺激先後作用於我們的口腔從而產生的對比。

4.聯覺

是指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聯覺是感覺相互作用的表現。比如色聽聯覺,聽到《黃河進行曲》這樣激昂熱情的音樂時所產生的咆哮奔流而去的黃河水流形象。

5.感覺的補償作用

指的是某種感覺缺失後由其他感覺加以彌補的現象。比如,盲人雖然目不能視,但是他們的聽覺一般非常靈敏。

(二)知覺的規律

1.知覺的選擇性

指的是人受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地把某些刺激資訊作為知覺物件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的現象。也就是根據個人的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而將其他內容當做背景。比如,我們在準備考試時,會重點去看老師劃分的重要知識點,而對於一些較為次要的知識則關注的較少。

2.知覺的理解性

人對於只覺得物件總是以自己過去的經驗進行解釋,並用此將其標誌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比如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我們成人在欣賞時能夠體會到向日葵像火焰一般的豔麗和諧,具有靈氣這樣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小朋友可能就是“向日葵很好看”,但較難理解其中的深奧的情感表現。

3.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物件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是人並不把知覺的物件感知為個別的孤立部分,而把它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比如,當玩捉迷藏遊戲時,我們發現躲起來的孩子露出了小腳丫,這時候我們只看到了腳丫,就知道孩子躲在那兒了,就是因為知道孩子是統一的整體,腳丫是作為其身體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4.知覺的恆常性

指的是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範圍內改變時,知覺的映像仍保持相對不變。比如我們站在高樓上看樓下的人,會發現人非常的小,但是我們知道樓下的人並不是有伸縮身體的特異功能,而是由於高度的差異造成的,依然明確人的高矮沒有變化。

以上是我們對於感覺和知覺感知覺的認識,下面我們通過習題方式來進行相關演練。

習題一:“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枝獨秀”、“鶴立雞群”等情境的“一點紅”、“獨秀”和“鶴”之所以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是因為()。

A.感覺適應B.感覺對比C.感覺經驗D.感受性

解析:B、這是同時對比的.一種表現。

習題二:在教學新知識之前,教師換起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這是知識()的利用。

A.選擇性B.整體性C.理解性D.恆常性

解析:C、在知覺過程中,人對於知覺的物件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並用此來把它標誌出來,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顯然在學習新知識時,老師調動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即是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感知覺的規律 篇2

感覺的規律和知覺的基本特徵這部分知識在教師資格考試的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屬於常考點,比較重要而且容易混淆。我們在備考這部分知識的時候不僅要進行準確識記,更要結合例子去理解知識點,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該部分知識點一般以單選題為主。下面我們就對這兩部分知識點進行辨析。

知識點一:感覺的規律

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應,一個感覺器官對應一種感覺能力。要想產生感覺,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感覺能力,另一個是外界的刺激。例如,產生聽覺,一方面聽力要好,就是我們說的感覺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足夠大的音量,就是我們說的客觀刺激。

在心理學上把感覺能力稱之為感受性,把客觀刺激的大小量值或範圍稱之為感覺閾限。感受性和感覺閾限之間是反比的關係,感覺閾限越大,感受性則越差;感覺閾限越小,感受性則越好。用例子來理解:我們在體檢測視力的時候,視力越好的人,對於越小的字元看的越清楚,而視力差的人只能看清楚大的字元。視力就是感受性,測視力字元的大小就是感覺閾限,所以兩者之間是反比的關係。

絕對感受性是感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絕對感覺閾限是剛剛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某人在一杯水中新增2g糖剛剛能嚐出甜味,那麼剛剛嚐出甜味的能力是絕對感受性,而2g糖則是絕對感覺閾限。

差別感受性是能察覺出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的能力。差別感覺閾限是指剛剛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的最小變化量。例如,10人的合唱團加進去4個人後,剛剛感覺到合唱音量變大,剛剛感覺出音量變大的感覺能力是差別感受性,音量變大的量值就是差別感覺閾限。

知識點二: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感覺適應:在持續的外界刺激下感覺能力發生變化的現象。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是嗅覺適應。我們看完電影從放映廳出來覺得外面光線刺眼,很快就習慣了,這是明適應;而剛剛進入放映廳開始看不見,慢慢看得清了,這是暗適應。

感覺對比:月明顯得星稀、黑人顯得牙白,這是幾個刺激同時出現,所以是同時對比。而先吃糖果後吃西瓜,西瓜吃起來不甜,是幾個刺激相繼出現,是繼時對比。

感覺後效:刺激作用停止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例如,我在長時間在跑步機上跑步,停下來時感覺身體改在向前的現象。

感覺的相互作用——聯覺:一種刺激引起兩種感覺的現象。例如,看到白色的牆面覺得冷,在視覺和膚覺上都有感覺,就是聯覺。

知識點三:知覺的基本特徵

選擇性:強調的是知覺物件和背景之間的關係,能夠將知覺的物件優先加以清晰反應。例如,地理課上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識地理特徵;夜空中看到勺子形狀的北斗七星都是知覺的選擇性。

整體性:強調的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我們在知覺時可以從部分知覺出整體,部分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還能從整體上去感知。例如,窺一斑而知全豹。

理解性:強呼叫自身已有經驗去知覺,每個人對於同一事物知覺各不相同。例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恆常性:強調知覺物件本身沒有變化,外在條件發生變化,我們對於物件的知覺保持不變。例如,坐在教室裡,面對著我們的窗戶是正方形,可其他幾個窗戶看起來不是方形的,但我們仍然知道窗戶是方形的。窗子本身沒有變,只是我們面對每扇窗戶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是知覺的恆常性。

【試題呈現】

1.在寫板書生字時,教師常把形近字的相異部分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寫出來,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所運用的感覺規律是( )。

A.感覺適應 B.感覺後象 C.感覺補償 D.感覺對比

【答案】D、解析: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寫出來,是為了更好的呈現相近字的不同部分,屬於同時呈現不同的刺激,是感覺對比。

2.當進入一間屋時,有人關注盆景,有人關注條幅,這是知覺的( )。

A.選擇性 B.恆常性 C.理解性 D.整體性

【答案】A、解析:個體的關注點不同,把知覺的物件優先加以反應,所以為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