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專案管理師>

專案管理人才的培養與開發

專案管理師 閱讀(2.12W)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程專案、重大研究課題專案日益增多,我國的專案管理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造就了一大批專案管理人才。但也要看到,從總體上說,我國專案管理人才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那麼如何培養與開發專案管理人才呢?

專案管理人才的培養與開發

  一是要在觀念上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做好人才工作,就要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克服見物不見人和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3個環節,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大力培養包括專案管理人才在內的各類人才。要充分發揮專案管理人才資源開發在專案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援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必須看到,對人才培養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資源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應按照全面發展的要求,著力提高包括專案管理人才在內的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

  二是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

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我們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也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應著眼於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大力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在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加大對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促進人才總量同國家發展的目標相適應,人才結構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機制同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相適應,人才素質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

對專案管理人才培養來說,應適應當今專案管理人才競爭的國際化趨勢,借鑑國外專案管理人才資源開發的有益經驗,拓寬培養渠道,創新培養手段,擴大培養覆蓋面,形成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體制。應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專案管理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其人才優勢、環境優勢,建立健全專案管理學科點,完善專案管理理論,建立健全專案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應加強人才中介機構和科技服務組織在專案管理人才開發中的作用。應著力培育並形成與其他要素市場相貫通的專案管理人才市場,鼓勵人才合理流動。應在課程設定、培訓重點等方面注意區分工程專案與科研專案、隊伍建設專案管理人才培養的區別,一般專案與特殊專案管理人才培養的區別。

  三是要推進專案管理人才工作資訊化。

資訊化是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開發利用資訊資源,促進資訊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程序。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訊科技不斷創新,資訊產業持續發展,資訊網路廣泛普及,資訊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並逐步向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演進。進入21世紀,資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應用、高度滲透的資訊科技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資訊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資訊網路更加普及並日趨融合。可以說,加快資訊化發展,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十分必要。

從專案管理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推動專案管理人才工作資訊化,提高管理人員應用現代資訊科技的能力,是專案管理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專案管理的範圍進一步拓展,從工程專案到科研專案,從高新技術發展到傳統產業改造,專案管理的外延一步步擴大,呈現出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這種客觀情況,對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有效管理,管理組織就有必要建立起良好的專案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就需要提高管理人員應用現代資訊科技的能力,把專案前、專案中、專案後的各項內容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綜合歸納、分析、總結和預測,實施動態監管,以實現更高效的管理。

  此外,還要重視專案管理人員團隊意識的培養。

專案管理的物件往往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對於一個重大的科研專案,要有前期立項、過程管理、結題與驗收等大的環節,每個大的環節下又有諸多繁雜的小細節。首先,立項要考慮申報者的隊伍結構是否合理、研究思路是否明確、主要研究條件是否具備等等。其二,立項後,要組織專家進行定期檢查和適時監管。最後,要組織結題報告、專家驗收和材料整理、存檔。而且專案管理人員內部也有不同的層次性,這就要求專案管理人員要樹立強烈的團隊意識,因為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專案完成的成效。大量的國內外專案管理實踐也表明,一個成功的專案管理團隊內部大都具有功能互補、協作競爭、資源共享、動態融合等特徵,外部具有良好的激勵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