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英語>基礎英語>

如何做英語啟蒙

基礎英語 閱讀(3.22W)

如今雙語的概念越來越為大家所推崇,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雙語興趣班比比皆是。如果讓孩子在學語初期就接觸多種語言,對寶寶的語言發展到底好嗎?我們先從最普遍的兩種質疑談起。

如何做英語啟蒙

  1. 雙語會造成孩子語言發展滯後?

不會。

雙語能力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方式,相繼習得和同時習得。比如孩子三歲時掌握第一門語言,後因環境因素(如旅居海外或進入純外語(課程)學校),促使他掌握了另一種語言,就是相繼習得。如果孩子從出生到三歲以前都置身於雙語環境中,學語初期即同時接觸並掌握兩種語言,即為同時習得。

雙語環境的嬰幼兒雖然一部分人開口說話略晚,但是大多都屬於8-15個月的正常範圍之內。雙語孩子早期單一語種的詞彙量掌握會比單語孩子少,但雙語詞彙量的綜合往往是大於單語孩子的。其實語言學習過程在每個孩子身上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如單語環境中女孩子說話早,男孩子說話晚,某些男寶的語言爆發期甚至會推遲到兩歲左右,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雙語環境本身不是導致語言發展滯後的原因。

  2. 雙語會造成孩子語言混用,混淆和思維混亂?

不會。

研究表明幼兒剛開始同時接觸兩種語言時會雙語混用,這是因為初期孩子對兩種語言掌握的詞彙都很少,當一種語言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意願時,他會自然呼叫另一種語言的詞彙補充。這個問題會隨著孩子兩種語言詞彙量的增加而改善。

語序和表達方式的混淆也很常見。同時接觸兩種語言時,孩子會更早掌握使用頻率較高的那一門語言,並將這一語言的表達方式套用到另外的語言上。這是孩子們學習語言的正常過程。其實,單語環境的孩子從組詞到造句也會經常出現吐詞不清、用詞不當、顛三倒四等問題,雙語環境中的孩子也會有這樣一個犯錯、顛倒、混淆的過程,這都是孩子為了駕馭語言做的嘗試,當他發現錯誤發生會妨礙溝通時,便會自動地糾錯和完善。所以,請接納孩子學語階段的“語無倫次”,平和地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去影響他,給予正確的引導。不用刻意地糾錯和指責,讓孩子在對話中確認正確的語序表達方式,自己進行調整。隨著孩子正確語序的逐漸掌握,兩種彼此獨立的語言體系便會開始形成。

而思維混亂的擔心則是多餘的,孩子們往往能夠根據環境和物件自如切換使用不同的語言,而且掌握雙語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專注力突出,抗干擾能力強,更具創造性,善於應對複雜問題等特質。

那麼,不在國外,如何打造多語言環境?

三歲前的孩子接納多種語言能力很強,但必須具備相應的環境條件和人為條件來激發它。對於旅居海外或者跨國組合的家庭而言,雙語環境的建立比較容易;那麼對於普通家庭,如果家長有能力用外語去影響孩子,又該如何著手創造“人為”的條件,將另外一種語言有機自然的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呢?

  (1) 在外語環境中進行親子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穩定而持續的外語環境,對於普通家庭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播放外國歌曲或者外語兒歌是一種比較省力的方式,俗稱“磨耳朵”,尤其是解救外語較弱的家長於水火之中啊。當然,對外語水平較好的家長而言,請不要僅僅停留在”磨耳朵“的階段,而是儘量直接用外語與孩子互動,只有在互動中才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學習”這門語言的必要性。

閱讀外語繪本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互動方式。我家有一本關於顏色的英文繪本,妞寶1歲半左右開始認識顏色的時候,它就成為了我給她講故事時的主要讀物,所以妞寶很自然地掌握了各種顏色的英文單詞。此外,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學唱外文兒歌。父母學會之後可以在散步或者睡前給孩子唱一唱,甚至自己編一些動作和孩子一起邊唱邊跳。哪怕沒有伴奏,發音也沒那麼美妙,但孩子很快就能有樣學樣的跟唱起來,對孩子而言,這已經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而是一個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的美好事物了。

  (2) 融合了主觀體驗印象更加深刻

“中日之所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大家也許都有體會,有時教孩子重複好幾遍也不奏效,而有時不經意的隨口一說孩子就記住了。這說明孩子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不僅僅需要使用頻率,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讓它充分的與孩子們的主觀體驗相結合才會事半功倍。

兩歲前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喜惡,對事物有了主觀的認識。這個時期開始,可以把外語和孩子們的興趣結合在一起,喜歡汽車的男孩子就選一本外文汽車繪本,喜歡布娃娃的女孩子就一邊跟她玩,一邊告訴她娃娃身上穿的.是Dress(裙子),腳上的是Sandals(涼鞋),頭上扎著的是Ribbon(蝴蝶結)。

孩子開始對食物形成自己的喜好時,與其反覆指著圖片上教孩子說“Ice Cream",不如在孩子品嚐冰激凌的時候告訴他,“這個叫做ice cream,很好吃吧,yummy yummy!以後還想吃的時候要記得告訴媽咪哦。”第一次接觸新食物是見縫插針的好時機,結合他的主觀體驗,讓他順理成章的接納外語單詞。妞寶就是以這種方式學會了幾乎所有她吃過的食物的叫法,日本料理相關的都是日語,西餐相關的都是英文,中餐相關的都是中文。

  (3)融入生活細節,成為日常ROUTINE

有規律的生活對於低齡的孩子非常重要,便於他建立安全感,也符合孩子在2歲前後出現“秩序敏感期”的需要。將外語融入生活細節,成為日常規律的一個環節,既有利於孩子對外語的接納,更有助於父母形成習慣,從而在保留一個穩定而持續的外語“輸入機制”。

每天早上妞寶起床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妞爸帶她去洗澡,這是父女倆短暫而珍貴的獨處和互動時間,妞寶一邊洗澡一邊快樂地跟爸爸學唱ABC字母歌,很快24個英文字母就記熟了。認識數字和顏色的時候,也是在和妞爸“獨處ROUTINE”時間裡自然快樂學會的。有的媽媽把每天的英語時間安排在晚上睡覺前,給孩子念念外文繪本,唱唱外文兒歌,在快樂親密的親子互動中建立了穩固的外文輸入的習慣。

在此我想說,孩子接受語言的能力確實是越小越強,對語言環境也極為敏感,這不僅僅意味著他們可以學得很快,更意味著一旦失去動力和環境他們忘記得更快。雙語(多語)環境的影響,並不能保證他們一輩子熟練掌握外語,卻能讓他們從幼兒時期開始熟悉另一種語言和語感,用更豐富的語言元素去滋養他的成長,使他今後學習外語方面擁有更多的彈性和可能性。(這就跟飲食一樣,讓孩子從小攝入多樣的食物和豐富的營養,並不能保證他一定比別人身體更好或者更少得病,但可以讓身體獲得更豐富全面的滋養。)

對於低齡孩子而言,不以交流和互動為目的的語言“學習”,都是徒勞;若不加以持續而穩定的影響,孩子和大人都很容易放棄該語言,前功盡棄。雙語育兒的確是一件門檻挺高的事情,但這個門檻不是設給孩子的,而是設給父母們的。

希望有條件的父母為孩子創造雙語條件時,少一點功利心和焦慮,多一份用心和堅持,讓他們以自然快樂的狀態投入其中,樂在其中。哪怕中途放棄了,有了這樣的體驗能讓她以後再次接觸到該語言時產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愉悅感,更輕鬆自信、遊刃有餘地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