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聲樂>

關於管絃樂的樂理知識介紹

聲樂 閱讀(5.18K)

管絃樂係指除協奏曲、交響樂之外的由管絃樂隊演奏的其他型別的作品。管絃樂隊通常由絃樂、木管、銅管、打擊樂等不同樂器組合而成。下面小編為您收集整理了管絃樂的樂理知識介紹,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於管絃樂的樂理知識介紹

  管絃樂的基本樂理知識(一)

長期附從於聲樂,至十六世紀才逐漸獨立。隨著樂器製作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歌劇的興起,使十七世紀的器樂創作有了顯著進步,產生了舞曲合成的古典組曲,以及曲式自由的序曲,而賦格曲、幻想曲、隨想曲、變奏曲、前奏曲等體裁也漸被普遍使用。十八世紀,小提琴音樂迅速發展,歌劇序曲體裁的變革,曼海姆樂派等積極探索新的形式和表現手段,均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條件。海頓確立了管絃樂隊編制和主調音樂樣式;莫扎特則進一步加以肯定,併發揮了木管樂器獨特的表現力;貝多芬以交響性、戲劇性手法寫作管絃樂序曲,給了奏鳴曲式以廣闊的表現天地。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管絃樂創作尤為繁榮,擴大了題材範圍,加強與文學的結合,興起了由柏遼茲倡導的標題音樂創作;羅西尼、威爾第、比才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納,擴大了歌劇中管絃樂的表現力,充實了樂隊編制,豐富了配器手法,突出了音樂色彩,發展了和聲語言;在體裁上也更為多樣,出現了李斯特的標題交響詩,比才、格里格的樂隊組曲,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以及諸如狂想曲、音樂會序曲等大量管絃樂作品。即使象門德爾鬆、勃拉姆斯等音樂家的管絃樂作品,在和聲、對位、配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不少作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各國民族樂派也大顯身手,德沃夏克、斯美塔那、西貝柳斯、柴科夫斯基、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等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創作技巧亦屬先進之列。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管絃樂創作中產生了各種主義和流派。影響較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亨德密特和斯特拉文斯基一度熱衷的新古典主義、拉赫瑪尼諾夫的晚期浪漫主義、以勳伯格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和十二音體系。同時,美國爵士音樂也藉助管絃樂的外殼風行於世,並滲透到格什文、格羅菲等人的創作之中。許多管絃樂作品,形式更為自由,調性更多變化,節奏更為複雜,有些則有力度猛烈、結構濃縮,以及講究線條對位等傾向。

  管絃樂的基本樂理知識(二)

管絃樂套曲是一種由多樂章組合而成的大型器樂曲,如交響樂。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李煥之的春節序曲就是管絃樂套曲。 大型管絃樂套曲,通常含三至四個樂章.就如平時寫作文那樣有好幾大段落,開始-過程-結尾,每大段落又可分幾個小段落進行詳細描寫,目的是向讀者表達文章的主題。套曲各個樂章表達的音樂情感不同,肯定有平緩抒情樂章,有快板高潮的樂章,有重複,有對比,有分別表現各種樂器的華彩樂句樂段,這樣的套曲,整個管絃樂音樂作品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比其他形式的重奏曲、小夜曲、奏鳴曲更能顯出強烈的音樂效果。

管絃樂套曲一般規範套路

第一樂章:快速、活潑,奏鳴曲式結構,是全曲思想核心。

第二樂章:緩慢、如歌,變奏曲式結構,具有抒情性。

第三樂章:中速、快速,變奏曲式或復三部曲式結構,具有描寫性。

第四樂章:快速、極快,迴旋曲式結構,具有高潮性。